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馬鮫魚俗稱黑魚,在民眾生活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海南明朝一位高官與黑魚頗有緣分,民間將他封為「黑魚祖」。近日,記者探訪海口三江鎮皇瀛村,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本報記者 彭桐 文/圖
民間無黑魚
不成席
過年買黑魚,是海南人的一個傳統。以前在農村,多是將黑魚用鹽醃後晾曬,除去一定水分,在米飯快熟時,放在上面蒸,孩子們非常愛吃。
在海口土生土長的林小姐說,從她記事時起就知道,黑魚是野生魚,又少又貴又有名,平時難買到,但逢過年,家裡就算砸鍋賣鐵也要買,爺爺說無此魚不成席。
黑魚的吃法,在海南沿海市縣各不相同,但過年吃黑魚卻基本相同。有人說,吃上黑魚是家庭條件變好的象徵。雖然如今生活富裕了,但這種飲食習俗仍在延續。
過年吃魚,寓意「年年有餘」,但在海南吃黑魚,遠遠超出了這個寓意。
陳氏無黑魚
不祭祖
從事馬鮫魚行業的陳生,祖籍文昌,生於海口。2003年,一次偶然機會,陳生和朋友去三江鎮皇瀛村包工修水塘,該村一位同姓長者問他祖籍哪裡,後又回家拿出海南陳氏譜翻閱,竟然找到他和他父親的名字。深入查找發現,在130年前,也即是他祖先七代前,竟是從皇瀛村遷至文昌鋪前的。這讓陳生高興極了,他父親生前尋祖認宗的願望得以實現。
從這一年起,每到清明節,陳生都會帶全家老小回皇瀛祭祖,緬懷先人。2005年清明節到了,陳生卻沒有接到族人通知祭祖,他覺得很奇怪,通過電話後得知,因為今年村裡沒有買到黑魚,所以決定取消祭祖活動。
為什麼沒有黑魚就不能祭祖?第二天,陳生驅車趕到皇瀛村詢問族裡長者,原來,每年族人一起祭拜的先人是「黑魚祖」,也即馬鮫魚祖,沒有馬鮫魚就不能祭祖的說法便源於此。
容公無黑魚
不吃飯
「黑魚祖」有什麼由來?近日,記者在陳生帶領下到皇瀛村探尋。該村150戶,只有兩戶不姓陳。村裡年齡最大也最有威望的長者是93歲的陳世松,他和73歲的陳繼佈,說起「黑魚祖」來充滿感情,似乎非常熟識。
據兩位老人講,「黑魚祖」是海南陳氏10世祖,是明末時期的容公。容公是當時的一名高官,也是一位美食家,他習慣於海魚的味道,最喜歡吃黑魚。但那時黑魚不易捕撈,即使有地位有錢,有時在市場上也買不到,在海南吃此魚,常常要從如今的越南等國家「進口」販運而來。容公嗜此魚成癖,沒有黑魚不吃飯。
由於容公特別愛吃黑魚,加上他本人有名聲,他死後,地方上的人都用黑魚來祭拜他,容公之後的陳氏後人更是如此。陳繼佈說:「『黑魚祖』不是官銜,也不是憑空傳說,是個地方俗稱,也是老百姓給我們祖上容公送的雅號。」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無論是官方和民間,都沒有關於「黑魚祖」的傳記,哪怕是隻言片語的文字記載也沒有,但在皇瀛村附近的村鎮卻都知道「黑魚祖」。
先人是南宋宰相
該村61歲的陳有平打開家藏的《海南陳氏譜第二卷十五祖陳實分卷》,找到了10世祖陳容公。由容公往前溯,竟然歷代都是高官,1世祖就是以分卷命名的陳實,竟是宋朝宰相的兒子。
譜中記載,陳實是南宋渡瓊始祖,系中國陳姓第112代,為陳俊卿長子,福建莆田縣人。陳俊卿於宋紹興戊午八年(1138年),25歲時參加朝廷科考,中第二名「榜眼進士第」,官至少師丞相稱四太師魏國公。
