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真長老收過兩位徒弟,一位是魯智深,一位是八十萬禁軍教頭

2021-01-20 騰訊網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這個故事出自《水滸傳》第八回。當時,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遭到太尉高俅的迫害,被刺配充軍至滄州。途中,押送公人董超和薛霸欲將林衝置於死地。關鍵時刻,魯智深挺身而出,在野豬林施以援手,令林衝平安脫險。最終,林衝火燒山神廟,變成了一位梁山好漢。

魯智深為何要救林衝呢?眾所周知的一個原因是魯智深嫉惡如仇的性格所致。除了救過林衝,魯智深還救過落難的金翠蓮父女、桃花村劉太公的女兒。不過,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水滸傳》中還提到了另外的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出自小說第七回魯智深與林衝初次見面時說過的一番話。

在小說第七回中,魯智深當眾表演禪杖功夫,林衝正巧陪著夫人前往附近的嶽廟燒香還願,途徑此地,看到魯智深的武藝出神入化,不禁高聲喝彩,兩人因此相識。在雙方的交談中,魯智深道出了與林衝的一段淵源。魯智深表示:「洒家是關西魯達的便是。只為殺的人多,情願為僧,年幼時也曾到東京,認得令尊林提轄。」

從這段對話來看,儘管當年魯智深並未見過林衝,但與林衝的父親林提轄相識。因此,後來魯智深在野豬林救林衝,除了俠肝義膽的豪爽性格之外,還有著一層故舊因素。

眾所周知,水滸故事的發展經過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自南宋時期,水滸故事就在民間廣為流傳,話本及雜劇中的水滸故事數不勝數,這也為後來《水滸傳》的成書提供了巨大的借鑑作用。而在這些早期水滸故事當中,就有魯智深與林衝的故事,其中對魯智深與林衝的關係有一個更為有趣的說法。原來,魯智深不僅與林衝的父親林提轄相識,與林衝的關係也非常特殊。他們曾先後拜一個世外高人為師,學習武藝。此人是五臺山文殊院的住持智真長老。這個故事在被後人稱為「林衝投筆從戎」。

在該故事中,智真長老是一位武藝高強的世外高人,在五臺山文殊院擔任主持。除了佛法高深之外,智真長老還有一身出神入化的武藝。魯智深打死鎮關西後,幾經周折,來到五臺山落髮為僧。智真長老見魯智深天生神力、嗜好武藝,便對其悉心傳授,魯智深的杖法就是出自智真長老的傳授。魯智深武藝初有小成之後,智真長老便讓魯智深離開五臺山,闖蕩江湖。最終,魯智深也成了一位名震江湖的大俠。

就在魯智深離開五臺山後,林衝也來到了五臺山,並成為了智真長老的俗家弟子。原來,年輕的林衝目睹遼國屢次進犯中原,心生報國之志,決定投筆從戎,遍訪名師學習武藝,為國殺敵立功。機緣巧合之外,林衝來到了五臺山。智真長老見林衝骨骼驚奇、胸有大志,便破例將其收為俗家弟子。在智真長老的嚴格要求下,林衝的武藝大有長進。

此後,林衝與恩師智真長老灑淚惜別,來到京城投軍,並在軍中結識了八十萬禁軍的張教頭。張教頭見林衝武藝高強,非常高興,不僅將自己的拿手絕技——鉤鐮槍法傳授給林衝,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林衝。此後,林衝在禁軍中表現突出,也被提拔為八十萬禁軍教頭。

不過,林衝的報國之志後來卻因受到高俅的陷害戛然而止。得知師弟被刺配充軍,身為師兄的魯智深義無反顧,在野豬林出手相救,保住了林衝的性命。後來兩人先後上了梁山落草,在梁山屢立奇功,成為令對手聞風喪膽的一對師兄弟。令人遺憾的是,《水滸傳》作者並沒有將這個故事放入小說當中。否則的話,魯智深與林衝的故事將更加的精彩和曲折。

