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產品分析報告:不約不戀不看臉,得女性者得社交

2020-11-15 搜狐網

原標題:Soul產品分析報告:不約不戀不看臉,得女性者得社交

偶然和時差黨的聊天中得知了「soul」這個社交軟體,對這個app產生了好奇心。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其中一些細節邏輯非常驚豔,就也產生了把思考過程產出的想法,於是也有了這篇測評。

2005年,阿北在北京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寫出了豆瓣的第一行代碼。

現在的網際網路人提到豆瓣,感慨更多的可能是一個典型精英社區的十年起伏興衰。這個於移動化趨勢中錯失了發展機遇的文青烏託邦,早些年卻是以「吃喝玩樂」小組為代表,在江湖上與「約炮」標籤緊緊聯繫在一起。

2011年,張小龍帶領著程式設計師團隊,在廣州寂寥無人的深夜裡進行封閉式開發。

現在的微信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民級產品,在pc端轉向移動端的那幾年,騰訊單是靠著微信這款產品,就搶到了剛剛興起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站臺票。在隨後的六年裡,它橫掃戰場、踏殺天下,硬生生拉扯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網際網路黃金神話。這個神話還將延續下去,並且不斷被世人奉為圭臬。

只是現在的人們已不復記憶,神話的開端——LBS雛形上開發的「搖一搖」,才是微信這個產品第一次迎來爆發式量級用戶的功能。以搖一搖、附近的人等為撬動點,滿城的「卡嚓」聲響起,無窮盡的寂寞之心和欲望之體才終於有了簡單的去處。

「始於約炮,盛於炫耀;衰於雞湯,亡於電商。」

2014年,當人們還在自作聰明總結網際網路社交軟體定律時,陌陌CEO唐巖在微博上宣布了陌陌用戶量過億。

一石激起千層浪——約炮、性、陌生人社交,噴薄而出的欲望撕掉了體面的外衣,五光十色的荷爾蒙湧向都市的角落。這些敏感而難以啟齒的元素,通過網際網路,第一次如此赤裸裸地展現在光天化日之下,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獵奇對象。

而後,人人網的衰落只不過引發了一段對學生時代的集體懷舊,阿里在支付寶鍥而不捨的試水只能以鎩羽而歸告終,不管是基於LBS的社交新秀「探探」、還是瞄準少數體的同性社交「Zank」,社交軟體此起彼伏、方興未艾,借著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東風,在人類作為群居性動物的本質、對社交想像力的驅動下一路高歌猛進。

作為一個95後,筆者在逐漸長大的日子裡,先後經歷了QQ、QQ空間、bbs、貼吧、天涯、人人、微博、豆瓣、知乎、微信等社交產品的洗禮。它們中有的死了,死得悄無聲息;有的還在活著,活得生機盎然。

但不管怎樣,能夠經歷20世紀初中國網際網路的啟蒙,與這些產品陪伴成長,不得不說生在了「最好的時代」。

偶然和時差黨的聊天中得知了「soul」這個社交軟體,對這個app產生了好奇心。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其中一些細節邏輯非常驚豔,就也產生了把思考過程產出的想法,於是也有了這篇測評。

本文大綱如下:

  1. 文檔概覽
  2. 產品簡介
  3. 產生背景:國內社交產品市場的格局和特性,以及還有哪些未挖掘的社交需求
  4. 產品分析:細節邏輯和產品設計之美
  5. 產品「用戶說」
  6. 「soul」的市場營銷手段
  7. 總結
一、文檔概覽和分析目的

體驗機型:iPhone SE

系統版本:iOS10

APP版本:3.7.4

體驗時間:2018.2.1-2.3

二、soul產品簡介

產品名稱:soul

產品類型:社交應用

支持平臺:IOS、Android

產品Logo:

產品slogan:跟隨靈魂找到你

產品定位:基於心靈的智能社交APP

產品介紹:Soul-基於心靈的智能社交APP。功能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靈魂伴侶。 有匿名的私密blog,微信微博上發不出的話,默默記錄在案,而恰巧有陌生人在意。

產品特色:「設計感」、「性格測試」、「matching機器人匹配」、「在線聊天」

三、soul產生背景 2.1 微信、qq——為什麼它們不叫社交?

