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相術之學

2021-01-08 讀史品生活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人物形貌描寫,有的有史可查,有的則出自羅貫中的杜撰。前者如劉備、關羽、孔明等,後者如曹操、張飛、魏延等。羅貫中在處理前者時,有意強化了人物外貌本來就具有的相術文化蘊意;虛構的部分,更是借用了相術原理。略舉幾個例子。

1、

劉備一出場,作者寫他長得「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季羨林先生認為,小說中劉備形象的描繪,「是把六朝以來受了佛教故事影響的對帝王的描寫,融入我們的傳統」。

其實,它是根據《三國志·劉備傳》中「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之語改寫而來。況且,中國的「耳文化」源遠流長,用不著外借。早在《山海經》中,《海外北經》就描寫到一個聶耳國,「為人兩手聶其耳」,郭璞注云:「言耳長,行則以手攝持其也」。就是說耳大到只有靠手持著才能行走。

《大荒北經》又寫到了一個簷耳之國,郭注說:「其人耳大,下垂在肩上,朱崖,簷耳,鏤畫其耳,亦以放之也。」「簷」也是大之意。

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人物雕像,多有兩隻大耳,上齊眉梢,下至嘴角,耳寬近面部的一半。二號坑縱目人面具的耳朵更為突出,耳尖向上方伸展,似一對展翅欲飛的鳥翼。

老子名耳,字聘。《說文》耳部解釋道:「耽,耳大垂也。」耽音近聘,又旁於簷,解雲:「簷,垂耳也。從耳,詹聲。南方簷耳之國」。清畢沉《道德經考異序》中指出:聘、耽、簷「三字聲義相同,故並借用之」。可通用。

晉葛洪在《抱樸子·微旨》中明確指出,耳大為「仙相」。他引用別人的話說:「若令吾眼有方瞳,耳長出頂,亦將控飛龍而駕慶雲,凌流電而造倒景,子又將安得而諳」。《拾遺記》中描寫到的仙人就是「耳出於頂」、「修眉長耳」。漢時南方已以大耳為貴,《後漢書·南蠻傳》說越裳國:「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縫之,垂肩三寸」。

自《三國志通俗演義》始作俑後,後來小說中的帝王或仙人大多長著一副與劉備相似的尊容。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皇帝,如李世民,劉邦等;第二類是王侯,如齊王、宇文成都等;第三類是曾凌駕於帝王之上的權臣,如魏忠賢等;第四類是草頭天子,如程咬金;第五類是仙人,如牛郎、楊歌、呂洞賓。

總之,都是權力或道行達到了頂峰的人物。用來形容他們的語詞有龍、鳳、虎、口。這些詞語在古代小說中,幾乎成了形容帝王的專利。在現實生活中,普通人是不能亂用的,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據說,在歷史上有資格用龍鳳比喻的人屈指可數,只有諸葛亮、稽康曾號臥龍;漢魏時汝南許韻、許虔,人稱二龍。唐時鳥承王比、承恩兄弟,人也稱二龍。

此外,《老學庵筆記》卷七《賈眾妙善相》說:「曾魯公脊骨如龍,王荊公目睛如龍,蓋人能得龍一體者,皆貴極人爵」。金張行簡的《人倫大統賦》中說房玄齡「龍睛鳳目」。《西湖二集》二四卷中說周必大得龍之須。這些都是貴為宰相的大臣。

他們的形貌特徵歸納起來有二個:一是「兩耳垂肩,雙手過膝。」據宋趙崇絢《雞肋·垂手下膝》統計:史載劉備、晉武帝、後周太祖、陳武帝、宣帝、前趙劉耀、秦符堅、後秦姚蓑、南燕慕容垂、五代南漢劉薰,蜀王衍、北魏李祖、南史宋王元初等皆垂手過膝。

若就近溯源,古代小說中的仙人描寫顯然是受了傳說中老子形象的影響;帝王描寫則受了傳說中「禹耳三漏」的影響。所謂「禹耳三漏」,意思是說禹有三個耳道或耳大而多曲。

但若進一步推原,是受了遠古時期巫文化的影響。王衛東先生認為,古人崇拜大耳與巫史文化有關,大耳能通神,能接收到神傳達的信息。那時候,巫師和王者集於一身,先是巫師兼部落首領,再是王者兼巫師,最後王者與巫師才分而為二。後世小說中描寫的擁有大耳者多是仙佛和君王,就是這種原始文化影響的殘留。

