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家風:和人民群眾在一起

2021-01-15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林伯渠是我們黨和國家德高望重的領導人之一,鄧小平評價他是「徹底的革命派」。他對人民有著很深的感情,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總是保持著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作風。林伯渠曾經在自己的日記中端端正正地寫下「為人民服務,為世界工作」十個大字,並鄭重地蓋上名章,作為時刻警醒自己的座右銘。林伯渠是這樣寫的,更是這樣做的,並以此教育家人。在生活中,他嚴於律己,家風嚴明,堪稱全黨楷模。

不讓子女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

在日常生活中,林伯渠一貫公私分明,對子女的教育也尤其注意這一點,堅決反對搞特殊照顧。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高幹子弟不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不搞特殊化,這是關係到黨的形象的大問題,也是關係到後代健康成長的大問題。」

抗日戰爭期間,林伯渠的子女及多位親屬在延安學習或工作,他從不動用手中權力給他們以照顧。相反,林伯渠十分注意培養他們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杜絕特殊化的苗頭,要求他們建立「革命觀點、勞動觀點、群眾觀點」。

戰爭時期物資供應十分緊張,林伯渠的孩子們和其他人一樣,總是感到吃不飽,有時甚至餓得直哭。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人就向林伯渠建議說,小灶夥食相對好一些,孩子們小,正在長身體急需營養,可以讓孩子們吃小灶。林伯渠馬上嚴詞拒絕道:「這是違反制度的,不能因為他們是我的孩子就給予特殊照顧,其他學生和戰士能吃大灶,他們就可以吃。」他還特地囑咐秘書和警衛員,堅決不允許孩子們享受特權。

1946年秋,組織上決定讓林伯渠的女兒林利去東北工作,林伯渠立即表示贊同,並特別叮嚀道:「去東北後,你切不可要求組織上讓你和我通電報。」女兒聽後十分不解,當時戰火紛飛,親人又處在不同的戰場上,彼此掛念,電報是唯一的溝通手段,為什麼父親要禁止呢?原來,當時正值戰爭的關鍵時期,林伯渠深知電臺資源是為解放戰爭服務的工具,絕不能因為一己私情而不顧大局,這是違反原則搞特殊化的表現。就這樣,父女二人分別後就一直音信全無,再次見面已是多年之後。

培養子女對人民群眾的感情

在擔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期間,林伯渠多次跋山涉水到各縣進行調查研究,每次從西安或重慶回來,都要拄根棍子,到住處附近的窯洞挨個走走,與人民群眾拉拉家常,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新中國成立後,他不顧身體衰弱,仍然力疾從公,走遍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調查了解實際情況,體察人民的疾苦,提出改進工作的意見。

不僅自己如此,林伯渠還特別注重從小事出發,耐心地教導、啟發子女,培養他們對人民群眾的感情。1938年2月,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林伯渠見到了闊別多年的女兒林利。父女一別多年,有很多知心話要談,可是簡單詢問了家鄉近況後,林伯渠卻問道:「你知道米多少錢一斤?鹽多少錢一斤?布多少錢一尺嗎?」聽到這個問題,女兒一時語塞。她本以為父親會給她講一些革命的大道理,沒想到父親會問起「柴米油鹽」這種家務事來。看到女兒的疑惑,林伯渠語重心長地說:「這些都是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事,關心人民,就不能不關心這些事。」林利恍然大悟,明白了父親問題的深意。多年後,林利回憶起這一次會面依然記憶猶新,她後來說:「父親同我說的這些話,實際上是給我上了第一堂政治課。」

林伯渠還要求子女能夠真正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1942年,林伯渠的幼子林用三還不到3歲,林伯渠就把他送往農村,目的是讓他了解農民是怎樣生活和勞動的,從小培養他對農民的感情。1956年,林用三初中畢業後,林伯渠要求他從幹部子弟學校考到其他中學,過走讀生活,與普通市民的孩子有更多的接觸,更全面地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況。