這裡涉及到一個陌生人關係和熟人關係的問題,有人做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熟人之間就像一桌party,只要搭好了桌子,大家隨意吃喝玩樂。

陌生人之間就像一場遊會,只要組織策劃好了流程,大家踴躍跟隨前進。

之前我的leader說過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騰訊的產品都不是社交,是社交工具。」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在微信進入到大眾視野那幾年時候的噱頭——「免費的簡訊」。

QQ和微信都是基於相識的熟人社交,熟人社交最大的需求是「即時通訊(IM)」——將線下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還原到線上去。所以本質是借著網際網路的依託,於現實社會之上的還原了一張虛擬關係網。

如果把社交比做上層建築,那麼社交工具更像是基礎設施。

微信和QQ是底層的水、電、土壤與空氣,當基礎設施齊健全時,陌生人關係一定會在其基礎上自動生長出來。所以騰訊做的不是社交,做的是原本就存在關係的還原工具,然後讓用戶在上面自然的拓展社交。

這也就可以很好解釋:為什麼微信誕生之初的明星產品是「搖一搖」和「附近的人」,而現在的核心功能卻變成了「朋友圈」和「聊天」。

畫張圖來總結一下

2.2 社交變革——最好還是最壞的年代?

記得兩三年前,有人尖銳地向騰訊的產品經理提出「為什麼微信走不出國門」的問題。

對方出來回應說:國外的即時通訊/社交產品早已被Facebook、Whatsapp佔到先機,市場需求已趨向飽和,如果不是哪天facebook作大死自掘墳墓,就很難從中再分得一塊蛋糕。

從中我們可以思考:

(1)社交產品的一大特性是替換成本大

微信當年如果不是因為有QQ8億用戶的鋪墊,做出了「qq好友一鍵導入」的功能,就不會這麼順利地迎來用戶的爆發級增長(當然,微信成功的一大因素還是因為在網際網路革命中先搶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車票)。

(2)社交工具的一個核心就是「先發制人」

佘山如果不像維蘇威火山一樣發生大爆炸,上海人民就只能在彩虹室內合唱團的演奏中聽到《五環之歌》–底層設施就像城市規劃一樣,一旦在某塊土壤上落地生根後就很難發生改變。這也就是那位騰訊產品經理講的道理。

所以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在社交工具的江湖上,騰訊系產品佔據著無人可撼的地位。不管是探探還是陌陌,後起之秀的社交產品都只能在底層設施的基礎上做上層建築。

21世紀初,網際網路還是個新興萌芽的產業。對等、開放、容錯、共享、去中心、自組織、非商業–bbs的出現也彰顯著海納百川的網際網路精神;而後qq、微信橫空出世,網際網路搭建起了線下與線上的橋梁;再後來,在社交工具的基礎上,社交新秀不斷湧現而出。

回顧整個生命周期,網際網路社交像一張漫天布下巨大的網,收斂成一個以熟人關係為焦點的中心化結構,最後積攢能量,又迎來一個宇宙大爆炸。我們暫且把這個爆炸定義為「後社交時代」。

在後社交時代:

  1. 大眾「web端→移動端」使用習慣的切換
  2. 90後、00後一代未來話語權主掌者的冉冉升起
  3. 社會的進步和開放化

熟人關係已無法滿足社交需求。但陌生人社交又從赤裸裸的談性說愛,到現在的欲說還休

2.3 陌陌、探探——選擇or不選擇,這是個問題

①馬斯洛需求指出:社交需求是比生理需求高兩檔的精神層面的需求

陌陌以「約炮」為切入點,一時風格無限。但卻違背了馬斯洛需求提到的社交需求定律——以滿足生理需求為前提的社交是「低檔」需求,終究會被淘汰(原因放在第四點來講)。

陌陌後期在面臨用戶流失時卻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加強群組管理、開設陌陌吧、培養紅人……甚至為了「洗白」約炮標籤又推出了「就這麼活著吧」TVC,這支TVC在當年也引起了轟動

(btw,做這支廣告的公司是w+k,我很喜歡的一家創意熱店…)

點擊觀看視頻:2014年超有創意的陌陌廣告

2017年3月陌陌發布財報,直播視頻DAU呈幾何級數增長,利潤同比增長524%。這預示著陌陌成功轉型視頻領域,或者說:徹底失敗社交領域

與此同時,2017年上半年陌陌在北京各大地鐵站的地鐵投放,噱頭焦點也完全變成了「視頻」。

17年上半年北京地鐵(與此同時出現的同類形態還有知乎地鐵廣告……)

②得女性者得社交

金字塔定律

社交app一直有個金字塔定律:

  • 底層由普通用戶組成
  • 中層由優質女性用戶組成
  • 金字塔頂部是「高精尖」用戶

在知乎,底層用戶畫像是由「0粉絲0回答0贊同」組成的「三零用戶」,是構成此社區用戶量最大的一個群體;中層用戶借著身為「女性」的性別優勢,稍微再加一些亮點(有趣的文筆、好玩的經歷、不錯的顏值),便可搖身躋身中層,享受底層用戶的關注、讚美、追求。

最後,底層用戶和中層用戶再共同篩選出kol,成為金字塔頂部的高精尖用戶。

當金字塔結構穩定時,它內在的生態是平衡的。而女性用戶流失時,頂層小部分高精尖用戶滿足不了普通用戶的大量需求,金字塔開始失去平衡、分崩離析。

以上論述反映在另外一條社交定律上就是:「1個優質的女性用戶可以帶來7個男性用戶」,這也是我們title裡說的「得女性者得社交」。

也許是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社交app「探探」在做社交之初就幾乎是如履薄冰、敕始毖終。

從名字logo、色調使用、宣傳推廣、推薦算法、社區規範到產品設計,都洋溢著女性關懷和對女性用戶重視(舉個例子:探探在語言使用方面設置了很多敏感詞,如有男生打出類似「約嗎」等字眼時,帳號可能永久被封)。

2.4 當我們在談社交的時候,我們在談些什麼?

