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咬文嚼字
為什麼說要「咬文嚼字」,而不是「不求甚解」呢?「不求甚解」用在今天的作品中也許合適,但古代經典經常是「微言大義」,又經歷了民國時期的白話文改革,今天的人想要讀懂古代經典本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如果再秉持「不求甚解」的風格,那根本就無法入門,何談入室。
所以,我們讀古代經典不能求快,應當咬文嚼字,細嚼慢咽,反覆鑽研,這樣才能有所收穫。
懷著敬畏之心
在讀古代經典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發現有一些跟今天價值觀相悖的句子,我們就會覺得是作者說錯了。當然,我們不反對讀經典時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這是必要的。但是,你要知道,很多詞句經過了時代的變遷,語意已經改變了。其實有可能不是作者說錯了或者說得不對,而是我們理解錯了或是沒有聯繫作者說這句話時的背景。
就好比《論語》裡面有一句:「無友不如己者」,用我們今天的話理解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你會發現這好像不對,這不符合我們中國人的普世價值。但是,孔子同樣也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這麼聯繫起來看,這裡的「不如」應作「不像」解,本意應當是「不要和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這樣就明白了。
所以,我們只有懷著敬畏之心去讀經典,才能更好地理解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