當時林用三到了新的學校,同學們不再是父親同事的孩子,也沒有自己大院裡的玩伴兒,他一時間沒了朋友,感覺十分孤獨,但也不願意主動和其他同學接觸。就這麼過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團組織生活會上,有人就給林用三提了一條意見,說他對同班同學「敬而遠之」。林用三對這個意見感到有些委屈,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父親,向他訴苦。沒想到,林伯渠不但沒有支持他,反而教育說:「這意見提得好,說明你還沒有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林用三很不服氣,爭辯道:「他們不和我接近,我幹嗎要和他們接近呢?」聽到兒子這樣說,林伯渠有些生氣,用責備的口氣說:「我看你還是只愛和幹部子弟交朋友,不喜歡和老百姓交朋友,他們當然不喜歡你,這就是脫離群眾。你應該主動和他們交朋友,應該向他們好的地方學習。」林用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父親作了檢查,開始主動與同學交往,到同學家做客,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後來,這成為他的一個習慣,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崗位,他總是會主動走近群眾,與他們成為朋友。

要求子女腳踏實地

和所有父親一樣,林伯渠也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但這種疼愛不是嬌縱,而是對他們更加嚴格的要求。他告訴孩子們,「革命的路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依靠父兄,貪圖舒服,就談不上革命」。

20世紀30年代初,林伯渠因為革命需要,遠赴莫斯科工作。那時家中孩子尚小,但他仍不忘磨礪他們,他來信要求子女儘早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不要做溫室裡的花朵。他讓長子、次女去做工,幫助母親養家;連最小的孩子也要學著做手工,掌握一技之長。

1947年初,胡宗南進攻延安,林用三當時正在幹部子弟學校讀小學,他的同學們都說:「真的要轉移了,爸爸會來接我的。」儘管他知道,爸爸為了和人民在一起,決定留守,讓家人隨大部隊轉移。但是他依然渴望這時候能夠見到自己的爸爸,哪怕是短短的幾分鐘也好。他曾獨自一人站在山坡上,用含淚的雙眼望著通往延安的大路……終於他等來了父親的消息,爸爸並沒有來接自己,而是讓警衛員送來一些邊區幣,並轉告他,要聽老師和大哥哥大姐姐們的話,希望他爭當轉移中的行軍模範。7歲的林用三謹記父親的囑咐,硬是用雙腳走完了2000多公裡的路程。在行軍途中,他還參加了兒童團,被評為行軍模範。第二年,父子重逢,林伯渠高興地說:「你長大了,懂事多了!」

新中國成立後,林伯渠擔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一些,他卻絲毫沒有放鬆對子女的教育,他擔心在全國勝利的氣氛中,孩子們會漠視艱苦樸素的作風,停止奮鬥。據孩子們回憶,雖然工作繁忙,林伯渠依然堅持抽時間召集兒女開家庭會議。每次家庭會議上,他都會給他們講授馬列主義理論,經常一講就是三四個小時。希望他們能夠以此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抵制誘惑。講課之餘,林伯渠還會與每個孩子談心,詳細詢問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並針對他們每人的特點提醒應注意的問題。他還經常教育子女要謹慎交友,朋友間交往要健康向上,不要在吹吹捧捧的氣氛中忘乎所以,喪失革命進取心。

林伯渠對子女的嚴格還體現在他對子女工作和學習的嚴格要求上。因為擔心孩子們抱有「自來紅」思想,林伯渠總怕他們工作上有所懈怠。林利在中央編譯局工作期間,林伯渠曾向該單位領導囑託道:「請你們管教她,要嚴格要求她。」1959年,林用三準備上大學,林伯渠非常關心他的專業選擇。得知林用三準備學航空時,林伯渠語重心長地囑咐道:「中國革命進行了那麼多年,才取得勝利,建設好這樣的國家也絕不是容易的事。我只希望你能學到一些真正的本事,腳踏實地地做些工作,為國家建設出力。」

在林伯渠的嚴格教育下,他的子女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其子林用三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曾擔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等職。其女林利曾留學蘇聯,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無論什麼時候、做什麼工作,子女們都始終牢記父親的叮囑:「你們做什麼都要靠自己奮鬥。」

譚智俊

(摘自2017年第23期《中國紀檢監察》)