整個亞洲由於其農耕文化的淵源,其集體主義的文化更為顯著。

其亞洲的網際網路社交比美國更呈現出更為中心化的特點,新浪微博與twitter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中心化的強度,新浪微博通過明星、公知、段子手建立了一套比twitter更為強大中心化體系。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新浪能打敗騰訊微博,一家獨大。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時下最熱門的抖音app的首頁:

(體驗環境:剛下載app還未登陸/註冊時的全新用戶)

左起:當紅明星、鬥魚第一女主播、素人

純新人環境體驗下:在抖音首頁,前七條動態都為明星、網紅、段子手等。第七條開始出現素人。不光是抖音,在時下流行的女性美妝社區,首頁佔據第一眼的也是範冰冰、林允、偶像實習生等名人。

人與人的連結並不是one-to-one。微信看似是個one-to-one的閉環——不少人認為這是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工具。但你會發現,在朋友圈,永遠是長得漂亮人緣好的姑娘會獲得大量的點讚;在微信群,總是經常活躍的那一撮群員會得到最快最多回應。微信也是個中心化的社交場所。

在我們談社交時,我們就離不開人與人的連結,離不開社群,離不開內容產業。

2.5 當下還有哪些沒有被滿足的社交需求?

當我們去分析一個社交類平臺是否有持續價值,主要也看這類社交平臺的用戶和用戶之間,透過這種具體的產品形式,是否能夠形成持續的頻繁互動,而形成這種互動的本質驅動力,就是用戶的內在動機。

譬如某種滿足感、存在感、成就感、虛榮心、安全感,或者多種滿足的一個有機混合。

約炮社交(陌陌)、同性社交(zank)、視頻社交(Tiki)、語音社交(啪啪)、圖片社交(探探)……..社交軟體此起彼伏、方興未艾,借著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東風,在人類作為群居性動物的本質、對社交想像力的驅動下一路高歌猛進。

soul作為一個新興的社交app,和從前的產品都有著鮮明的不同之處。前面已經廢話了這麼多,接下來就趕快切入正題吧。

四、soul產品分析 3.1 產品基本結構

soul是一個內容+聊天為主的社交類app,主要分為match、內容(他人+自己)、聊天、個人設置四項。

3.3 產品迭代一覽

自2017年起,soul基本上以一周兩次的頻率進行產品迭代。

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更新已用紅字標註起來,其中可以看到soul的產品布局方向:

  • 聊天愛心、社區友善機制、在線匹配、搜索功能:增加用戶粘性、提高用戶體驗、提高社區留存率
  • 拍攝照片視頻/貼紙濾鏡人臉特效/廣場視頻:短視頻/直播社交
  • 附近的帖子:lbs社交

我在剛開始評測soul的時候,發現這款產品為了差異化探探、陌陌等約炮軟體,在很多產品的設計上都有些矯枉過正過猶不及的感覺。12月份的時候我做了30個soul用戶的訪談,有將近一半的用戶在被問到「你覺得soul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嗎」的時候,回答說「希望能找到附近的人」。

在18年2月3.7.1版本中,lbs功能的上線算是最深得我心的一次迭代:

另外,初期soul只推出了視頻和照片拍攝的功能,後來延伸了類陌陌的視頻直播功能,並且加入美顏、貼紙、濾鏡等人臉美化功能。

都說春節的階級流動和家庭場景是網際網路爭相攻略的蛋糕(比如最有標誌性的2015年春節,微信憑著一場紅包雨綁定了兩億張銀行卡,撼動了支付寶用八年的時間打下的江山),在2018年新春,soul也推出了新春靈魂相機的功能(即用兩張真實照片匹配靈魂值),並在微博上大張旗鼓地做了宣傳。

雖然一直強調「靈魂」和「內在」,但不管是soul新春的campaign還是不斷改進的視頻社交體驗,在「看臉」這件事情上,soul也給了用戶另外一種選擇性。

3.3 產品核心功能分析

(1)性格測試

「靈魂自測遊戲」只有在用戶第一次註冊app的時候才會出現,以二選一、三選一的問答類形式展現。

測試分為三個階段。昨晚第一階段的六道題即可進入app使用。做完後兩階段的26道題有助於完善性格報告,匹配更為精準的用戶。

社交軟體都有基於一個維度的用戶匹配:

