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南醴陵,許多人印象中它是中國花炮之鄉,熟不知,它還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而作為外地遊客來到這裡,要追蹤醴陵的陶瓷發展史,看古代人是如何燒制陶瓷的,當地人一定會推薦你去一個地方,那就是醴陵境內的溈山村。
溈山村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當地人介紹,幾年前,這裡還是個典型的貧困村,由於可開發的資源有限,村裡人紛紛外出打工,僅一些老幼在家留守。
而後的溈山村被眾人皆知,還要緣於本村對古文物古蹟的開發和保護。在村裡,有我國保留規模最大,遺址分布最集中的古瓷窯遺址群「醴陵窯」。2019年9月29日,湖南省首個制瓷古窯址復原陳列館開館,而這個館在月形灣古窯廠內,這個古窯,正位於醴陵溈山村。
冬天的溈山村,還是綠樹鮮花,白天有太陽時溫度在十多度,氣溫非常舒適。新開館的月形灣古窯廠坐落於村頭半山之中,黃牆灰瓦,一座白塔,蜿蜒小路,把遊客們的視線引入這裡。
有村民在景區門口出售家中土特產,大媽說這是紅薯,讓北方人怎麼看怎麼覺著特別。
這個是豆類嗎?為何黑乎乎的?問大媽,她的湖南方言讓人聽不懂。
溈山村是一處千年古窯村,為醴陵窯遺址核心區,一組數據告訴你這裡當年有多繁盛。到現在,村中現存宋至民國窯址84處,與瓷業相關的古井、古橋、古道等文物遺蹟110處。
車子駛過溈山村,給人感覺寧靜與淳樸,村中還保留成片的古建築,近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然而,溈山村的輝煌隨著陶瓷業逐漸轉入醴陵城區,加上交通閉塞,大批窯廠工人走出溈山,昔日繁華的古窯村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貧困村。當地人介紹,最冷清時,這除了滿山的碎瓷片,日漸落敗的土坯老宅中,村子只剩下30多個村民。
任性的村子,你看到的石頭牆上,都是陶瓷碎片,這場景,一般人沒見過吧?
幾度浮沉,讓溈山村民們沒想到的是,有一天,這些古老的窯房會變成遊客們眼中的風景。踏入溈山村,山腳下,臥著幾間低矮的土房,這就是如今成為旅遊景點的月形灣窯。
月形灣古窯廠始建於清光緒元年,是溈山鎮溈山村保存最完整的古窯廠之一。在守窯人的敘述中,老窯房重現當年月形灣窯地景象,在這裡,遊客們能看到保留並修復的制瓷作坊、工具房、採泥礦井、洗泥池、繪畫室、薪柴堆坪、窯主辦公房、起居室等。
古窯廠主體建築以階級窯為中心,保存完好,完整呈現了醴陵窯傳統制瓷各個工藝流程。
牆上的這些老照片,再現當年窯盛情景。
歷史記載,溈山人早在宋元時期就開始燒制陶瓷,繁盛時期有窯廠百餘家,從業人員達萬餘人,曾有「小南京」美譽。
窯主當年可是富甲一方,應該不亞於愛裡有礦的吧?但內部無論住室或辦公場所空間卻很小,設施也不是那麼富麗堂皇,讓人不得其解。
作為湖南省首個制瓷古窯址復原陳列館,這裡陳列著許多當年燒窯人留下的瓷器,是歷史見證,也是一個時代輝煌的記錄。
這些窯主留下的床和家具,僅從工藝上顯得有些特別,算得上房間最值錢的東西了。
除在展廳看到醴陵窯制瓷歷史和文化之外,還可在體驗區體驗拉坯、彩繪等活動。
如今的溈山村,發展傳統文化後名聲在外,加上溈山森林覆蓋率高達87.8%,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已有越來越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在這裡,中午曾走進當地農家院,品嘗了地道的溈山豆腐、溈山板慄、溈山黑山羊、溈山土雞、溈山臘肉等。
溈山豆腐在當地十分有名,做法許多, 這道豆腐菜,是真正的外焦裡嫩。
亭臺樓閣今猶在,山水古韻入畫來。如今的溈山村村民,隨著越來越多外地遊客到來,不再遠行打工,也逐漸擺脫了貧困。
溈山作為世界釉下五彩瓷發祥地,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瓷村」,還被譽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的「活辭典」。這個地方,你來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