相關焦點

  • 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智真長老贈四句偈言,後字字應驗
    五臺山的智真長老耐心點化和教育他,但魯智深屢次喝酒在院中尋釁滋事,院中僧人紛紛要求智真長老將他趕出山門,雖然智真一直認為魯智深:「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但魯智深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喝酒鬧事,並且還打壞了院中兩座泥塑金剛,已弄得天怒人怨。智真長老無奈之下, 只好修書一封,讓魯智深去東京大相國寺投奔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
  • 智真長老有多看重魯智深?這4句偈語道出他的一生,結果字字應驗
    智真長老有多看重魯智深?這4句偈語道出他的一生,結果字字應驗文/大國鑑史 圖/來源網絡在《水滸傳》原著中,其實還有帶有那麼一點玄幻色彩的,甚至還有很多人就是修煉法術的,比如公孫勝和師傅羅真人,還有之後徵方臘等人的時候也出現過很多的人物。
  • 他是林衝的上司,八十萬禁軍總教頭,說大話,被張清打落四顆門牙
    「有才之人屈居鄉野,無能之輩登上廟堂」,豹子頭林衝槍法精妙,其父也是管軍提轄,但林衝鬱郁不得志,在禁軍中只擔任一名普通的槍棒教頭,雖然名頭壓人,但實際上不過是操練禁軍的槍棒器械的武術教官而已。《水滸傳》中,破敗戶高俅,不就是憑藉一身溜須拍馬的本事,哄得瑞王團團轉,沒想到瑞王這朵雲彩真有雨,成了九五之尊,道君天子。高俅也因此被提拔為殿前司的主管—殿帥府太尉。所以林衝對其唯唯諾諾,面對高俅的義子高衙內屢次三番的挑釁,也不敢回擊。
  • 此人綽號北方玄武水星,排名墊底,卻將八十萬禁軍教頭斬於馬下
    在這三十九位將領當中最為耀眼的人物,卻是在「十一曜大將」中排名墊底的一位。在他短短的出場時間裡,竟然斬殺了一位八十萬禁軍教頭。本文根據小說的描述,對這位將領進行一個簡單的介紹。此人名叫曲利出清,在「十一曜大將」中排名墊底,他的綽號為北方玄武水星。梁山大軍攻城拔寨,逐漸向遼國的國都逼近。遼國郎主命都統軍兀顏光率兵與梁山進行最後的決戰。
  • 為何說魯智深圓寂是水滸最大悲劇?讀懂了智真長老的這兩句話便知
    無疑是魯智深的圓寂。這位花和尚,本是北宋軍官,為救金氏賣唱父女,抱打不平,三拳打死鎮關西後,人生之路瞬間逆轉,開始了逃亡,最終在金老漢的幫助下,來到了五臺山,準備出家。由於魯智深長相很兇,讓人怕,自然那些和尚們都不想收留,但智真長老卻執意收留,並說道: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 林衝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放到現在,相當於什麼多大的官?
    相信大家都讀過《水滸傳》,《水滸傳》中的梁山英雄林衝曾經就是宋朝的80萬禁軍教頭。毫不誇張地說80萬這個數字絕對沒有誇大。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雖然禁軍的數量很多,但是禁軍教頭的權利卻沒有那麼大。聽上去無比風光的教頭,其實也就相當於一個普通的尉官。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大名鼎鼎的林衝沒有得到朝廷的賞識和重用嗎?
  • 這位《水滸傳》中最傳奇人物,三次預言魯智深命運,一次比一次準
    此人就是魯智深的師父,五臺山文殊院主持人智真長老。魯智深最了解智珍老人有多少頭牛。在趙元外的介紹下,走投無路的魯智深去了五臺山。但文殊院眾僧人都反對接納魯智深,理由是想出家的人形容他相貌醜陋兇狠。不能給他刮鬍子,怕時間久了連累山門。智珍長老費了很大力氣商量此事,給魯智深剃了光頭。不僅如此,智珍長老還告誡大家,魯智深生而不凡,「此人應為天之星,心之直也。
  • 魯智深臨走前留下兩句話和六句偈語,宋江不懂,林衝武松燕青懂了
    梁山第一大智慧者,當然是花和尚魯智深,五臺山文殊院智真長老一眼就看出來了,所以才給他取了這樣一個法號,實際是自降輩分跟徒弟成了師兄弟。智真長老說魯智深「日後正果非凡,我等皆不及他」,還真不是看重趙員外那點施捨。歷朝歷代的和尚都不缺錢,智真長老名下的土地,應該比趙員外還多,甚至可能不比玉麒麟盧俊義少——這一點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
  • 魯智深的師傅曾有三次預言,最終全都應驗
    魯智深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快意恩仇的大粗人,但是就是這樣的大粗人,打死了屠夫之後又把蔣中打了,官府統計他的時候他經人介紹去了五臺山,做了一個看門和尚,平日種種菜,喝喝酒什麼的,過得也是相當的愉快,雖然後面他被趕走了,但是文殊院的一個老和尚曾經做過他的師傅,這個和尚法號叫做智真,智真長老其實在水滸裡面一直是一個神秘的人
  • 林衝出賣兄弟魯智深?本是英雄惜英雄,卻被陰謀論者利用
    沒等眾人叫好,魯智深走到樹前,直掇一脫,右手向下,身子一傾,左手拔住上截,猛地用力,那綠楊樹帶根拔起。眾人見魯智深如此威武,盡皆拜服。魯智深道:這有什麼,明日看洒家演器械。 過了數日,酒足飯飽。混混見花和尚又要演示拳法,看得厭了,就請他表演一下器械。於是魯智深取出渾鐵杖,頭尾長五尺,重六十二斤,舞的虎虎生風。
  • 水滸中,林衝的禁軍教頭,呼延灼的都統制,你知道是什麼官嗎?
    看過水滸的都知道,這些梁山好漢並非全是平民,他們有很多人在上梁山之前是在朝廷做過官的,比如宋江就做過押司,晁蓋做過保正,林衝做過禁軍教頭,而在這梁山108好漢中之前官職最高的要數呼延灼了,他做到了都統制,那麼這些官職究竟是什麼官呢?有多大呢?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水滸傳》中有十位團練使,九位死於非命,一位兇多吉少
    與八十萬禁軍教頭、提轄、都頭等職務一樣,《水滸傳》中出現的團練使一職,也是在宋代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據《宋史》及相關史料記載,宋代的團練使秩從五品,其地位高於刺史,低於防禦使,是宋代特有的武散官,一無執掌,二無固定員額。
  • 水滸傳之梁山好漢林衝,完美詮釋愛拼才會贏的一位英雄豪傑
    本文由作者不忘終生恩創作,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林衝,愛拼才會贏的一位英雄豪傑林衝,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聽起來就是威風八面,值得人尊敬的職務,他本人的確是武藝高強,有一腔的報國志向,對官場生活充滿著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可其實,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的名號雖然叫的響亮,說到底只不過是個教練,
  • 明明有兄弟,魯智深為什麼是「天孤星」?「孤」指的是什麼?
    魯智深的星號是天孤星,為什麼會叫「天孤星」,「孤」指的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是以下幾點原因。首先,「孤」可以指魯智深的身世魯智深從一出場,作者就沒提到過他有什麼親人。他年紀大概在35歲左右,在老種經略相公處幹了好多年軍官,一直升到「關西五路廉訪使」,按理說有不少錢,可他似乎是窮光蛋,連老婆都沒有,更別提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