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佛法17:心究竟是什麼?如何消滅各種執著?

2021-01-08 意識的宇宙

前面提到了進入坐忘的境界後,至此才可以說,你進入了意識形態中的全新世界。在此之前,談各種修行法門,基本無實際意義。你只要不觀氣就行了,記住要讓氣自己運轉。等到身體疼痛的時候,咬緊牙關,堅持多久算多久,可以用磕頭來加快打通筋脈從而減輕疼痛。

進入了欲界禪定後,才開始導入各種禪門的修行法門,來針對性的修行,做到一次一次的突破。以後打坐也要時常換腿,以保證氣的運行。

(一)、禪定中要消滅的對象

先來分析,何謂意識?

佛教的中心是什麼?就是萬物唯心造;

那心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把心分解成妄想、分別、執著三層,就像洋蔥一樣,一層包著一層。

再把它們各自分解:

最裡面的是妄想:分菩薩有十一種妄想,

中間的是分別心:羅漢有九種分別心,

最外面的是執著:凡夫有很多很多種執著。

這裡只詳細地分解凡夫的執著心。

1、是對妄想本身的執著,對應非想非非想處天;

2、是對無的執著,對應無所有處天;

3、是對自己意識的執著,對應識無邊處天;

4、是對虛空的執著,對應空無邊處天。這是無色界四天!

再往下分解為色界十八天。

之前演繹三界的時候,從空無邊處天直接說到了「名色」,出現眼睛和物體。這中間還有很重要的一環:對虛空的執著之後,產生的是情緒。

這個情緒無具體內容,就像對妄想本身的執著一樣,是對情緒本身的執著。

可以說,從這裡開始,覆蓋虛空的意識開始凝聚成一團了。這個對情緒本身的執著,對應於四禪九天中上面的淨居五天。每一個天這個執著意識凝聚的程度都不一樣,從上到下越來越緊密的凝聚。

在對情緒本身的執著中,產生的第一個有內容情緒就是歡喜心,叫喜情,對應四禪天中,淨居五天下面的四天。喜生苦,接下來出現的是各種痛苦的情緒,叫苦情。但凡不是歡喜心的情緒全是苦情:不安、憂鬱、悲傷、苦悶、恐懼、嗔恨、嫉妒等等都是苦情。但在這裡先產生了不安感,不再歡喜了,有點開始不安了。這個苦情,對應於三禪三天。

苦、喜二情生發「名色」,開始出現五根境界:

1、最初出現的是眼根境界。外有塵、中有根、內有識,即眼塵、眼根、眼識;

2、接著出現了身根境界;然後,出現耳根境界。這三根境界,對應二禪三天;

3、再接著出現鼻根境界和舌根境界。這二根境界,對應於初禪三天;

4、最後就是yin欲了,對應欲界六天。

我們不談上面的無色界四天,就詳細談色界十八天對應的執著心和yin欲,從裡到外是:

沒有內容的情緒;喜情;苦情;眼、身、耳三識;鼻、舌二識,yin欲。

這些就是我們凡夫在禪定中要消滅的對象。

1、在欲界禪定中,要消滅yin欲;

2、在初禪中,要消滅鼻舌二根境界;

3、在二禪中,要消滅眼身耳三根境界;

4、在三禪中,消滅一切苦情;

5、在四禪中,又分上下兩段:

(1)四禪之下段:消滅喜情;

(2)四禪之上段:消滅沒有內容的情緒。

在情緒斷滅了後,凝聚成團的意識就徹底融化並覆蓋了整個虛空,從而進入了空無邊處的禪定。

佛法是一套非常完整的體系,其複雜程度非人可以想像,因此很難想像!居然有人認為佛法是虛構的,是迷信!你說搞笑不?試問,普通人的思維又如何能理解這麼複雜的東西呢!更不可能虛構出來哪怕是萬分之一的佛法內容了!你說是嗎?只要你對佛法有點真正的理解,就能明白我所說的了!

所以,你不把佛法的基本理論搞清楚,又何談修行!

