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頭禪(參疑情)
禪宗的話頭禪是從宋代開始盛行,其實這個最簡單。
最常見的話頭是「念佛是誰」四個字。但關鍵不是在這四個字,而是疑問,叫疑情,是一種情緒,是在「念佛是誰」這四個字出現之前先出現的,這個是關鍵所在。
比如說,獨居的你一人在家,有人敲你家門,第一時間你就會產生了疑問「誰啊」這兩個字。
參話頭就要你咬著這個疑問情緒不放——這種疑問情緒屬於苦情。怎麼說?你對於不知道的事情產生了疑問;而當你知道答案的時候,肯定就起歡喜心了。所以,反過來看,這個疑問情緒就是苦情。這麼一看,這個參話頭是直接忽略了前面的文字妄想和注意力,直接用功在苦情上。所以修法很簡單。
1、從你打坐開始,儘量咬住這個疑情「念佛的是誰?我又是誰?」這個疑問,把它當做一種情緒,始終咬著不放。
並不是讓你如念佛一樣地把這幾個字反覆念,而是把疑問的情緒引出來。不但要在打坐的時候抓住疑問,還要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也不要放下這個疑問。一直抓著疑問情緒走……24小時不間斷,這樣下去,欲望可滅,五根境界也會一個一個地破滅。
2、當你抓著疑問可以打坐三天、四天、五天,甚至更多天的時候,這就是三禪了。
3、當你直到參到這個疑問本身也破滅了,這就是開悟了。
4、之後就進入四禪,唯有歡喜心的境界。
話頭禪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這個比前面說的兩個法門來的都比較簡單實在。你先修到這裡,再說別的也不遲!
念佛三昧(參思情)
最先修行,我是從念大悲咒入門的,一天最多念800遍,最後連睡夢中都在念,這就叫「夢中一如」。
在不到一年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見了觀音菩薩,和她的簡單交流中大概知道了自己的來歷和歸屬。從此我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回去。從我踏上了漫長的修行路!
之後也遇到了一些高人,得到了不少幫助;而且修行每次遇到瓶頸的時候,都能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從而度過難關。
當初打通全身筋脈的時候,後背肩胛骨下面的兩個大穴衝了很長時間都沒能衝開,最後還是在夢中觀音菩薩倒出楊柳瓶中的水,給我洗了後背之後,才開始慢慢衝開了。
打通全身筋脈,進入欲界禪定後,又在師父的點撥下成功走出忘我的安樂狀態,之後就開始參本門的話頭了。
問題就從這裡開始,參了兩年,到第三年感覺還是缺點什麼。打坐的時候,疑情不能長久。一開始還能抓著疑情走,但過了2-3個鐘頭,疑情就不知道跑哪裡去了!之後就變成觀了,也談不上觀,基本屬於發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打坐,所以也不能算無記空,但沒有用功的著力點。理論上這樣觀也能觀到開悟,但是這個時候的修行不能再跳來跳去了——要參話頭就參到話頭破為止。這個時候,yin欲也完全扼殺在情緒狀態下,不會再因淫慾而出定了,而是一種煩躁感。
感覺這樣坐下去沒有終點,我的信心開始動搖!是不是有未消的業?難道該出去歷練歷練,吃點苦消消業才能往上走嗎?
有一天在禪房打坐,又在定中發呆。這個時候有一個意識進來了(這裡省略掉我和這個意識之間的交流),這個意識離開前給我的幾句話,猶如醍醐灌頂,讓我一下子如夢初醒般地從座上跳起來,也不管別人了,直奔藏經閣,翻找《楞嚴經》,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對!就是這四個字,這就是我要的。
憶佛啊!我太蠢了!我自認為死後歸宿是極樂世界,居然不修極樂世界的獨門絕學,跑這裡來參這沒頭沒腦的疑情。我知道我是誰,也知道從哪裡來;我疑什麼疑,我能疑起來才怪啊!我歡喜無比,終於找到辦法了。
從此我不再參疑情,開始參思情;就是思念,思念阿彌陀佛。
疑情、思情都是苦情,都是在苦情上用功,卻又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們現代人的根器,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所帶有的各種情緒也不一樣。
話頭禪起始於宋代,那個時候人們對真理的追求是極其認真的。可是我們呢?我們有這樣強烈的求道心嗎?沒有,但是我們有強烈的貪愛之心!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淨土法門最適合現時代的眾生,原因就在這裡。想想遠方的母親,想想初戀情人,想想你愛的人……都是什麼感覺啊?
我們的貪愛之心遠超過求道心,參思情肯定比參疑情更適合我們了。把這種貪愛之心激發出來,把對象鎖定為阿彌陀佛就萬事大吉了。
我開始參思情,一心思念阿彌陀佛。這並不是反覆念阿彌陀佛四個字,而是一種情緒,和疑情一樣,都屬於苦情,都是痛苦的情緒。一開始那真是情緒激動,經常流著淚從定中出來;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思念越來越細微,我抓著一絲淡淡的思念不放;我可以打坐的時候持續5個小時以上,連吃飯睡覺走路的時候都在繼續;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不是讓你把四個字念成一片,而是讓你思念阿彌陀佛,用一絲思念把所有的執著全部破除。
曾經我們的世界不需要語言,直接可以用意識交流;但最後阿彌陀佛居然用人間的兩種語言說了一段話,讓所有人牢記在心,一種是印度梵文,一種是中文:
「人易度,佛難化,此行一去三千年,一縷思情化縴繩,保你尋得歸家路。大丈夫,般若船,滿載眾生往彼岸,一念悲心化法雨,滋潤法界無量眾。」
一縷思情化作利劍,開始斬斷各種煩惱執著:
1、舌根滅。舌頭開始變化,對味道的感覺越來越淡,雖然還能分辨酸甜苦辣,卻沒有了好吃與不好吃的區別,甚至在肚子非常餓的時候,看著各種美食都不起食念。
2、鼻根滅。鼻子發生變化,對氣味的感覺越來越淡,居然連廁所都不覺得有多臭。
3、耳根滅。一旦入定就不會再受聲音的影響,外面再大的動靜也聽不到了。
4、身根滅。身得輕安,感覺自己像羽毛一樣輕,走路都是輕飄飄的,人開始變得精神飽滿,滿面紅光,雙目炯炯有神。但在大眾環境裡生活,這樣醒目的外表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又開始磕頭,參加禮佛,消耗一些氣力,再減少飯量;晚上打坐修凝丹法,儘量把氣收斂,讓人看起來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
5、眼根滅。—這個是定中的境界,就不說了。
6、最後苦情破滅。世界瞬間消融。我看到了真相:山是山,水是水,眾生還是眾生,苦還是苦……所謂的實相般若指的應該就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