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魯迅先生,我們中國人並不陌生,對於80、90後來說他更是深入人心,他是《早》裡那個發誓不遲到,在課桌上刻下「早」字的小男孩;他是《故鄉》裡愛和閏土玩的小少爺;他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堅守立場的愛國文人。魯迅,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巨星」。
了解魯迅先生的人肯定知道他小時候求學的地方——三味書屋,對,就是上文中被刻下「早」字課桌所在的私塾。他也寫過一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文章,回憶他的童年妙趣生活。
不過「三味書屋」裡的「三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實的意思和你想的「三味」一樣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三味書屋」,是晚清時期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魯迅先生從11歲一直就讀到17歲,他們的老師叫做壽鏡吾,壽鏡吾老先生為人方正、質樸並且博學,魯迅先生非常尊敬他,可以說沒有壽鏡吾先生的教導,也沒有以後的魯迅。
壽鏡吾生於1849年,在清朝同治八年(1869)就中了秀才,可他非常討厭囂張跋扈的洋人,看不起喪權辱國的清政府,他沒有選擇繼續往上「爬」當大官,而是在家裡開了個「三味書屋」,當起了教書先生。所以這三味的意思不能問魯迅先生,還得問問魯迅的老師壽鏡吾。
雖然壽鏡吾老先生非常痛恨當時腐朽封閉的清政府,但他還是在這種封建禮教下成長起來的,所以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三味書屋還是充滿了封建的「陳腐味」,稱它為「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孩子們被束縛住了。
另一方面,魯迅先生沒有把它寫得死氣沉沉,而是每天和同學們開開心心地玩,趁壽鏡吾老先生講課入神,學生們還趁機偷樂,非常可愛。可見魯迅先生心裡的「三味書屋」,其中「一味」是快樂的味道,下面我們再來看壽鏡吾先生自己認為的「三味」。
第1種解釋,壽鏡吾的次子壽洙鄰說:「三味是以3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他覺得父親的「三味」是說讀不同書的滋味。
第2種解釋,壽鏡吾的孫子孫壽宇說:「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這個非常好懂,「布衣暖」就是老百姓,老百姓不羨慕當官的榮華富貴,覺得自己的衣服也很溫暖;「菜根香」說不羨慕山珍海味,粗茶淡飯就很香;「詩書滋味長」說思考書裡的知識,會有深長久遠的滋味。
但是孫壽宇說,祖父說這「三味」的意思不能讓外人知道,因為其中的「布衣暖」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傳出去會有殺身之禍。這個觀點,確實和看不起官場的壽鏡吾先生很符合。
第3種解釋,學者們認為「三味」其實是「三昧」,經常有人把它們混作一談,其實不然。這個「三昧」是佛教語言,原本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說的是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3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
意思是你念經要做到精神安定專注,用端正的態度領悟其中意義,還要耐心學習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
關於這「三味」其實還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無論怎樣,這「三味」裡一定蘊藏了讀書給人帶來的充實感,魯迅先生對壽鏡吾老先生非常尊敬,雖然他嚴厲迂腐,卻有真才實學,對學生也是特別關心,為他們好,兒時老師的積極影響,為魯迅先生以後的人生路,打下了基礎。
你們覺得這「三味」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