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啥意思?他說出真相,很多人理解錯了

2021-01-10 兔大聖公社

對於魯迅先生,我們中國人並不陌生,對於80、90後來說他更是深入人心,他是《早》裡那個發誓不遲到,在課桌上刻下「早」字的小男孩;他是《故鄉》裡愛和閏土玩的小少爺;他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堅守立場的愛國文人。魯迅,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巨星」。

了解魯迅先生的人肯定知道他小時候求學的地方——三味書屋,對,就是上文中被刻下「早」字課桌所在的私塾。他也寫過一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回憶他的童年妙趣生活。

不過「三味書屋」裡的「三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實的意思和你想的「三味」一樣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三味書屋」,是晚清時期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魯迅先生從11歲一直就讀到17歲,他們的老師叫做壽鏡吾,壽鏡吾老先生為人方正、質樸並且博學,魯迅先生非常尊敬他,可以說沒有壽鏡吾先生的教導,也沒有以後的魯迅。

壽鏡吾生於1849年,在清朝同治八年(1869)就中了秀才,可他非常討厭囂張跋扈的洋人,看不起喪權辱國的清政府,他沒有選擇繼續往上「爬」當大官,而是在家裡開了個「三味書屋」,當起了教書先生。所以這三味的意思不能問魯迅先生,還得問問魯迅的老師壽鏡吾。

雖然壽鏡吾老先生非常痛恨當時腐朽封閉的清政府,但他還是在這種封建禮教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三味書屋還是充滿了封建的「陳腐味」,稱它為「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孩子們被束縛住了。

另一方面,魯迅先生沒有把它寫得死氣沉沉,而是每天和同學們開開心心地玩,趁壽鏡吾老先生講課入神,學生們還趁機偷樂,非常可愛。可見魯迅先生心裡的「三味書屋」,其中「一味」是快樂的味道,下面我們再來看壽鏡吾先生自己認為的「三味」。

第1種解釋,壽鏡吾的次子壽洙鄰說:「三味是以3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他覺得父親的「三味」是說讀不同書的滋味。

第2種解釋,壽鏡吾的孫子孫壽宇說:「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這個非常好懂,「布衣暖」就是老百姓,老百姓不羨慕當官的榮華富貴,覺得自己的衣服也很溫暖;「菜根香」說不羨慕山珍海味,粗茶淡飯就很香;「詩書滋味長」說思考書裡的知識,會有深長久遠的滋味。

但是孫壽宇說,祖父說這「三味」的意思不能讓外人知道,因為其中的「布衣暖」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傳出去會有殺身之禍。這個觀點,確實和看不起官場的壽鏡吾先生很符合。

第3種解釋,學者們認為「三味」其實是「三昧」,經常有人把它們混作一談,其實不然。這個「三昧」是佛教語言,原本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說的是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3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

意思是你念經要做到精神安定專注,用端正的態度領悟其中意義,還要耐心學習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

關於這「三味」其實還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無論怎樣,這「三味」裡一定蘊藏了讀書給人帶來的充實感,魯迅先生對壽鏡吾老先生非常尊敬,雖然他嚴厲迂腐,卻有真才實學,對學生也是特別關心,為他們好,兒時老師的積極影響,為魯迅先生以後的人生路,打下了基礎。

你們覺得這「三味」是什麼意思呢?