後來的相術學也受此影響,《晉書·陳訓傳》記陳訓相王導:「公耳豎垂肩,必壽,亦大貴」。《神相全編》卷2《達摩五官總論》中又引許負的話說:「耳能齊口角,曾服不死藥。」又說「耳大垂肩,極貴天年」。《神相全編》十《論手》雲:「手垂過膝,蓋世英賢」。

而明清小說中的有關描寫則受到了相術學的影響。其二是龍行虎步、龍腰虎背、龍眉鳳目等。《神相全編》卷三雲:「龍眉鳳目人中貴」。卷六《神異賦》雲:「虎步龍行,劉裕至九重之位。」此句有小字注云:「虎行位至侯王」。卷十一又雲:龍形人「威靈赫奕人無比」;鳳形人「位極人臣貴國公」。署為宋齊丘的《玉管照神局》也雲「鳳目龍瞳,位三臺而居八座」。《神相全編》卷六還雲:「伏犀貫頂,一品王侯」。《文選》中劉峻《辨命論》李善注引朱建平《相書》:「額有龍犀入發,左角口,右角月,王天下也」。

2、

張飛「豹頭環眼,燕頒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的形貌不見於史傳,乃羅貫中從班超身上借來。另外,孔明面如冠玉,馬超面如古月、目若朗星,陳武面黃睛赤,皆於史無徵。把後來小說中的將相置於張飛、馬超、陳武等人之中,幾乎很難分出彼此。

這些將相之貌大致可分三種類型。一種是勇猛型,用虎、豹、熊、狼等兇猛野獸來形容其頭、腰、背、須等部位,其中尤以「豹頭環眼、燕頒虎鬚」一語使用頻率最高。

據《後漢書》中《班超傳》記載:永平五年,班超之兄班固被召為校書郎,班超隨母至洛陽,家貧無以為生,只得為官府抄書。班超有次去看相。相士對他說:「祭灑,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裡之外。」超問其狀,相者指曰:「生燕頒虎頸,飛而食肉,此萬裡侯相也。」就是說,你哥哥終其身不過是個布衣書生罷了,而你卻要封侯拜將。後來,班超真的率軍遠徵,平定西域,被封為定遠侯。

這個故事對後來的相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倫大統賦》雲:「燕頒虎頸,萬裡侯封」。託名為陳傳的《神異賦》也雲:「燕頒虎頭,班超封萬裡之侯。」又說「腰圓背厚,方保玉帶朝衣」。《玉管照神局》卷下雲:「腰欲圓不欲滿,足欲方厚,此貴相也」。所以虎背熊腰乃富貴之相。所謂豹頭乃為圓形頭,明清小說中多有把猛將之頭誇張為「笆鬥」的。

古人認為,頭為精神元氣所聚,天人相符,《黃帝內經·靈樞經》雲:「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口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穀物以飽滿為好,顆之「頁」部即指頭,圓而飽滿的頭形乃為長壽吉祥之徵。俗語所謂大頭有保,大頭有福即是此義。

第二種類型是英俊型,多用傅粉、冠玉、滿月形容面部,用塗朱形容唇部,用「星星」形容眼睛,用「懸膽」比喻鼻子等。《莊子》雜篇《盜拓》寫盜拓「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當他得知孔子來訪時,勃然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這是目如朗星、齒白唇紅、音如洪鐘等詞語的最早來源。

《神相全編》卷二說:「兩睛黑光如點漆,昭輝明朗,光彩射人者,極貴人臣」。口「如朱抹,名譽相傳」。卷六引《神異賦》謂「河目海口,食祿千鍾」。卷三又雲:面如滿月,「男主公侯將相,女主后妃夫人」。《相術集成》卷二中謂「鼻如懸膽」、「聲如遠鍾」、「口中容拳」,皆是大貴之格。

第三種是醜陋型,特徵是臉或黑或黃、或紅或青;眼或紅或凸出;鬚髮或青或紅等。這種人一般性情狠慶暴烈。如《玉管照神局》雲:「滿面青藍多逢速否」。「睛浮縷赤光射外,白口殺人誠可畏」。宋之前的相書《月波洞中記》卷下謂:「赤縷貫瞳」、「目圓睛白凸」為兇暴之相」。

在明清小說家筆下,具有這種形狀的多是番將。明清小說中,漢族與周邊民族發生的戰爭,幾乎都有反映,但寫到少數民族的將領卻幾乎都是如此形容,而公主則多是美貌如花。史事實。由此可見,小說家利用相術觀念來歪曲、歧視少數民族,這也是夏夷之辨觀念的表現形式之一。

《國語·鄭語》記載:「周王惡角犀豐盈,而近玩童窮固。」韋昭對此注云:「角有伏犀,輔頰豐盈,皆賢明之相」。後世相書和小說中描寫到公侯巨卿時,有伏犀貫頂,兩頰豐滿之語,皆出於此。