  • 基於LBS(即地理位置)/陌生人社交: 探探/陌陌/微信搖一搖
  • 基於某種目的的工具性/實名社交:Linkedln/早期知乎
  • 基於興趣愛好/陌生人社交:百度貼吧/論壇

而soul是基於性格相似度的匹配。在用戶首次註冊完畢後,會生成一個性格測試報告。之後的用戶匹配都為基於此性格測試的結果。

在評測soul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交友app敢拿性格來做匹配基準。

同時,我也向身邊的朋友問了幾個問題:

  • 與陌生人交友的時候什麼是你最看重的?顏值?三觀?學識?共同的興趣愛好?性格?
  • 如果你最看重性格的話,你在和陌生人交友的時候prefer相似的性格,還是互補的性格?
  • 在選擇戀人的時候,你注重的維度和陌生人交友時一致嗎?

答案亂象紛紛、因人而異。

有人顏值唯上論,覺得臉蛋不夠漂亮就沒有交友的興致;有人覺得共同興趣愛好才是陌生社交打開話題的金鑰匙;有人認為在三觀大體一致的前提下,更希望另一半的性格能與自己互補以增添生活的樂趣;也有人認為性格不一致氣場不同,氣場不同根本沒法聊天…….

性格的問題屬於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的研究範疇。研究人格的一種思路是:研究者提出一些不同的人格類型(personality type),通過這些人格類型,就可以將人群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人類都是有自我認識的本能,和利用標籤區別同類抱團的群體意識

近年利用這個概念來取巧的投機者也不在少數:把INTJ/ESFP作為簡介的知乎用戶、樂嘉出書宣傳的色彩性格學、意林讀者每期必留兩頁的性格測試……在職場上,也有凱爾西氣質類型測試、MBTI職業性格測試等等。

企業(特別是外企)願意花重金充值性格測試網站的會員,來試圖了解僱員/求職者的職業性格是否滿足要求。

這些測試有科學也有兒戲,但是不管怎樣,一個社交軟體若能滿足用戶「探索自我」的娛樂性、並且以此為開啟陌生人社交的契機,那麼它就是成功的。

誰還管它到底科學不科學呢╮(╯▽╰)╭

(2)星球

  • 動態3d球形式展示用戶
  • 「搖一搖」操作換一個星球(即換一批用戶)
  • 放大圓點查看匹配分數
  • 點擊圓點進入和用戶match的主頁
  • 點擊頭像可查看對方性格測試報告和朋友圈
  • 點擊機器人自動匹配

點擊右上的「篩選」按鍵,可以按照年齡跨度、星座類別、性別屬性進行篩選匹配用戶。

好玩的是雖然打著「不約不愛」的名號,soul雖然有「男、女、性別不限」三個選項,但默認的還是異性。

畢竟異性相吸,要找同性朋友完全可以在線下尋找,線上社交的存在,大部分還是為異性社交的羞赧、扭捏、畏怯提供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平臺、打開了一個壓抑釋放的出口。

總的來說廣場分為「感興趣的陌生人搜尋」和「即時聊天」兩個社交功能。

後者的產品形態類似騰訊微信「搖一搖」的功能——「搖一搖」是基於lbs的陌生人交友,在搖晃手機時能匹配到同時在搖動手機的用戶。在線匹配最大的優點是反饋及時、能迅速滿足one-to-one情感聯結的社交需求。

可能是微信在7年的成長和產品迭代中,早已從最初陌生人社交的定位轉型成為以熟人關係支撐的社交工具,現在微信雖然沒有完全閹割掉這個功能,但入口已經非常深了(設置-通用-功能-搖一搖),並且在進入功能時會出現防騷擾提示窗口(第三張圖)。

(3)廣場

我們在前言裡提到過,陌生人社交的前期運營需要運營工具的介入。

soul的feed流排序方式為:第一條feed為ugc內容,運營通過篩選後推送至首頁首條,之後的按照用戶發送時間排序。

在聊天頁面最上方置頂位為官方OGC生產內容(每日推送一條),點擊進去後:

(4)產品細節亮點

註冊流程:

soul的註冊流程有兩大特點

  1. 完全匿名
  2. 不可使用真實頭像,可選擇系統內的頭像庫

第一點可以和當年剛起步的知乎(要求用真名)做對比。早年的知乎偏向一個小眾化的精英平臺,在註冊時需寫上學校信息、在職公司信息,此時要求寫真名更像是一個用真名給所填信息的真實度做背書。

在這個平臺上社交的「精英」,也會因此對其他用戶的信任感增強。

這其實也涉及到社交的本質。

有人把社交在本質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共情社交」,一種是「功利社交」。共情社交是指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功利性社交指為了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很明顯知乎屬於後者,而soul屬於前者。

