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的壽命要遠遠短於現在,四五十可能就是大部分人的壽命長度了。
但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七十歲已經算不上古老稀了,百歲長壽老人屢見不鮮。
但是,不管人的壽命是多少歲,你有沒有想過,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的周期,比如說什麼樣的人長壽?人到了多少歲是個坎?有沒有固定的周期呢?
科學的論證
20世紀初,奧地利的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在一天中也存在著器官敏感程度、體溫、血壓等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並把它稱為「生物節律」。
20世紀中葉,有的科學家開始把這種生物節律比作鐘錶,「生物鐘」概念被正式提了出來。一個人的生命有多久,主要看他的「生物鐘」的循環多少次。
在1960年,美國科學家在對人體細胞研究發現,一個正常人一生細胞分裂的次數是50次。每分裂一次的周期為2.5年,據此推測出人的壽命應該是125年左右,但因為多種原因,在分裂30次左右時,分裂能力已經走向衰弱。
易經中長壽的奧秘
在中國古代,人的壽命在易經中有所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是保本節用的方法,告訴大家儘量少消耗生機,自然能夠延長壽命。
判斷一個人是否長壽,易經中也有描述,注意觀察這個人的人中穴位,細而長的人說明他有長壽的潛質。
還有通過耳垂進行判斷,一個人的耳垂並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觀察它的飽滿程度和光澤程度,越飽滿、越光澤說明這個人精神抖擻,心脾肺肯定沒有問題,這個人註定會很長壽。
當然,這些推斷是基於這個人其他器官是完好的,比如說一場意外,導致大腦受損,這樣的屬於個例,我們不做討論。
人想要長壽,就要注意這兩個年齡段
《易經》中提到的兌卦和艮卦,它們所代表的的數字分別是7和8,在八卦中,7表示少女,8則是少男,仔細研究的人會發現,人的生命周期很多都與7和8這兩個數字有關。
一些研究易學甚至是現在的科學工作者,都認為7或者8就是生命循環的一個周期,7的周期是7-84歲,8的周期則是8歲-73歲。
所以說,到了這個年齡段的時候,大家應該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只有把自己身體養好,身體自然就會強壯起來,長壽的秘訣也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這也是在易經中領悟出的生命真諦。
《易經》是一本關於人生的「答案之書」
《易經》不只是一本天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的「答案之書」。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萬象、廣大精微,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華文化傳統的源頭,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我們學習和了解《易經》,不但能看到自己的先天稟賦,還能幫助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工作、情感的規律。
《易經》可以告訴你,根據今時今日的條件,如何選擇才是最正確的。每選對一次,成功機率放大10倍、20倍。所以說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讀懂中國《易經》。
可能很多人包括身邊的很多朋友都覺得《易經》太過於高深,又是文言文,別說是將裡面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了,就是光讀起來就很費勁,也很無聊,即使想讀也有些力不從心。
但一次有個朋友偶然發現了這本《圖解易經》,分享給我,我讀完後受益匪淺,很讓人驚喜,後悔怎麼沒有早一點讀一讀這本書,而且這本書完全不存在讀不懂的情況。
讓你既不用費力啃文言文,也不用具備專業易經的專業知識。
這本書是採用圖解的方式,深入解析《易經》原文中的道理,通過圖畫、圖標並結合實例,讓原本枯澀的內容變得通俗易懂,讓人一看就懂,一讀就能理解其中蘊含的奧秘。
《易經》是群經之首,智慧源頭,一經在手,運轉乾坤。
感興趣的話,點擊下面連結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