相關焦點

  • 一位阿羅漢告訴你,佛法是什麼?如何正確研究佛法
    佛法是超越世間法的,因為世間的科學是有為法、是因緣和合的、是有限的。當然,世間智可以用在好的方面,而世間智也會引起宗教和道德方面的墮落。重要的是去培養出世間的智慧,因為出世間的智慧能運用這些技術,而不會有所執著。許多事業有成的人,他們最終卻發現:在他們的生命中仍然有所欠缺。雖然他們有深邃的思想,聰明睿智,但是他們的心仍然充滿瑣事和疑惑。兀鷹飛得高,而它以什麼為食?
  • 夢究竟是什麼?如何解夢?
    夢究竟是什麼?如何解夢?(上)每個人都會在睡眠中做夢,有美夢,有噩夢,甚至偶爾會發生夢魘。有人認為夢只是日有所思的產物,沒有任何意義;有人認為夢是人潛意識的反映,可以解析出人的心理狀態;有人認為夢可以佔卜吉兇禍福,所以《周公解夢》流傳至今。
  • 人生最大的福報是遇到佛法,修習佛法
    無論金錢名利、權勢地位,或各種物質方面的享受,都驅使著人們無休止地執求追逐和拼命撈取……至於得到得不到,得到多少,這與你有無福報,及福報的大小有直接關係。若你沒有那個命,即便你付出再多,結果也不會如你所願。若你官運亨通,榮華富貴,這福報是你前所修來的,雖有前因後果,但也離不開你今生努力爭取。你造了多少因,就會有多少果。有善果必有行善的因,有惡行就有作惡的果,這一切皆自作自受。
  • 佛法修行:為何佛說法布施是最大的功德?
    唯有究竟法義可以破無明,唯有解脫自我可以出生死,除如來究竟義以外,任何求福報,求超度,求功德的渴求,都是心外求法,皆是外道!不可出輪迴。若有人為了滿足人性自我虛榮欲望,篡改佛經,以分別心度如來義,以獲得法充解脫義,此人罪惡滔天,必定下地獄!佛言,十惡罪中,邪見最重!這就是為何,若有人信守佛知見,就等於有一尊佛,因你而緣起了圓滿之路,度人所得功德可以思量否?
  • 微信成語猜猜看太師題庫答案大全 太師所有關卡帶圖成語答案
    隨著小程序的火爆,除了跳一跳意外,當然屬成語猜猜看用戶最多了,近期成語猜猜看官方更新了三個全新的關卡,為了讓大家有更好的闖關體驗,小編特意帶來了微信成語猜猜看太師答案大全,太師帶圖答案大全。
  • 學佛法歸根究底就是安好心
    學佛法歸根究底就是安好心——先給自己安好心,然後給別人安好心。好的心就是智慧,戒定慧;壞的心都是貪嗔痴,就是煩惱。帶課以前、帶班以前,你先給自己安上好心,然後再給別人安上好心,大家都在上進,自然而然就會上去。 那怎麼來安這個好心?怎麼來安心?
  • 佛法:當「心」成為障道因緣時,有十二個特徵,你中了幾個?
    佛法修行,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修心,因為「一切唯心造」,世間一切的三毒、五欲、六塵、人事、情感、無明、煩惱等都無不皆是由心而起,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心,自然也就達到了佛法修行的目的。心正則一切正,心淨則一切淨,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說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的意思,明明白白的告訴後來的佛法修行者,正邪之道只在於心的一念之間,所以唯有接受佛法的真理而修好自己的心,才能悟入佛祖的無上智藏之中。
  • 佛經裡說:聽聞佛法的功德殊勝,那麼究竟有多大的福報呢?
    法會為什麼說聽聞佛法的功德殊勝呢?《付法藏經》中有則公案:久遠前,華氏國王有頭白象,極其兇猛,能誅怨敵。寺內有比丘念《法句經》,念至「為善生天,為惡入淵」時,白象聞此法句,心生慈悲,柔和起來。此後交付犯人時,此象僅略以鼻嗅、舌舐即轉身離去,根本不願踩踏犯人。國王知後,心生恐慌,遂召集大臣商議此事。有具慧大臣向國王呈言:「此象定是於寺院旁聽聞佛法,故心行有此轉變。現應將其置於屠宰場邊。」國王採納此法,果然奏效。白象終日目睹宰殺,噁心猛起,較前更為殘暴。
  • 人一生勞碌辛苦,並不是命不好,而是自心不清淨
    你會發現,你的心沉不下來,仿佛懸在半空中;腦子裡雜念層出不窮,不受控制;感覺到內心煩躁,仿佛如江海波濤搖蕩,又好像燒開的水咕嘟咕嘟地翻滾。過一忽兒就會情不自禁地想做這個事、那個事,不自覺地逃離這種狀態。人非有品不能閒。能夠清淨,無思無欲,少動多靜,若不是根基好,那就得要下大功夫修煉才行。所有的這些內心擾動、煩躁不安都是執著。執著暴露出來,要不消滅,要不順從。
  • 金剛經簡譯佛法說明書三
    五鈍使(五思惑) = 貪心 + 嗔心 + 痴心 + 慢心 + 疑心 。三界四諦 = 欲界四諦 + 色界四諦 + 無色界四諦 //各界四諦具小使多少不同共八十八使。三界九地 = 欲界五趣雜居地(一地) + 色界四禪天(四地) + 無色界四空天(四地) //每一地分九品共八十一品。
  • 解析《月亮與六便士》蘊含的深刻佛法內涵:人生最終歸宿是什麼?