相關焦點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何人輕吟陸遊與唐婉悽美的愛情詩句
    到達紹興後,每個人都很興奮,這個江南古城完全不同其他,也許因為在每個人小時候,坐在學堂裡那會兒,就從課本中與她相識了。阿糖他們住的地方在景區中的河道旁,叫做紹興悅府,烏篷船就從窗下划過。臨水而居是西北人的嚮往蟈蟈家一路帶來的貓得了病,要在這裡的寵物醫院治療,於是大家樂得在紹興多住幾天。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1949年新華書店出版的 《初中國文》(第1冊),有關於魯迅的簡介,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五四前後及大革命時代,是小資產階級急進的民主主義者,以他的小說和雜文向舊社會戰鬥。1966後,因為魯迅作品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一度從中學教材中消失。北京市編印的中學語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復了魯迅的《答北鬥雜誌社問》和《「友邦驚詫」論》。隨後,《論」打落水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答託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後出現在北京的中學教科書裡。在這一時期,魯迅的文章是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學生們唯一能讀到的文學作品。
  • 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中「千夫」到底指什麼人?不少人沒弄明白
    在中國,但凡接受過教育的人幾乎都知道魯迅先生。然而所謂的「知道」也僅僅限於讀過他的幾篇文章,或聽得他的一些事跡,或是他「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稱號……大多人對其本人的一生缺乏了解,以至於對魯迅先生產生了很多的誤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魯迅先生的一篇經典七律,說起魯迅的詩,這首詩可能是流傳最廣的了:《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 魯迅回憶童年時最傷感的一句話,可惜很多人都沒有讀懂
    魯迅有一本散文集叫《朝花夕拾》,裡面記錄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的一些生活以及所思所想,這本集子總共有10篇文章,其中回憶童年的文章有一半的篇幅。例如我們中學課本裡都學過的《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都不乏童真的樂趣和對以前家人、親友的懷念。
  • 人生三味:蔥、姜、蒜!
    (1)人生三味反過來看,太把自己當根蔥的人,往往也特別善於裝蒜!(2)裝蒜給自己看,早晚會辣眼!(3)其實,人生蔥蔥,能姜就就姜就,不能姜就就蒜了。這是一個讓人揪心的問題。(7)同歸於盡的結局,有閒有累的過程,有哭有笑的心態,有智有愚的表現!(8)別以為小孩子不懂,早就看透了成年人的世界,只是還沒有教訓你的資格!
  • 「十八反」中,它們三味同時反一味藥,搭配在一起卻是良方!
    對中藥稍微熟識的人都知道,並不是什麼藥物都可以放在一起隨意搭配的,本草知識中有「十八反」之說,意思是相反的藥物如果配伍在一起會出現反作用甚至毒性作用。比如「諸參辛芍叛藜蘆」,意思是所有的參類、細辛、芍藥都不能與藜蘆同用。
  • 魯迅為何一生都不喜歡貓?
    如果魯迅今天還活著,我想他又得站出來寫文章了。1926年,魯迅就曾寫過一篇文章,談及自己不喜歡貓。這篇文章叫《狗·貓·鼠》,其中說到「再一回憶,我的仇貓卻遠在能夠說出這些理由之前,也許是還在十歲上下的時候了。……我的報仇,就從家裡飼養著的一匹花貓起手,逐漸推廣,至於凡所遇見的諸貓。
  • 三味吊命,謝允的結局是什麼?應何從留在小藥谷埋下伏筆
    能寫話本,名動天下,有推雲掌和輕功風過無痕這樣的絕世武功,就連地煞山莊的莊主也能夠被他輕易打敗,曾經的小皇孫和端王,現在的千歲憂和謝允,卻中了天下第一奇毒,讓人唏噓!可惜了這麼高強的武動,卻無法施展!身為端王,被人暗害,中奇毒在他還是端王的時候,帶兵打仗,遭人算計,被地煞下了天下奇毒透骨青。天下奇毒之首,中此毒者,會從骨頭縫開始變冷、僵硬,最後形如木偶,困頓而死,人死時,周身好似被冰鎮過,面色鐵青,因此得名『透骨青』。透骨青是大藥谷叛徒憐蜃研製出來的,她用這個來對付端王,魚老也是身中透骨青而亡。只有歸陽丹能夠解透骨青之毒。
  • 牛魔王和鐵扇都不會三味真火,紅孩兒從何學來?看看老君幹了什麼
    在西遊記中,若說哪一難令孫悟空最為狼狽和丟臉,可能要屬火雲洞中的紅孩兒呢,原因有三,其一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曾被太上老君放到八卦爐中用三味真火煉製,受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的折磨,不曾想在火雲洞紅孩兒的法術下又一次嘗到了苦頭,可謂是掀起了往日的恩怨。
  • 魯迅後人現狀如何?兒子成高官,孫子成大明星,名字很耳熟
    提起來魯迅,很多80後、90後在熟悉不過了。上小學的時候學習《少年閏土》,初中的時候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等,高中的時候學習《吶喊》、《祝福》等文章。很多人卻不知道魯迅的後人過得怎麼樣,本文為大家解讀。
  • 1936年魯迅深夜暴亡,留下7條遺言,告誡子女不得從事這兩個行業
    魯迅作為中國著名的大文豪,一生受很多人的敬仰,他著書針砭時弊,展現了他的風骨和態度。魯迅不僅是在文壇上做出了貢獻,在思想領域他也佔有一席之地。魯迅出生於1881年,十一歲去往三味書屋讀書,幾年後家境中落,父親患病,年幼的他去藥店買藥,卻被人冷嘲熱諷。
  • 魯迅,一個舊中國「橫眉冷對千夫指」而頻頻發聲的真文人
    作者 |天恩過客(孔網店鋪:天恩過客的書攤)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魯迅,一個舊中國「橫眉冷對千夫指」而頻頻發聲的真文人,一個開闢天地「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軍者。我初次拜讀魯迅,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起,當時就很奇怪,一個人怎麼能把那樣一處促狹的院落、一段矮矮的短牆寫的如此生動有趣?以至後來,旅途每逢江南園林,我總喜歡走到牆角,聽小蟲秋鳴,尋奇石異草,再後來,陸續又讀了先生系列的作品,更是喜歡,山海經裡線描的怪獸、精神至上的樂觀主義者阿Q、迂腐執拗的孔乙己、目光炯炯的藤野先生、與世俗不容墜湖亡故的範愛農等等,幾乎是我整個學生時代的夢尋。
  • 「貧賤夫妻百事哀」是啥意思?看完上一句才發現,多數人理解錯了
    然而,經常聽說讓人惋惜的悲劇,原本非常恩愛的情侶,卻由於現實被迫含淚分手,縱然心中有萬分不舍,也抵不過現實的壓力。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也許愛情沒有對與錯,只能感嘆有緣無分。幸福的婚姻令人羨慕,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每當因家庭條件不好感到無奈時,人們會情不自禁說出一句很有名的詩,那就是「貧賤夫妻百事哀」。
  •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究竟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究竟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今天的話題讓我們又了解到一句俗語,俗語在人們的生活中是經常用到的,它雖然不像詩歌那樣富有才情,但讀來卻讓人通俗易懂,易於接受,也逐漸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那些流傳下來的俗語,正是由以前的人在品味生活當中濃縮精簡流傳下來的精華。接下來我們就來解釋一下這兩句俗語吧!"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這句話其實以前是指褒義,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的「樂樂」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如果這些新選手的表現還可以接受的話,那詩詞高手彭敏犯的錯就讓人有些無奈了。作為兩屆亞軍,彭敏可是被稱為「萬能文藝青年」。他不只是在詩詞大會上成績斐然,2015年更是拿下了中國成語大會的總冠軍,文化功底可想而知。本期詩詞大會中,彭敏一來就表現出了不凡的實力,連續坐穩了4期擂主,雖然最後在第5期惜敗,也再一次讓我們見識到了北大才子的能力。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