第二點可以和另一個基於lbs的陌生人社交軟體探探(要求用真實頭像)做對比。

探探從成立到現在,利用技術、人工等手段對用戶頭像做了極強的管控。

除了技術自動過濾掉動物、物品等明顯非人的頭像外,每天還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社區新註冊頭像做審查,若發現是明星、網紅的非素人頭像,將不予通過註冊。

這點也很好理解——和tinder一樣,這本來就是個看臉的軟體嘛!而這一點,也是soul著重強調的產品差異。在產品手段、市場宣傳上都有很明顯的體現(後續會提到pr手段,也非常高明)。

3.4 聊天界面

(1)愛心

之前和探探的pm聊天,他問說:怎麼提高用戶在陌生人社交app聊天上面停留的時間?怎麼增加用戶在聊天中的次數很頻率?

這讓我想起了當時在滴滴的時候,和劉飛老師聊天的時候問說:在外界人普遍認為滴滴順風車具有很大的社交潛力的時候,為什麼順風車不做社交?

設想場景:家住二環內的王sir是個富二代,平時沒事兒幹想開著特斯拉去三裡屯拉頭像漂亮的女乘客。如果此時做一個車主的選單大廳和三裡屯美女的候車大廳,並且提供後續用戶之間的連接,能否成為一個帶有社交屬性的產品?

當時劉飛老師回答說:這樣容易誘導用戶轉移至微信,最後導致流失。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之間只有一線之差。根據前文提到的「微信是社交工具」理論,當其他社交軟體(陌生人社交)完成了一個one-to-one、點對點的基礎搭建功能,剩下的加固、就需要微信去做了。

人類先生產工具,然後利用工具去生產。

那麼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當順風車開始做車主和乘客的社交功能時,就很容易把用戶導流到微信,用戶在微信上進行交易時,滴滴作為平臺就失去了抽取費用、數據搜集的作用。

為什麼人人都想做社交?

因為當社交的房基建造起來之後,不管是打車、購物、外賣,甚至是旅行、約炮,都完全可以在房基上面生長起來。

在和微信的博弈上,淘寶很早就認識到了自己的劣勢–早在 2013 年底,阿里便正式關閉了微信跳轉到淘寶商品和店鋪的通道。當用戶在微信上點擊淘寶相關連結時,將會進入到手機淘寶的安裝頁面。以及所有的店鋪簡介頁、聊天內容中屏蔽「微信」的相關敏感字眼。

說回soul:

用戶在聊天的時候,右上會出現一個愛心池,隨著聊天信息的增加,愛心池裡的水也會增加。在達到兩個愛心的時候,可以解鎖更多的聊天內容,比如發送圖片。

回到最開始探探的問題:怎麼提高用戶在陌生人社交app聊天上面停留的時間?怎麼增加用戶在聊天中的次數的頻率?

探探要面對的問題似乎還亟待解決,但soul已經給出了一個,雖然不是完美的,但絕對可以稱得上聰明的答案。

四、soul的運營手段

雖然這是一個產品評測,但是因為soul實在是太有錢,營銷買廣告位和設計/文案上都做得蠻不錯,所以就來閒話一下soul的營銷和運營好了。

先來看一下soul產品周期中的基本大事件:

soul的創始人叫張璐,畢業於中山大學,曾任歐資管理諮詢公司中國區負責人。畢業後在上海工作,因與日俱增的孤獨感和對「這個看臉的世界」的不滿,而去創業做了soul。

soul早在2017年5月就拿到了晨興資本的a輪投資,五個月後再獲b輪資本注入。2018年2月開始,在豆瓣、知乎瘋狂投廣告位和開屏廣告,同時也迎來了用戶指數級的上漲。

一個產品的健康PCL(產品生命周期)應該符合下面這條s型曲線:

在增長平穩的探索期,用戶具有較高的產品敏感,此時應該引導產品氛圍,深耕種子用戶運營;成長期時以用戶增長位導向引爆點,安利包裝、模式複製,挖掘用戶價值;在進入成熟期後,以活躍度為導向留存。

soul從2017年9月到2018年3月23日的app store下載量如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soul在11月份後穩佔社交類下載量第一名,在2月初投放廣告之後,用戶迎來了一個大的增長。

網際網路運營的邏輯應該是有節奏、回報後置的邏輯,soul在成熟期後還能迎來用戶大規模的增長,除了遵循這個邏輯之外,在品牌文化和產品文化上又下了什麼功夫呢?

