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梁山好漢非常相似,遼國的將領們大都也有自己的綽號,其中既有所謂的「十一曜大將」,還有「二十八星君將軍」。這些將領都在遼國與梁山最後一戰中出現,基本上成為了龍套角色。在這三十九位將領當中最為耀眼的人物,卻是在「十一曜大將」中排名墊底的一位。在他短短的出場時間裡,竟然斬殺了一位八十萬禁軍教頭。本文根據小說的描述,對這位將領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此人名叫曲利出清,在「十一曜大將」中排名墊底,他的綽號為北方玄武水星。
梁山大軍攻城拔寨,逐漸向遼國的國都逼近。遼國郎主命都統軍兀顏光率兵與梁山進行最後的決戰。得知遼軍前來,宋江命大軍退回永清縣山口駐紮,並擺下九宮八卦陣,準備與遼軍決一雌雄。
兀顏光率部來到永清縣山口後,立即布下了太乙混天象陣。智多星吳用對陣法一竅不通,而熟悉陣法的神機軍師朱武雖然認識此陣,卻不知如何破解。在這種不利局面下,梁山與遼軍的首戰慘遭失利,獨火星孔亮、青眼虎李雲、笑面虎朱富和石將軍石勇先後負傷,傷亡的士卒更是不計其數。此後又經過幾次嘗試,宋江、吳用等人依然沒有找到攻破此陣的方法,只得深溝高壘,避而不戰,戰事也隨之陷入僵持。
此時,永清縣已進入冬季,天寒地凍。隨軍參戰的副樞密使趙安撫上奏朝廷,請求調撥冬季使用的軍需物資。朝廷隨即命人押運衣襖五十萬領來到前線。負責押送之人名叫王文斌,他不僅是鄭州團練使,還是會御前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
王文斌來到前線,除了押運物資之外,還有一項特別任務,奉旨催促宋江等人儘快取勝。趙安撫與王文斌見面後隨即將戰況做了匯報。得知梁山大軍受制於兀顏光的太乙混天象陣後,王文斌提出到陣前查看,協助梁山大軍找出破陣之法。趙樞密非常高興,一口答應,讓王文斌前往宋江大營。
王文斌與宋江見面後,立即提出去查看敵陣。宋江當即應允,並隨王文斌一起來到兩軍陣前。經過一番觀察後,王文斌認為太乙混天象陣「也只如常,不見有甚驚人之處」,主動提出前去破陣。而當王文斌率部衝到陣前時,遼軍中有一位將領立即拍馬而出。此人便是曲利出清。
曲利出清是什麼打扮、兵器和坐騎又是什麼呢?書中有一段簡單的描述:「那番官披頭散髮,黃羅抹額,襯著金箍烏油鎧甲,禿袖皂袍,騎匹烏騅馬,挺三尖刀。」由此可知,曲利出清的兵器是三尖刀,坐騎是一匹烏騅馬。
作為赫赫有名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初臨戰陣的王文斌自然不會把對手放在眼裡。在王文斌的心中,已經充滿了殺敵立功,揚名立萬的美好願望。因此,他二話不說,立即與曲利出清戰在一處,一場單挑由此展開。不過,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經過二十幾個回合的較量,曲利出清突然調轉馬頭,回身便走。是曲利出清意識到自己不是王文斌的對手倉皇而逃嗎?答案是否定的。原來,曲利出清頗有心計,見短時間無法戰勝對手,便想出了誘敵之計,企圖誘使王文斌拍馬來追,以便自己發動突襲,將對手擊敗。不過,王文斌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對手實在使詐,還以為敵手真的不是自己的對手,落荒而逃。於是,王文斌拍馬便追,這一下正中曲利出清下懷。「番將輪起刀,覷著王文斌較親,翻身背砍一刀,把王文斌連肩和胸脯,砍做兩段,死於馬下。」
這種打法與當年大刀關勝在凌州城施展拖刀計將單廷珪打落馬下如出一轍。只不過當時關勝手下留情,不想要了單廷珪的性命。而王文斌就沒有這麼好運了,曲利出清一心想將王文斌置於死地,自然是全力以赴,結果當場將王文斌砍死。由此可見,曲利出清不僅武藝高強,作戰經驗尤為豐富。
王文斌之死,令宋江更加對攻破太乙混天象陣失去信心。之所以後來該陣被破,還多虧了九天玄女託夢給宋江,授以破陣之法。之後,梁山大破太乙混天象陣,取得了徵遼最後一戰的完勝。不過,曲利出清並沒有死於亂軍之中,而是被朱仝活捉。儘管書中沒有介紹曲利出清的最後結局,但從後來宋江將被俘的遼軍將領全部釋放這一情節來看,曲利出清也應該保住了性命並回到遼國。以他在此戰中斬殺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功績,估計日後的仕途一片光明。
參考書籍:《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