3、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描寫曹操道:「身長七尺,細眼長髯。」所謂「細眼」,就是眼睛小,呈三角狀,似蛇睛、鼠目或蜂目。《左傳·文公元年》載:「初,楚子將以商臣為太子,訪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愛,黑出乃亂也。楚國之舉,恆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弗聽。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黯太子商臣。」商臣知道後,「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路而死。弗聽。丁未,王編」。

宣公四年初,又記子文相楚司馬子良子越椒,「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著名軍事家尉繚斷定秦始皇心腸狠毒,不講情義道:「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在後世相術理論中,蜂目豺聲遂成為狠毒奸詐之相。在後來小說描寫中,蜂目豺聲、三角眼成為奸詐小人的代名詞,形成了固定的模式。這些奸臣惡人多用鷹、鼠、犬、蛇、嶂、豺等兇狠奸詐動物來比擬,相貌呈現為頭尖、鼻勾、睛小等特徵。按相術的說法,這種人往往下場悲慘,難以善終。

《人倫大統賦》雲:「泵視心圓而無定,狼顧性狠而難名」。《玉管照神局》又雲:「鼻如鷹嘴,吃人心髓」。《神相全編》卷三:「目如蜂目,惡死孤獨;目如蛇睛,狠毒孤刑」。卷六:「眼若三角,狠毒孤刑」。卷九引《驚神賦》雲:「鼠目嶂頭,必竟難登仕路」。卷一謂:「夭折貧賤之人,聲輕聲噎,聲浮聲散,聲低聲小,或如破鑼破鼓,語音焦枯,聲大尾焦,聲雄不圓」。卷三謂若「橫紋額上」,則其人辛苦勞碌,又主孤單。卷十二又說:「紋理交加額上生,定知為事不分明。」

4、

《三國志通俗演義》中還寫到了一些隱逸之士,如水鏡「松形鶴骨」,李意「鶴髮紅顏,碧眼方瞳,灼灼有光,身如古柏之狀。」孟公威「清奇古怪。」婁子伯「鶴骨松姿,形容蒼古。」這類人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身體各部位之間不協調,顯得怪醜,但精神清奇。《玉管照神局》引《西嶽先生截相法》雲:「且看和尚道士,最要貌醜神清」。

二是眼呈碧色,形體多用松、柏、鶴、龜等來比擬。葛洪早就指出,「方瞳」是神仙的特徵之一。南懷瑾認為,這是氣功修煉到一定境界的表現,當某人「修道有成時,氣脈全通,兩眼藍色,眼瞳定而有力,發出方楞似的光芒」。大概還與早期高僧多從西域而來有關,表現為人種特色。所以說碧眼方瞳是神仙。

另外,明清小說中還有兩個用得最濫的詞語,一個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乃形容帝王將相、才人韻士的共用詞。《神異賦》中「伏犀貫頂,一品王侯」一語下小字注云:「地閣方圓得乎地,天庭飽滿得乎天。得乎天者,必貴;得乎地者,必主於富也。」古人認為,氣清者上浮為天,氣濁者下浮為地。《爾雅·釋名》中釋地雲:「土,吐也,吐生萬物也。」相術學又認為天庭管人的前半生,地閣管人的後半生,所以若某人有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之相,就意味著他一生既富且貴。

另一個是眉清目秀,一般用來形容才子。《水滸傳》寫吳用「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須長」,是較早運用這個詞彙的小說。後來在才子佳人小說中使用頻繁,令人生厭。《麟兒報》中廉清、《春柳鶯》中石液、《錦香亭》中鍾景期、《平山冷燕》中平如衡、《快心編》中凌星等,都是如此模樣。《神相全編》卷一《人身通論》雲:「智慧者,眉清目秀,聲價少年知」。

卷六引《神異賦》雲:「目清眉秀,定為聰俊之兒。」「天庭高聳,少年富貴可期;地閣方圓,晚歲榮華定取」。《月波洞中記》卷下:「輪廓分明分外奇,耳珠朝口祿無虧」;「口常紅潤主清貴,年少登科眾共知」。「聰明須得眼如點漆,口如四字,唇似朱紅,兩角朝於天倉,便是公侯之位」。