我們不妨來看下soul投放的廣告:

豆瓣:

知乎:

soul以「靈魂」為切入點,以「性格測試」為噱頭,瞄準20-30代的年輕用戶。並且廣告的策劃人非常了解知乎和豆瓣兩個社區的尿性,對廣告進行差異化定點投放。

五、總結

可能是因為創始者身為女性,能更好地共情女士用戶的原因。soul不管是從圖案設計、產品設計、營銷手段上來說,在細節上都稱得上是一款精心打磨過的產品,非常討女性用戶的歡心。

當女性用戶抱著好奇心以及被認同感等心態來到平臺,男性嘗鮮者在原始衝動的刺激和大腦的獎勵效應助推下,社區氛圍和產品文化開始積澱下來後,增長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在陌生人社交蛋糕被探探陌陌平分天下的當下,soul在核心功能、反騷擾機制、UI交互、廣告投放都精耕細作,以女性用戶作為切入口異軍突起,不得不說是一款稱得上擁有「邏輯之美」的產品。然而,8個月過去了,產品方向隨用戶增長不斷調整的同時,暴露的問題也日益增長。

來看下下載趨勢和留存趨勢:

進入今年以來,探探的次月用戶留存一直穩定地高於陌陌十個百分點左右,而soul則是比較穩定地下降。

原因有很多:比如soul複雜的冷啟動和操作將大量中老年用戶拒之門外(這一點很像國外的fb和sp:現在facebook的日活下降負增長、而snapchat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

在soul,50%用戶為24歲以下年輕群體——為三個產品中年齡層次最低的群體);還有社交路徑過長(探探是簡單粗暴的右滑左滑,非常快速效率的社交路徑;soul不能設置真實頭像,且基於性格測試的系統匹配過於被動含蓄)……展開說的話又可以寫一篇文章了,暫時不做贅述。

另外,這篇測評發在網上上以來,也收集了不少值得思考的評論。

摘錄部分如下:

01

最開始說好的「不約不戀」,但現在soul的pro版(iOS才有)已經改名為「Soul靈犀-聊天戀愛交友神器」,偏離了他們最開始的主線。

我關注這個APP有一年以上了,還有一個叫「如故」的,都是需要進行性格測試再匹配,總體感覺如故更好點,但Soul去年融了幾輪資,通過燒錢把排名燒上去了,APP使用感覺仍然比較卡頓(iOS版,刷廣場的時間)。

看Soul目前的排名曲線存在比較大的跳躍性,仍然在持續燒錢,不燒馬上掉榜。

02

額,其實,這篇親測太多潤色的篇章,通篇沒有看到什麼重點,產品的功能系統分析沒有,產品的功能架構沒有,這個產品的背後的商業布局也沒有。

可以試試「如故」。陌生人社交兩大重點,匹配和破冰我覺得「SOUL」都做的不如「如故」。

不管是soul還是如故其實在一年前我就用過了,兩者業務邏輯都挺像的。

當時如故的心理學測試和匹配機制真的把我震驚了,UI也漂亮,交互又順暢。

當時錯覺就覺得這軟體要火,認真填完資料之後,發現一個關鍵性問題,用戶基數太小。我非常高興地和一個匹配度90多的小姐姐打招呼,然而發現似乎並不在線。過了幾天發現,雖然很好用,但我還是找不到人啊。

03

不管是不是捧soul,寫的都很不錯,soul作為性格基礎社交軟體可以說創新,但是也存在向微信流逝用戶的現象。就像作者說的陌生—熟悉也就一線之隔,soul—微信也就差個微信號了。

04

哈哈,設計和審美,確實要提高女性用戶比例可以在這個方面下功夫。

05

想起去年用如故的時候有段時間一直吐槽「為什麼這麼多真人頭像」這個點,後來就發現如故上了「臉萌」類型的頭像設置並且放在了很明顯的位置……

但似乎「假頭像」對於「衝動型用戶」(大部分男性用戶)來說似乎只是一劑「延時藥」……

以性格測試(或者說不看臉的方式)作為社交出發點的app能否在用戶【後「陌生人社交」時期】還留在用戶手機裡,內容絕對是關鍵,但是似乎到現在我還沒發現比較好的答案……

從長遠來看,「無臉社交」只能是一種引流手段而非留存手段,所以到底問題仍然是「變現」;在這一點上如故比soul走得要遠(早)一些。

無臉社交真的無法激起興趣啊,但是只看臉就更不好了,不能折中一點麼。

06

好贊的一篇分析報告,美中不足前半段社交行業的分析還較為透徹,但後半段soul的分析有些過於表面,只停留在表面功能描述和迭代路徑,有點虎頭蛇尾,soul作為社交行業的一枝獨秀很多人性的東西可以深挖一下,期盼可以再出續篇。

07

贊,很乾貨。

不過沒有提到soul的一個核心亮點功能,在聊天過程中,會點亮愛心,三個愛心會出一個字母,一共是soulmate 8個字母。越往後愛心出來的越慢,這點有助於培養用戶使用soul的習慣和聊天雙方的心理暗示,設計得非常精妙。

