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價格集體上漲,原因到底是什麼?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9日電,當你看到「豬肉價格已連續兩個多月下降」,以為豬肉價格會從此走「下坡路」時,沒想到「二師兄」殺了個回馬槍,攜手「羊貴妃」、「牛魔王」高調宣布:「哥,堅強著呢!」
監測顯示,豬肉批發價格自2020年第47周開始上漲,至2021年第1周,連續7周上漲,從39.36元/公斤漲到45.92元/公斤,漲幅16.67%,又穩穩地站上了每斤20元的平臺。不僅是豬肉價格,羊肉和牛肉價格也出現了上漲。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份,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羊肉均價為72.26元/公斤,環比上升4.6%,同比上升6.0%。2021年第1周,牛肉平均價格為76.95 元/公斤,環比漲0.2% ,同比漲9.2%。且這是在去年12月份上漲8.6%的基礎上出現的。
這也意味著,肉類價格已呈集體上漲趨勢。在春節到來之際,出現這樣的現象,對居民來說,心理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對春節期間肉類供應也是有擔憂的。畢竟,肉類是居民生活、特別是春節期間生活安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如果價格持續上漲,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也是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的。同時,疫情在一些地區的反彈,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居民對生活必需品供應和價格上漲的擔憂。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肉類價格上漲現象呢?表面的原因,當然是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供應沒有能夠滿足消費的需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但是,從深層次分析,可能就不只是供求關係發生變化那麼簡單,而是因為多重因素造成了市場供應關係的變化,帶來了肉類價格的上漲。
首先,從牛和羊的存欄情況來看,都和豬一樣,出現了下跌現象。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生豬出欄36186萬頭,同比下降11.7%;豬肉產量2838萬噸,同比下降10.8%。全國肉牛出欄3093萬頭,下降1.4%;牛肉產量450萬噸,下降1.7%。全國羊出欄21049萬隻,下降3.4%;羊肉產量324萬噸,下降1.8%。在需求沒有發生變化、居民對肉類需求仍然偏向明顯的情況下,供應下降,自然會導致價格上漲,使市場供應關係出現推動價格上漲的現象。因此,供應不足是造成此輪肉類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而供應不足是因為養殖出現了一定情況,存欄量出現下降。而存欄量下降,則既有養殖戶方面的原因,養殖的積極性下降,也有地方在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對養殖業採取排斥和禁止的手段,導致養殖戶出現較大減少,尤其是個人養殖被受到很大壓制。環境保護很重要,但方法也很重要。
其二,進口量下降。由於受疫情影響,一些原本向我國出口肉類的國家,根據我國對疫情防控的需要,採取了限制或暫停進口的措施,導致進口的肉類減少。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份我國羊肉進口總量33.62萬噸,同比下降5.32%。事實也是,在疫情防控和商品進口問題上,當然必須以疫情防控為主,而不能因為進口產品需要,就放鬆疫情防控,導致疫情防控出現問題,給廣大居民生命安全帶來威脅。進口商品,必須確保安全、確保不存在病毒問題,才能完全進口。這方面,廣大居民應當予以理解和支持。
第三,價格的常態化上漲。對這個原因,可以用於分析,也可以不用於分析。正常情況下,隨春節、元旦等的到來,商品價格確實會發生一些變化。特別是今年,天氣又特別冷,不僅肉類,蔬菜等也有可能出現價格波動。前提是,此前價格處於低位。從今年的情況來看,肉類價格已經處於很高的位置,仍然出現上漲,確實就有點讓人想不通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將肉類價格的常態化上漲作為一個方面的原因,確實有點牽強。
面對肉類價格的上漲,以及市場供應帶來的趨勢性上漲問題,在春節就要到來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市場供應,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春節期間,肉類是居民最關注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如果肉類價格上漲過多,確實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豬肉價格,去年已經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如何穩定價格,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在此基礎上,對中低收入階層、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如何減少影響,需要地方政府早做準備,及早採取措施,別讓肉類價格上漲傷了居民的心。
從總體上講,肉類價格上漲是存在一些主觀原因的,特別是一些地方的禁養,帶來了肉類供應的脫節。在豬肉價格出現這個問題時,就應當引起重視。可是,地方政府並沒有把這個問題放在心上,而是導致肉價上漲從豬肉傳遞到了牛羊肉,是有一些教訓需要吸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