編輯:樊婷婷

相關焦點

  • 家風潤童心 關愛護成長|「讓愛溫暖童心」特別行動「送家風故事...
    值此春節來臨和寒假期間,在全市上下共戰疫情的特殊時期,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愛廣大少年兒童尤其是留守、困境兒童,助力常態化疫情防控以及落實全國婦聯「把愛帶回家」兒童關愛服務「四送」活動和省婦聯「溫暖戰疫情 把愛帶回家」特別行動相關要求,大連市婦聯在「回娘家」平臺推出「讓愛溫暖童心」特別行動之「送家風故事」活動,開辦「家風潤童心 關愛護成長」專欄,講述我市十二屆全國五好家庭和
  • 學榜樣家風家訓 做伊春最美家庭專欄(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在2020年國際家庭日到來之際,伊春市婦聯在全市廣大家庭中開展「學榜樣家風家訓·做伊春最美家庭」活動,引領全市廣大家庭學習、效仿前輩先人的治家理念和方法,踐行家庭文明新風尚,講好家庭故事,做伊春最美家庭。
  • 清風一縷入心間——讀《陳雲家風》《陳雲書風》
    《陳雲家風》一書通過對陳雲的夫人于若木、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採訪資料進行整理,把陳雲家風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多角度呈現給讀者。《陳雲書風》選取了陳雲不同歷史時期的題詞、文電、報告、批示和書信等70 多幅手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手跡背後陳雲的生平故事、情趣愛好,解讀他的思想主張和品格風範。
  • 誰才不是人民?現實版《人民的名義》孫連城懟群眾聽得人一愣
    四川成都永寧鎮人民政府內,有群眾反映飲用水相關問題。天王社區黨總支書記周旭在接待過程中態度蠻橫,還怒懟群眾「你不是人民」。視頻中,這位書記仰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玩著手機,大談人民、公民,聽得人是一愣一愣的。為人民服務,絕對不是為公民服務。公民和人民肯定是不一樣的,有區別的。
  • 每日警星丨董旭:做人民群眾的保護神
    去年4月,董旭先後輾轉河南、湖南等地抓獲12名電信網絡詐騙嫌疑人,成功打掉了一個使用虛假網絡投資平臺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團夥,為人民群眾挽回經濟損失近60萬元。打擊犯罪之外,董旭也熱心快腸,竭力幫助有困難的群眾。2018年12月,在一次值勤任務中,董旭發現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反覆在沙頭角口岸附近徘徊,面容憔悴,神情異常。經初步判斷,老人可能與家人走散。
  •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在紀念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司法工作目標。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實現這一偉大目標,需要人民法院和廣大法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馳而不息地付出努力。
  • ...宜陽16個鄉鎮「百花齊放」過大年 社火表演、農民春晚、家風...
    廣大群眾在新建的活動室內自娛自樂,在文化廣場上盡情歡跳,在鄉村舞臺上展示風採,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佔領鄉村思想文化陣地,豐富節日群眾精神文化生活,2019年新春年味越來越濃厚!當天,蓮莊鎮舉行了第二屆王邦瑞家風家訓傳承活動。王邦瑞家風家訓傳承活動自2018年舉辦以來,有效引導全鎮群眾自覺傳承好家訓,建設好家風,不斷集聚社會正能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 張有良:「三字訣」念出好家風
    吉格斯太鎮蛇肯點素村鄉賢達人張有良以「勤、儉、善」三字訣嚴於律己,並以此為家風家訓教導子孫。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好家風得以代代相傳。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最好的謀生方法就是種地,「置幾垧地,蓋幾間房」一直是底層勞動人民最美好的心願。而當時的張友良也不例外,他能吃苦,肯下力,有霜抗霜,有旱抗旱,從賺到第一桶金到建起華北地區最大的「煤炭超市」——融通煤炭物流園,靠的都是一個「勤」字。「父親經常說,憑本事掙的錢才守得住,憑運氣掙的錢遲早有一天會敗光,他一直勤勤懇懇,也時刻教導我們必須如此。」
  • 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95年來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
    1934年1月,黨在江西瑞金召開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做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報告,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這些論述都強調了,黨的組織和黨的幹部一定要關心群眾,依靠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群眾就會毫無保留地支持我們黨。
  • 脫貧路上,做群眾的貼心人
    10月17日,龍慧作為獲獎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自2018年初擔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駐第三師五十一團九連「訪惠聚」工作隊隊長、連黨支部第一書記以來,她帶領工作隊和連隊黨支部,通過抓基層組織建設,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使連隊形成了基層有領頭雁、穩定有凝聚力、發展有主心骨、致富有領路人的良好局面。
