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寶盆」裡挖財寶——山西省太原警備區幫扶婁煩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紀事
文| 劉志強、記者 安普忠、苗 鵬
圖| 武萬祥
「在上河灘繼續擴建雙孢菇大棚10棟,增加種植用工、用料數量,提高集體產業分紅;繼續打造紅色旅遊區,提高增收貢獻率……」
3月21日,在這春暖花開、充滿希望的日子裡,山西省太原警備區扶貧工作隊來到婁煩縣康家溝村,與村「兩委」一起謀劃「聚寶盆」裡挖財寶的新打算。
竭盡全力扶貧,反哺革命老區。2013年伊始,太原警備區主動請纓,把婁煩縣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並向全縣人民莊嚴承若:像當年老區人民支援抗戰一樣,誓死幫助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
要治窮病,先找窮根。警備區領導經過深入調研欣喜發現,婁煩縣具有許多脫貧致富的優越條件,可老百姓卻一直坐在「聚寶盆」裡過著窮日子!
婁煩地處呂梁山腹地,氣候偏寒,水源充足,空氣溼度大,生產的馬鈴薯、雙孢菇等農產品遠近聞名,但因生產方式落後,始終未能形成規模效應。
「實現機械化、精細化耕作,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第一道突破口。」警備區黨委當機立斷,向「聚寶盆」挖下「第一鏟」。他們籌集資金40萬元,一邊購置拖拉機、裝載機等農業機具,一邊聯繫省農科院購買優質馬鈴薯種子,並協調農業專家對村民進行技術指導。這一「鏟」讓康家溝村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968畝,每畝產量提高到500公斤,戶均增收2200餘元。
接著,他們又挖下「第二鏟」:協調婁煩縣昌居養殖專業合作社投資725萬元,在康家溝村建成19棟菇棚,採取用工、利益分紅、向貧困戶購買原料等方式帶動全村155戶貧困戶增收。
「過去一年四季都被拴在地裡,現在不一樣了,馬鈴薯從種到收全部機械化,閒下來的鄉親們可以到雙孢菇生產基地務工掙錢,真是種地、打工兩不誤……」說起身邊的新變化,村民賀翠雲笑得合不攏嘴。
婁煩是晉綏邊區抗日政權誕生地,當年只有4萬多人口的小縣,每10人中就有1人參加革命,抗擊日軍大小戰鬥500餘次,2000多位革命先烈長眠於此,共有革命遺址97處。但這些紅色資源卻一直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
「紅色資源不僅是精神財富,充分挖掘就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軍地協調會上,警備區領導新的「下鏟」思路一經提出,立即得到地方領導的支持。軍地立刻展開行動,合力修繕了八路軍米峪鎮戰鬥遺址、120師358旅指揮部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力打造以「高君宇故居」為引領的紅色旅遊片區,探索形成了「紅色文旅+」的扶貧新模式。
走在八路軍120師358旅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所在地三元村的大街小巷,一股濃鬱的國防文化撲面而來。婁煩縣人武部部長李德英介紹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先後有10多萬黨員幹部來到婁煩紅色革命場館緬懷先烈,感悟初心使命,有力帶動了周邊餐飲、紀念品加工、農產品銷售等多個產業,為當地群眾收入帶來新的增長點。
挖開「聚寶盆」,財富滾滾來。在軍地共同努力下,婁煩縣各種潛在優勢資源很快變成老百姓口袋裡實實在在的人民幣。
節能環保的太陽能路燈、寬敞明亮的村民文化活動中心、乾淨整潔的村容村貌……走進婁煩縣一個個村莊,欣欣向榮的景象無處不在,似乎告慰革命先烈:你們用鮮血和生命追求的美好生活已經夢想成真,如今的婁煩縣正向著決勝全面小康、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城鎮的新目標奮勇前行。
來源:中國民兵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