作者:Hayami(18屆應屆生),曾於滴滴實習,現任字節跳動產品經理。知乎ID同名。想認識一些產品行業的前輩,坐標北京,歡迎勾搭。

本文由 @ Hayami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於網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Soul和探探的競品分析——陌生人社交APP分析
    市場概況 社交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廣義的社交產品指幫助用戶建立社會關係鏈的網際網路工具,例如微信、微博等,根據用戶在社交平臺關係鏈的強弱,可以將產品分為即時通訊、陌生社交和內容社區,soul和探探均屬於陌生人社交產品,本文主要研究陌生人社交產品領域。
  • 超級觀點 | 再造社交網絡③:為什麼說soul代表了社交產品的潛在機會?
    2.這幾年想做社交平臺的很多,但沒一個真正做起來,除了soul。3.低門檻的工具早已是現今流行的社交平臺的標配,再造社交網絡的機會在於一個基於興趣的社交網絡。 加快交友效率,社交產品的最剛需 建立關係的能力是人類的最基礎能力。馬斯洛需求理論也告訴我們,社交是每個人的重要的需求。
  • 3 個維度,拆解 3 款主流陌生人社交app(soul、探探、積目)
    本文以三款陌生人社交產品——soul、探探、積目為對象,分析了他們在底層核心的業務邏輯、社區差異、商業模式等方面的特點並做了對比分析,希望能幫你更好地了解這些產品。
  • 變味的Soul靈魂社交,才貌雙全皆騙子
    01那些上岸的和掙扎的陌生人交友90%,是我國的網民中社交網絡的使用率。線下的關係到了線上,拉近了親朋好友之間的距離。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熟人社交的親密讓我們窒息,礙於這種關係,很多時候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真實的觀點。有調研報告顯示,共有23%用戶認為微信沒有滿足其社交需求。
  • 社交電商:得女人者得天下
    無論是早些年的直銷,還是近幾年的微商、社交電商、社群團購。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代理,而代理這個角色又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女性。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代理項目中,從創始人、高管到商學院講師,清一色的都是女性。包括我之前做了項目中,頭部那些月入5、6萬甚至10萬的代理,也都是女性。
  • 產品分析報告:拼多多的發展與崛起
    筆者將從市場、用戶、定位、產品4個角度對拼多多進行分析。01 市場分析1.1 產品簡介拼多多是在微信生態上成長起來的社交電商平臺,自2015年上線,距今不過4年時間,就從岌岌無名的小應用躋身成為電商巨頭。拼多多平臺現已匯聚4.433億年度活躍買家和360多萬活躍商戶,平臺年交易額超過5574億元;2018年7月,拼多多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 創始人張璐:Soul只是看起來小眾,但其社交邏輯是最大眾的
    社交平臺Soul發布的《Z世代社交報告》顯示,超過7成Z世代認為自己的社交圈子狹窄,近9成人希望通過社交軟體拓展朋友圈。Z世代作為獨生一代,生活中面臨學業和工作壓力,缺乏與外界溝通的機會,有著比其他人更強的社交需求。  Z世代也是網生一代,通過網際網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觸到豐富的資訊和文化內容,興趣廣泛,個性鮮明,因此也更加看重社交關係中的精神契合度。
  • 產品分析 | 三個優化角度讓一周cp更「性感」
    在陌生社交APP中陌陌、探探用戶活躍量達到千萬級別,主打不看臉靈魂匹配的soul APP用戶活躍量在百萬級別,一周cp的用戶活躍量在30萬左右。但是,仍然無法解決在當下陌生人社交APP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Soul搶佔用戶心智中不看臉社交的首要地位,一周cp的模式無法完全取代Soul,因此如何精準抓住剛需用戶的痛點並解決他們的需求是當下一周cp從中突圍出來的關鍵點。三、用戶分析3.1產品定位一周cp是一款基於資料算法智能匹配陌生人社交平臺,通過經典匹配完成任務、一起玩、互動廣場為用戶提供交友發展平臺。
  • 36氪|從Soul看Z世代社交的機會在哪裡?
    近期網際網路巨頭相繼推出社交產品,很多人也把社交作為一個創業切入口,但大部分都折戟沉沙。社交行業還有機會嗎?95後Z世代人群新的產品需求是什麼?或許可以從下面這篇36氪分析Soul的文章身上找答案。
  • 產品分析報告:從」壹心理」,看心理服務市場
    本文將對這款心理服務產品進行分析。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產品功能架構;市場分析;用戶分析;功能分析與優化建議;微信-壹心理體系;總結。一、 產品功能架構筆者將壹心理的功能模塊拆解為諮詢/傾訴服務、心理內容、心理學院、問答社區、用戶體系。整體功能架構圖如下:
