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許多同學向我們反饋:在家「學習」的時間越長,學習效率卻與日俱減。零食,水果,甚至手邊一個舊文具都比眼前的作業更吸引人。
在不能去學校上課的日子裡,哪怕班主任老師仍然在線上「雲監工」,許多平日裡不甚注意的壞習慣和懶癌都開始默默滋長,消磨著學習的動力。
當學習遇到瓶頸期的時候,或許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又犯了下面這些壞習慣。這是一篇舊文,盤點高中生常見的7大壞習慣,供參考。
01 缺乏專注力
專注是效率的保證,意味著一段完整時間,只做同一件事。
同時做兩件事,實際上你只是不停在幾件事中來回切換,從沒有在同一件事上下足功夫,還硬生生把大段時間切成無數碎片。
想想考數學時腦中循環的「神曲」,寫作業時還是把手機都給鎖了吧。
解決方案:1)專時專用,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2)營造學習環境,遠離注意力黑洞。
02 習慣性拖延
拖延症是對自己毫無要求的體現,只不過勉強維持現狀罷了。
作業限時,是「把平時當考試」的最低要求。高中三年,知識學習是一部分,而更多則是對特定方法重複百次的「刻意練習」。作業限時,只是練習的基本但必要的一部分。
習慣性拖延真正可怕之處在於,逐漸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失去掌控,被動應付撲面而來的各種任務,越拖越忙,窮忙。
解決方案:1)制定計劃,給每個任務劃好「死線」;2)從每天的作業限時完成開始。
03 不注重形式
別張口就反「形式主義」,形式也是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殘酷的現實就是,字跡工整的卷面就是比「鬼畫符」分數高。語文和英語就不必說了,數理化同樣需要清晰有條理的解答過程。那些抄錯看錯的蠢錯誤,哪個不是隨性答卷的惡果?
真正的「快」,是思維的高速反應和思路的簡潔熟練,這是真正的「降維打擊」。
解決方案:1)用米字格練字,字帖要臨不要摹;2)平時作業,要做就好好做。
04 輕視嚴謹性
嚴謹性是重要的能力。高考各科中的易錯題,都在考核學生的嚴謹性。
出錯不可怕,怕的是不把錯誤當回事,覺得「反正我都會」。真正知恥而後勇的人,決不允許在同一個坑裡栽兩次。易錯點出現在哪,怎麼注意,怎麼避免,這都是寶貴的經驗。
請記住,不管哪個行業、哪個專業,都不喜歡粗心大意的人。
解決方案:1)用好草稿紙,工整打草稿;2)總結易錯點,形成「避錯經驗口訣」。
05 形成路徑依賴
人都有舒適區,本性是拒絕改變,但這常常讓我們陷在無效率的事情中。
數理化學得好,於是天天刷數理化;覺得數學刷題有用,於是語文英語生物也搞題海戰術。有時即便發現了問題,也選擇性迴避,即便知道了解決方法,也不願意改變。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懂得區分好惡和對錯,並且願意為改變付出代價。
解決方案:1)冷靜分析現狀,尋找解決方案;2)忍耐陣痛,眼光放長遠。
06 忽視努力的必要性
這個世界上,超級努力的人和超級聰明的都很少。持續努力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ta其實很聰明,就是不努力」是一句批話。
真正的聰明,是用更好的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
真正的懶惰,是用省事的方法解決表面的問題。
解決方案:1)踏踏實實做事情,行勝於言;2)別把懶惰當成聰明。
07 沒有一個具體目標
缺乏學習動力,根源在於缺乏明確的目標。
別把「上個好大學」當成目標,什麼是「好」大學?是哪一所?不敢把目標具體化,歸根結底是沒下定決心,想給自己留點退路,縱容自己的渾渾噩噩庸庸碌碌,甚至想都不敢想。
貧窮限制不了想像力,但無知會。世界很大,得你自己去看看。
解決方案:1)了解社會現實,開拓眼界,找到方向;2)學會獨立,自己承擔責任。
後記:
《習慣的力量》中有這麼一句話:
人每天的活動中,有超過40%是習慣的產物,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雖然每個習慣的影響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習慣綜合起來卻對我們的健康、效率、個人經濟安全以及幸福有著巨大的影響。
每一段成長的過程,我們都在逐漸認清自己的局限,試圖不讓這些弱點壓制優點,竭盡全力擺脫被慣性操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