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書中僅通過簡短的一句話就主要向我們解釋了身為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差別之一。
小編在自己的自媒體平臺上曾多次說過:世界是多樣性的,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觀點,我們永遠也無法做到徹底的統一,這就是自然的法則。
當人與人的三觀相悖的時候往往就是衝突開始的時候。對於這種觀點上的衝突有些人會靜而處之,在維護自身原則的基礎上悉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同時又希望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分享給別人,但絕不強加,此乃君子之風也。
另一些人不惜一切想把自己的三觀硬生生的灌輸給他人,希望所有人都能聽從自己的意見,以自我為中心。凡是自己認為對的就應該堅持,而旁人的觀點則一概否定,此乃小人之氣也。
在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遇到此類例子。比如在職場中的會議上,當領導提出一個觀點時,往往會伴隨著一群人的附和,即使這些觀點對公司的利益一點聯繫都沒有,但是為了某種人際關係或面子的維持,我們還是會去逢迎上司的觀點。很顯然員工們所謂的支持領導只是表面現象,從更深的角度來說是為了自己的職場利益罷了。
由此我們還可以得出孔子此句話的另外一個含義,一個真正的君子懂得傾聽,但有自己的主見,而小人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只知道隨聲附和,見風使舵罷了。
於此例子還有很多,在傳統長輩與新一代的年輕人中,在傳統的教師與新一代的學生中,在職場的老人與新一代的職場小鮮肉中。一方代表上世紀舊的封建思想,另一方則代表出生的太陽,二者發生矛盾,而尤其是在這個仍以70後以及70後以前的人為主導的社會中自然而然的就很常見了。
那麼,在生活中你是君子還是小人呢?我想我們每個人遇到不同的事情都有不同的對待方式,毋寧說我們可能在有些方面是君子,有些方面是小人。
中華文明是一個懂得包容以和為貴的主題,我們民族要興旺發達離不開和諧的生活氣氛,對他人的觀點可以悉心聽取,對待自己的觀點不強加於他人。努力修身,做到求同存異,保持世界的多樣性,體現我們民族或個人的寬容與泰達,方是真正的智慧啊。
作者: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