自古至今,還沒有任何一種食品或飲料,像酒這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經歷千百年,傳遞無數人,流光不減,魅力常在。更沒有任何一種食品或飲料,像酒擁有這樣多的文化訴說。
關於白酒的起源則是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今天為大家整理了這篇「中國白酒簡史」讓大家秒懂中國白酒!首先,跟大家科普一下什麼是白酒?
白酒是中國酒類(除了果酒、米酒外)的統稱。
中國白酒,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製而成的各類酒。近代之前,中國白酒曾採用工藝、形態、原料或顏色等多種方式來命名,因此,白酒曾有多種名字,如火酒、酒露、汗酒、氣酒、燒酒、燒刀、白幹,其中「燒酒」名稱使用者最多。
需要強調的是,「燒酒」一詞在唐宋時表示「燒」的詞意,即用加熱的方法,對發酵酒進行滅活殺菌,促進酒的陳熟,毫無蒸餾的意思。但到了元代,「燒酒」基本上屬於蒸餾酒的範疇,其中既有葡萄燒酒,又有穀物蒸餾酒,明朝以後,「燒酒」二字專指穀物蒸餾酒。
中國古文明形成一個慣例,就是把每一項重大發明都附著在一位著名人物身上,藉以強調這項重大發明的權威性與神聖意義。中國的酒也不例外,古文獻在涉及釀酒始源問題時,大都把酒的發明與著名人物聯繫起來。主要附著於儀狄和少康(也叫杜康)這兩位人物。儀狄與禹同時,少康則晚於禹五代,亦為夏朝君主。
「我們都知道,積存的飯會自然穢變發酵,由微生物作用而形成曲糵,引起糖化和酒化,從而產生酒。古人沿著這條線索去人工釀酒,將穢飯拌熟飯,即能釀出酒來。在此基礎上,人為製作曲糵,用於釀酒,便可以釀造出更為完美的穀物酒。
晉朝人江統,其《酒誥》云:「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這意味著,早期人們探討釀酒起源問題時,已將目光聚焦於穀物穢飯天然發酵的客觀事物,從而尋覓到人工釀酒的原始成因。
秦漢時期,到了秦漢時期酒得到極大的發展,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品,資料顯示在東漢時期就有人用青銅蒸餾了,但當蒸餾器並不一定非去蒸餾酒,還可以蒸餾其他物質,如香水業蒸餾花露水,藥業蒸餾醫用水,中國古代的煉丹術業也可能採用過蒸餾法。東漢時代,我國傳統的發酵酒尚處於低級階段,釀酒的酒度之低,也就和今天的啤酒差不多。
唐宋時期,在我國古代釀酒歷史上,學術水平最高,最能完整體現我國黃酒釀造科技精華,在釀酒實踐中最有指導價值的釀酒專著是北宋末期成書的《北山酒經》。
《北山酒經》共分為三卷,上卷為經,其中總結了歷代釀酒的重要理論,並且對全書的釀酒,制曲作了提綱契領的闡述。中卷論述制曲技術,並收錄了十幾種酒麴的配方及製法。下卷論述釀酒技術。
元明時期,由於蒙古人遠徵中亞、西亞和歐洲,開拓萬裡,外國蒸餾酒很有可能先從陸路引進華夏疆土,其間肯定由蒙古人做中介。由於西域的蒸餾器傳入我國,從而導致了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的發明。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從此,這800多年來,白、黃、果、葡、藥五類酒競相發展,絢麗多彩,而中國白酒則欣欣深入生活,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飲料佳品。
明朝時期,酒的釀造和蒸餾技術得到提高,出現了以黃酒和燒酒為原料的配製酒和滋補酒。酒的種類相比元代有所增加,出現了青稞酒,而且果酒也不僅僅是葡萄酒,還出現了棗酒、桑葚酒、荔枝酒等。
清朝時期,清代酒的種類空前發展,蒸餾白酒的品種更加豐富。清代末期,啤酒,露酒、金酒、雪梨燒酒、花香酒等浸製酒也大行其道。
清代是我國酒類品種空前齊備的時代,傳統的釀酒術在繼承中得以發展,蒸餾白酒的品種更加豐富。另外清末之時,啤酒已在我國釀製,各種名酒在大江南北紛爭競出。
清末以後的百年戰亂不斷,民族英雄們浴血奮戰,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均是白酒見證了革命友誼及珍貴回憶,因此中國人對於白酒有著特殊的感情,1949年新中國建立,人民當家做主自此,白酒進入新時代。
五屆全國評酒會,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此時全國評酒會應運而生,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在北京舉辦,掀開了中國評酒史上的嶄新一頁,第二屆評酒會則格局初開中國白酒評比方法,進入由起步到初型確立的新階段。
隨後,1979年、1984年、1989年分別舉辦了三屆全國評酒會甄選出了一批風味獨特、品質上乘的「中國名酒」。他們成為了接下來幾十年中國白酒行業的中流砥柱
今天,我們在喝每一口酒的時候,喝的不僅是它上乘的口感和品質,更是它身上承載著的中國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隨著祖國發展得愈加強大中國傳統文化已從各個維度啟程,走向世界!而中國白酒也成為世界讀懂中國的重要媒介。師傅們常說:當今的中國白酒是從古至今,最好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