通過對《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人物形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它受到了古代相人術的影響。對後來的小說家而言,它又成了一種範型,以致明清小說中人物形貌的描寫方式幾乎沒有不受相人術影響的,很難跳出面如冠玉、聲若洪鐘、龍目鳳睛、鼻如懸膽、嶂頭鼠目、眉清目秀、兩耳垂珠、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五嶽朝拱、四讀分明這些詞語範圍。而且人體中不少部位名稱也源於相學術語,如天庭、地閣、四讀、五嶽、三臺骨、玉枕骨、巨鰲骨、騷馬骨、印堂、山根等等。從而形成了明清小說中人物形貌描繪的類型化、程式化。

來稿/晴川

相關焦點

  • 通過面相解讀《三國演義》人物,各人命數已有天定,是否可信?
    引言中國古老相術從《易經》裡演化出來,最早關於相術、佔星的記錄應是周文王的八卦之術。所以,在後續很多文章裡都是通過對人面相的描述,來確定一個人是好還是壞,真正的臉譜化。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也脫不了俗。從《演義》的宗旨是揚劉抑曹,所以在《三國演義》對劉備、曹操、司馬懿等人面相描述是不相同的。很容易引起讀者對小說人物的好惡。
  • 相術:影響最大的十大相術古書!
    1、《相書》 成書:漢 作者:許負 評價:為現存最古老的相術典籍 《相書》體例完整,包括相眉、相鼻、相口、相手、相腳之術,為後世的相術理論成熟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中國傳統相術知識:面相的起源
    中國傳統的相術,能夠經歷千年而不衰,至今依舊能夠給予我們很多經驗上的指導,在其神秘的面紗之下,到底蘊含了怎樣的智慧呢?今天馬不才就給大家講一講,在傳統相術之中面相的起源。這段描述就是正對秦王的這種面相,而具備的個人特徵,忘恩負義,虎狼之心。這是一種經驗性的總結。中國傳統的相術,首先是起源於日常生活經驗。一切文化的根源,必然是來源於民間,來源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面相也同樣如此。人們根據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總結,通過一種大概率的歸納,將人的某些面相特徵和人的一些突出特性相聯繫,從而產生的面相學。
  • 連載四:玄學五術之「相術」
    前面幾篇文章講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玄學五術的山術、醫術、命術,今天來講講相術。實際上,五術同源,知其一,亦知二,要統一地看待。什麼是相術相術分為天相、地相和人相。首先,解釋「相」這個詞。「相」的意思是人感知某一個事物後在思維上形成的映像。
  • 盤點古代六大相術奇書,看懂一本書讓你受用無窮!
    ,智慧的中國古人不斷的總結出一套系統完善的相學規律,並祝著立說,留下了汗牛充棟的相術典籍,今天,文化百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六大相術古書,一《相術》,該書成書於漢代,相傳為喊人許負所著,為現存最古老的相術典籍之一,《相術》體力完整結構清晰剖析詳盡,內包想眉、相鼻、相耳、相口、相手、相腳之術。
  • 趙會堂易經講座之九:易經與相術
    相術,來源於易經,易經的山醫命卜相,是最後一個術語。相術與易經的四象取象不是一個問題,易經中的四象一般是指幾大技法之一,這裡專業是指相法,相人用的技法。自相法流傳至今,是一個千古之謎,很多相師沒有真正的弄清什麼是真正的相法,相面的鑰匙己丟失,只是單獨從師傅那口傳下來,目前真正的高手還是在民間。
  • 了解學習古老相術,這本典籍是首選,經典中的經典
    通過耳朵或其他五官,分析推算一個人命運貴賤,富貴貧窮,是傳統相術的重點內容,不少人對這門古老的「神秘之術」 興致盎然,那麼就和大家說說相術,如果想了解學習相術,我們又該從哪裡入手?相術認為,人一出生,命運便註定,是富是貧,是貴是賤,會在身上表現出來,因此歷朝歷代的相術大師,通過觀察人身上的特徵,著書立說,為了後世解學習相術指點迷津。我國關於相術的典籍不少,比如袁天罡著《推背圖》、袁珙《柳莊相法》、曾國藩《冰鑑》等等,如果要說經典中的經典,當屬《麻衣相法》,了解學習相術,《麻衣相法》是首選。
  • 相術大師的介紹有哪些
    相術是一門十分玄幻且神秘的學問,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麼對於相術大師的介紹有哪些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相術大師的介紹都有哪些,通過對於相術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相術大師的介紹都有哪些吧。
  • 乾貨: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十大相術古書詳解!
    其中,有十部相術典籍,堪稱中國古代流傳最廣的相術書籍。1、《相書》成書時間:漢代作者:許負點評:為現存最古老的相術典籍之一《相書》體例完整,結構清晰,剖析詳盡。包括相眉、相鼻、相口、相手、相腳之術。這相術理論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本書為後世的相術理論成熟奠定了基礎。