  • 昌黎縣婦聯為61戶家庭懸掛家風家訓門牌
    「做事清廉行道正,居心坦蕩立身安」「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和為貴,孝為先,勤為寶,儉為德」······近日,61個設計精美的家風家訓門牌分別懸掛於昌黎縣「最美家庭」和「美麗庭院人文美示範戶」的家中或門前,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掀起 「曬出好家風、傳遞正能量」的文明新風尚。
  • 人民日報刊文: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二、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國家繁榮富強精神的象徵,是國家和人民紀念、緬懷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紀念設施。1949年7月,按照毛澤東同志的意見,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同志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經過研究討論,籌備委員會制定出了開國大典的方案,並報經中央同意。開國大典主要內容有3項:一是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遊行活動。時間定於10月1日下午3時。
  • 潘軍明: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強冷空氣防禦工作圖片
    區委書記潘軍明:   CELEBRATION   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克服麻痺和懈怠心理,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把抗雪防凍當成當前重要工作來抓,全面統籌、全力組織開展寒潮天氣防範應對工作
  • 與災區人民在一起 中央政治局九常委的「汶川足跡」
    新華社記者鞠鵬攝這是胡錦濤在什邡市區一個災民安置點同受災群眾促膝交談,表示黨和政府一定會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在過去三年的時間裡,中央高層時刻牽掛著地震災區的人民,一次又一次奔赴災區慰問考察,悉心指導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
  • 「樹清廉家風·建最美家庭」優秀廉潔家書作品展播(第二十期)
    這就要求我們面對這個社會的時候,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樹立人民立場,站在人民一邊想問題,辦事情,就不會犯原則性錯誤,方式方法上的問題得到糾正整改就會產生好的效果。我常常想,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真的需要這麼多錢麼?
  • 長豐雙鳳經開區:不忘初心,弘揚良好家風
    為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倡導踐行好家訓,弘揚好家風,樹立家國情懷,推動全社會形成注重家庭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風、民風、國風的良好氛圍。黨員帶頭講家風 鄰裡群眾說好事活動邀請了社區黨員田鳳陽老師給親子家庭講解「家風、家訓、家教」的意義,讓大家增強家庭教育的責任意識,重視對孩子的親情陪伴,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倡導踐行好家訓,弘揚好家風,樹立家國情懷。家長們也紛紛發言分享自己的好人好事,或秀出自己的家庭美德,大家都表示要爭做良好家風的踐行者,重視家庭美德建設。
  • 獻縣公安局致廣大人民群眾...
    自覺禁售、禁放煙花爆竹 共建美好家園獻縣公安局致全縣人民的一封信尊敬的全縣人民群眾: 燃放煙花爆竹是民間傳統習俗。 獻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安全與安寧是我們共同的願望,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是大勢所趨,需要全縣人民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在此,我們誠懇地希望您自覺遵守我縣禁售禁放煙花爆竹的規定,從現在做起,從你我做起,改變舊有觀念,移風易俗,養成低碳、綠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我們向全縣人民群眾發出倡議: 1、做禁放煙花爆竹的踐行者。
  • 厲莉代表:通過審判每一個案件,向人民群眾傳遞公平正義
    成為被告方,不少群眾起初牴觸情緒非常大,擔心在北京經營的原告與北京的法院熟悉,要牟取不法利益,堅決要求把這個案件移送外地審理。經過認真細緻的調查,房山法院查清了案件事實,做出了公正判決。這個結果不僅規範了小貸公司的經營行為,也贏得了人民群眾對司法的信任。  厲莉說,審判是一個神聖的職業。「比如一個金融案件,審判結果可能影響一個行業,涉及千萬百姓。」
  • 時刻保持警醒警覺警惕,切實築牢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防線!
    時刻保持警醒警覺警惕,切實築牢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防線!>杜小剛強調,秋冬季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要充分認識做好疫情防控的極端重要性,牢固樹立「抓疫情防控就是抓經濟發展」的思想認識,及時跟進國家和省最新防控策略,做好前瞻性分析研判,加強對上溝通匯報,進一步細化應急防控標準,完善應急防控預案,提高應急處置效率,切實築牢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