    1.月亮與六便士,說的不僅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代表作,從1919年出版以來便一直暢銷至今,它引發了無數人對於理想與生活該如何抉擇的思考與爭議。書中,毛姆以畫家高更為原型,講述了一個頗為不可思議的追逐夢想的故事。
  • 微信《成語猜猜看》太子太師答案大全最新匯總
    導 讀 微信成語猜猜看太子太師全部答案,太子太師一共有72關,全部答完之後這個遊戲就通關了,以下是太子太師答案大全。
  • 如何消滅老鼠,廚房老鼠怎麼消滅?
    如何消滅老鼠,廚房老鼠怎麼消滅?東方漢諾殺蟲|廚房食物豐富,是老鼠非常喜歡的生存棲息場所,為保食品安全,那麼家裡(廚房)有老鼠怎麼辦呢,廚房滅老鼠,這4個問題你了解幾個?廚房,是烹飪美味佳餚和儲存食物的房間。在這裡食物豐富,滿屋美味佳餚的香味讓人垂涎三尺。
  • 佛法——指月之手,渡河竹筏
    因為我們的心攀緣了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形成了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這六塵跟六根和我們的心識分別,形成了自我、我執。佛經裡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這裡面的義理是什麼呢?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修行就是,依幻垢身心修證佛法,依佛法的真諦,破除身心幻垢,幻垢除滅,生滅寂滅,本性現前。
  • 要修多少劫的福報,才能得遇佛法?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聽法呢?
    佛法是解脫之路,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究竟佛法有多難聞?我們首先要對「劫」有些了解。 聽聞了善法,心念的相續中便有了與其相應的正知正見,就知道了如何遮止造作惡業。 遮諸惡 所有的正見都必須從聽聞開始。聽聞了善法,心念的相續中便有了與其相應的正知正見,就知道了如何遮止造作惡業。
  • 太師佛法24:禪定中會產生哪些幻覺?如何應付?
    首先你得進入欲界禪定,並且從忘我的安樂狀態中覺醒出來,從這裡開始到進入三禪為止,會出現各種幻覺。這都是什麼緣故?如何判斷真假?這個很重要!如果不明就裡你就會毀在半道上,甚至你都不知道怎麼毀的。但只要知道原因,就沒那麼可怕了。幻覺分內、外兩種:1、是外邪入侵!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為了避免自己不落入愚痴的境地,就要懂得佛經中,如何去修行的方法。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原理,就是讓一個人,明白自己要學會去看外界。懂得了事情的真相後,你也就充滿了智慧。但是,僅僅只是懂得了如何修行,你也只算是達到了心經中,關於修行的第一重境界。第二層境界:身體力行懂得了佛經中的經文意義,你也只能算是入了門。
  • 六祖慧能:世界虛空,包藏萬物萬象,自性即佛,含藏萬種佛法
    佛法是拯救,是覺悟,是自性成佛,認識本心,離苦得樂,實行中道。有一個人在戰場上中箭受傷了,卻不讓人把箭拔去。在拔箭之前,他想知道射手的名字,屬於哪個種姓,箭的材料是什麼,射手當時是在什麼地方,箭有多長等等。在爭論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死了。佛陀說,我要教的是拔箭。不是追問那些無用的廢話。箭是什麼?箭就是宇宙。箭就是我這個觀念,就是維繫我們的一切。
  • 學過哲學或佛法的人是如何對待」生老病死「的?
    但如何去應對呢?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在「生老病死」面前能夠抬起頭來呢?這裡沒有人會給你答案,正確唯一的答案那就更不可能了,我們每人都需要用自己生命體驗去品悟和總結。但是對於過去或古人,我們可以參考和借鑑,參考和借鑑那些具有哲學頭腦的人,還有那些沉入佛法潛心修行的智者。先看哲學人是如何對待「生老病死」的歷史上對待這個最有名的西方哲學家當屬蘇格拉底了。
  • 太師佛法20:我終於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參疑情或思情哪個好?
    問題就從這裡開始,參了兩年,到第三年感覺還是缺點什麼。打坐的時候,疑情不能長久。一開始還能抓著疑情走,但過了2-3個鐘頭,疑情就不知道跑哪裡去了!之後就變成觀了,也談不上觀,基本屬於發呆。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打坐,所以也不能算無記空,但沒有用功的著力點。理論上這樣觀也能觀到開悟,但是這個時候的修行不能再跳來跳去了——要參話頭就參到話頭破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