  • 古代算命預測術解密:易卦、相術、佔夢、拆字...
    三、相術同卜筮、《易》卦、佔星一樣,相術也是中國古代起始較早的一種術數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相術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興起。《左轉·魯文公元年》有內史叔服能相人的記載。《國語》中也有一些能相人的例子。古代的相術最初都屬於相面一類,經過長期發展,有出現了通過聲音、形貌、谷歌等人體各部位來預測人事吉兇的相術。
  • 相術可信嗎?
    周海媚不知得罪那位相師了,被說成是克夫相之集大成者:高顴骨、瘦腮幫、尖下巴、薄嘴唇、三白眼,窄額頭……一個美麗的女星竟被巫師的唾沫星子糟蹋得這樣,令人不忍。就拿周海媚來說,她那樣漂亮的臉蛋怎麼看也和那些高顴骨、瘦腮幫、尖下巴、薄嘴唇、三白眼,窄額頭極盡醜化之能事的描畫聯繫不起來,怎麼就有人捨得如此惡意用詞呢?
  • 相術相姻緣真的準嗎
    國學南懷瑾曾說過:真正研究算命的都是第一流的智者,而相術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所以說,通過相術算姻緣是比較靠譜的,只是相術 也可能有不準的時候,畢竟一個人的幸福是靠自己去爭取的,即便命裡不該有的,可能也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逆天改命的人都有,追求幸福又 算得上什麼呢。在相術中,通過面相與手相的分析,一般只能大概的了解姻緣與運勢在未來的走向。
  • 相術大師不傳之秘,這種面相的女人,一生必定有財有福
    鬼谷子、陳摶、袁天罡、李淳風、劉基……平時對相術比較關注的人,對這些名字一定不陌生,他們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相術大師。我們外門人看來,相術是神秘莫測,一名出色的相術大師,只需觀察分析某人的面相、骨骼,氣色等等,便能推算出一生富裕貴賤與否,不得不讓人驚嘆、稱奇。
  • 《三國演義》十句經典名言,亂世智慧,處世至理!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最完整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全書描述了東漢三國前後長達96年的一段故事。
  • 一個被現代人誤會了的學問,古人智慧的結晶,相術
    相術是中國傳統哲學應用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可是相術卻往往被現代人看作是封建迷信,為什麼會這樣呢?江湖派的相士們有意無意地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為相術披上一層神秘的外衣,誇大了相術的「玄」而弱化了相術的「實」,並給其冠以「神術」,「仙術」之名,久而久之,必然引起人們的反感和厭惡。
  • 《三國演義》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三國演義》中,小編最佩服的人就是劉備,作為蜀漢的皇帝,劉備一開始只是一個小人物,但是他憑藉一己之力,卻是開創了蜀漢的基業,成為三國霸主之一,那麼劉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小編分析如下:  第一,劉備是一個有大志的人。
  • 《三國演義》中的英雄,一生戰功赫赫,一生卓爾不凡
    我是小編小徵,為大家分享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多人物,每個人的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劣勢優勢都不同。在小說中我們見識了曹操的奸詐,見識了劉備的堅毅,見識了關羽的勇氣,見識了張飛的莽撞率真,見識了諸葛亮的料事如神,見識了周瑜的好妒成性,見識了孫權的年少有為,趙雲的忠心耿耿,在小編心目中,他們在哪個亂世中互相爭鬥,都是那個時代背景造成的,沒有誰對誰錯。
  • 《三國演義》主演現狀:劉關張漸息影,唐國強大火多虧「崔夫人」
    ,孫彥軍在拍攝《三國演義》的時候,甚至哭暈過,可見當時的演員,是非常的敬業的。 許娣飾演甘夫人 作為一部男人戲,《三國演義》中的女性角色的戲份都非常少,但是卻比較出彩,許娣在《三國演義》中飾演甘夫人,劇中是劉備的妻子。
  • 中國古代的科學-相術
    相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門研究人和自然的古代科學學科,隋末唐初的相術大師袁天罡是中國相術界的巔峰人物。袁天罡,生卒年不詳。唐代最著名的相師,中國相術大師。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風水大師、道士、相士。善風鑑,累驗不爽,隋時為鹽官令,入唐為火井(臨邛)令。
  • 為什麼三國演義沒有
    為什麼三國演義沒有」這樣一個標題,也許會有人問,不是說隋唐嗎?跟諸葛亮和三國演義有什麼關係?其實,對於我們傳統的歷史演義評書小說來說,在數百年的創作與傳播的過程中,相互借鑑的做法隨處可見,無論是經典名著,還是不大入流的作品,這種情況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