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了進入坐忘的境界後,至此才可以說,你進入了意識形態中的全新世界。在此之前,談各種修行法門,基本無實際意義。你只要不觀氣就行了,記住要讓氣自己運轉。等到身體疼痛的時候,咬緊牙關,堅持多久算多久,可以用磕頭來加快打通筋脈從而減輕疼痛。
進入了欲界禪定後,才開始導入各種禪門的修行法門,來針對性的修行,做到一次一次的突破。以後打坐也要時常換腿,以保證氣的運行。
(一)、禪定中要消滅的對象
先來分析,何謂意識?
佛教的中心是什麼?就是萬物唯心造;
那心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把心分解成妄想、分別、執著三層,就像洋蔥一樣,一層包著一層。
再把它們各自分解:
最裡面的是妄想:分菩薩有十一種妄想,
中間的是分別心:羅漢有九種分別心,
最外面的是執著:凡夫有很多很多種執著。
這裡只詳細地分解凡夫的執著心。
1、是對妄想本身的執著,對應非想非非想處天;
2、是對無的執著,對應無所有處天;
3、是對自己意識的執著,對應識無邊處天;
4、是對虛空的執著,對應空無邊處天。這是無色界四天!
再往下分解為色界十八天。
之前演繹三界的時候,從空無邊處天直接說到了「名色」,出現眼睛和物體。這中間還有很重要的一環:對虛空的執著之後,產生的是情緒。
這個情緒無具體內容,就像對妄想本身的執著一樣,是對情緒本身的執著。
可以說,從這裡開始,覆蓋虛空的意識開始凝聚成一團了。這個對情緒本身的執著,對應於四禪九天中上面的淨居五天。每一個天這個執著意識凝聚的程度都不一樣,從上到下越來越緊密的凝聚。
在對情緒本身的執著中,產生的第一個有內容情緒就是歡喜心,叫喜情,對應四禪天中,淨居五天下面的四天。喜生苦,接下來出現的是各種痛苦的情緒,叫苦情。但凡不是歡喜心的情緒全是苦情:不安、憂鬱、悲傷、苦悶、恐懼、嗔恨、嫉妒等等都是苦情。但在這裡先產生了不安感,不再歡喜了,有點開始不安了。這個苦情,對應於三禪三天。
苦、喜二情生發「名色」,開始出現五根境界:
1、最初出現的是眼根境界。外有塵、中有根、內有識,即眼塵、眼根、眼識;
2、接著出現了身根境界;然後,出現耳根境界。這三根境界,對應二禪三天;
3、再接著出現鼻根境界和舌根境界。這二根境界,對應於初禪三天;
4、最後就是yin欲了,對應欲界六天。
我們不談上面的無色界四天,就詳細談色界十八天對應的執著心和yin欲,從裡到外是:
沒有內容的情緒;喜情;苦情;眼、身、耳三識;鼻、舌二識,yin欲。
這些就是我們凡夫在禪定中要消滅的對象。
1、在欲界禪定中,要消滅yin欲;
2、在初禪中,要消滅鼻舌二根境界;
3、在二禪中,要消滅眼身耳三根境界;
4、在三禪中,消滅一切苦情;
5、在四禪中,又分上下兩段:
(1)四禪之下段:消滅喜情;
(2)四禪之上段:消滅沒有內容的情緒。
在情緒斷滅了後,凝聚成團的意識就徹底融化並覆蓋了整個虛空,從而進入了空無邊處的禪定。
佛法是一套非常完整的體系,其複雜程度非人可以想像,因此很難想像!居然有人認為佛法是虛構的,是迷信!你說搞笑不?試問,普通人的思維又如何能理解這麼複雜的東西呢!更不可能虛構出來哪怕是萬分之一的佛法內容了!你說是嗎?只要你對佛法有點真正的理解,就能明白我所說的了!
所以,你不把佛法的基本理論搞清楚,又何談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