  • 產品分析報告 | 網易雲音樂
    本文是網易雲音樂的產品分析報告,作者主要從產品定位、產品策略和產品設計三個方面對網易雲音樂的框架進行了拆解,與大家分享。01 目標產品小白對網易雲音樂進行產品分析,通過輸出一份產品分析報告建立對音樂產品的分析框架。
  • 「愛情銀行」登頂社交排行榜,社交市場的下一波機會是年輕人?
    先是一顆子彈炸入社交領域,攪碎了一池春水,雄踞社交排行榜多日不下,迅速完成兩輪融資。老羅的微博就像炮臺,一天往外發射一個大消息,一個月過去,子彈簡訊存在感不降反爆炸。子彈還在高速飛行,另一款社交產品「愛情銀行」也在APP免費排行榜上粉墨登場,短短幾天內便兩度登頂APP Store的社交免費排行榜第一名,並在近一周都維持著前幾名的「站位」,再一次攬起了社交領域的一圈漣漪。
  • 英語流利說:產品分析報告
    文章主要是針對英語流利說的產品分析報告,一起來看看~一、市場分析1. 行業趨勢根據2017年10月9日,由知名第三方研究機構艾瑞諮詢聯合國內最大網際網路學習平臺滬江,對外發布的《2017年中國成人在線外語教育行業白皮書》可以得知: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正處於初步成熟期過渡階段。
  • 產品體驗報告:致力於多元化的「島」
    本文是小眾社區交友APP——「島」的產品體驗報告,從市場分析、功能體驗與分析、目標用戶及場景等方面入手,對島進行分析及輸出產品功能優化建議。在頭部社交平臺進入創新瓶頸期的當下,眾多新入局者紛紛瞄準垂直社交領域搶佔細分賽道,搭建社交入口尋求新的流量增長點。2019年移動社交行業新品爆發或是網際網路平臺以社交為切口拓寬商業變現路徑的切面,可預見2020年的移動社交細分賽道戰況也將更激烈。三、產品定位1.
  • 小肚皮App產品分析:00後的社交養成平臺
    本文是小肚皮APP的產品分析報告,作者從產品戰略、用戶群體何功能結構三個方面對小肚皮APP進行了分析拆解,並給出了自己的優化建議,與大家分享。>1.2.2 間接型競品據騰訊關於00後app榜單的報告顯示,00後最喜愛的社交類app有微信、QQ、火山小視頻、新浪微博、探探、百度貼吧、興趣部落、最右、QQ空間。
  • Shopee蝦皮產品分析報告
    shopee抓住了機遇,給東南亞用戶提供結合購物、社交、娛樂於一體的線上服務,其GMV在今年乃至之後幾年都會持續增長。五、產品迭代本節將分析shopee APP的迭代過程,深入探索此產品每階段的優化功能是如何與產品階段性發展目標相匹配,如何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
  • 咕咚產品分析報告 | 讓運動不再孤獨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產品功能拆解競品分析用戶分析用戶調研功能分析與優化總結軟體版本:咕咚Android 9.19.01. 咕咚產品功能拆解用戶的運動習慣,現代人們由於工作的忙碌及空氣的汙染、城市的擁擠等客觀因素,熱愛運動的年輕人和中年人,更多人會選擇健身的方式去鍛鍊,尤其是女性,大多數女性有減肥、塑形、減緩壓力的需求,而Keep的課程定位和飲食管理功能也恰恰滿足了女性的這些需求。相比Keep,咕咚和悅跑圈以跑步/走騎為核心業務,此類運動參與人口基數大、技術門檻低,用戶廣泛使用並容易堅持。
  • AI 看臉算命,3 萬張自拍揭露:顏值即命?
    人工智慧的這一應用可以用來尋找最適合客戶個性的產品,比如客服、約會或在線家教等活動中,為客戶選擇 "最佳匹配者"。科學「看臉」算命的依據看面相算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但是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又催生了一個新生業態 —— 「 AI 看面識相 」,AI 性格分析,AI 性格匹配 .... 各種相關應用也大受年輕人的追捧。
  • 探探、陌陌、Tinder...到底什麼社交軟體最能交到朋友?-虎嗅網
    探探我們都知道,中國版tinder嘛,左劃跳過右劃喜歡,互相喜歡的才能聊天,幾乎純粹是看臉的一個社交軟體。在探探上想被很多人喜歡,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做個女人。不過正因為探探巨大的用戶基礎,導致普通探探用戶的平均水平不太行,本科生甚至都不太多。而非常看臉的社交模式,又讓上面假照泛濫,每天我都能看到朋友圈有好看的網紅吐槽,自己的照片又被人盜去探探上裝逼了。
  • 信息創造價值:今日頭條競品分析報告
    項目描述 1.1 競品分析描述 通過分析目前市場上的新聞資訊類的APP,分析其直接競品,對今日頭條進行全面的分析。同時與其他軟體相對比,進一步優化產品的結構和布局,確立產品的核心功能。 通過市場分析,了解用戶的核心需求,為以後的今日頭條優化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