陳俊卿晚年由陳實帶著坐木船從家鄉渡海上島,落戶居住在瓊山道玉村,即今天的靈山鎮大林墟。
由陳實算起的第七代,即7世祖陳世番,雖俗稱隱士,但官銜為敕封文林郎,他這一代由大林墟移居到約25公裡外的三江鎮皇瀛村,到「黑魚祖」容公之後,世代發展都以該村為中心,目前該村已繁衍到第27代人。
一段傳奇剿匪記
陳世番隱居皇瀛時,有段剿匪記,讓陳家後人引以自豪。
原來,該村東面有個大山嶺,嶺上是賊窩,強盜們經常下山,四處打劫。當地沒有人敢來這個村居住和耕作。
於是,陳的祖先重金請來武林高手,把賊王打敗,連同賊孫們一起趕走,並派出族裡分支移來居住鎮守,該村從那時起,算是有了正式來歷。
村子取名為皇瀛,也有說法。皇是代表官家,陳的祖先一直是官場世家,瀛同贏諧音,表明是紀念這次官匪決鬥取勝。
陳世松說,「黑魚祖」的前代選居皇瀛,歷代立足該村而居,也是有淵源和緣由的。首先,從隱士定居到「黑魚祖」,已做官和富過了三代。其次,整個村就像是個大交椅,若將周圍地形相連,又如眾星伴月,是個風水寶地。由於一直以來是富裕的歷史名村,不僅人丁興旺,而且一直是人才輩出。
明朝古墓亟待保護
村民帶記者去看「黑魚祖」墓。墓在該村西北方向,約1公裡處,位於三角湖後一個小坡上,坡上是一塊寬闊的平整地帶。邊沿是綠地,四周灌木林環繞。
這是一個墓群,共有三座墓,作為「黑魚祖」的主墓,坐西朝東,依次向東南排列的兩座,是妻、妾之墓。主墓約高2米,妻妾墓略小,且均無墓碑。
三座均是石墓,呈轎狀,在遠處一看,如三座大轎立在地上。從墓基到頂冠均由巨石堆砌建造,共有五層,每層之間幾乎看不到縫隙,儼如渾然天成。墓身形狀優美,且有精雕的花紋。
族譜上未記載「黑魚祖」的生辰及過世日期,也未記載官銜,但其墓碑上刻有「明故純直處士陳大公之墓」字樣。周邊小字,因風雨侵蝕磨損,已模糊不清。
村民陳有平說,從其墓形和墓碑上現存文字可看出,「黑魚祖」生前有大官職,他們曾通過明代書籍等文史資料查對,以直處(有直屬、直轄之意)所稱的類似於現在省長級別官員。
陳氏來皇瀛村至今約500多年,「黑魚祖」容公在明末過世時至今約有400年,其墓可說是歷經滄桑風雨。村民們說,此墓最珍貴也最幸運的是,它得以保留下來。
陳繼佈說,近年來島內外古墓盜毀事件時有發生,他們也擔心「黑魚祖」墓會被人盜挖,村民們都看重是「黑魚祖」後人的名分,會出力出資自覺保護,但更希望政府部門能早日將它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村民們正準備聯名寫申請書。
陳生說:「它是明代墓,又是官墓,各方面均有研究價值,應得到重點保護,相關部門可發掘它蘊涵的文化和精神,眼下建設國際旅遊島,也需要這類有歷史的、有底蘊的本土特色之物。」
「皇瀛前,美貼後」
陳家世代為官,緣何來皇瀛村,是剿匪為民除害,還是鍾情該村福地,至今已無從考究。
從皇瀛村到東寨港三江灣海邊僅有1公裡多路,過去該村以農業為主,漁業為副,現在海邊更多的是魚、蝦、蟹的養殖場。
村內大道小巷縱橫交錯,作為明朝古村還保留著一定的風貌。
巷內彎曲的青石板路,巷外深而清澈的圓形水井,湖邊用山石堆砌而成的環形堤岸,加上巷道兩邊古色古香的建築,沿著古樹攀緣而上的藤蔓,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盎然生機。
該村有「皇瀛前,美貼後」譽稱,村內處處美景,全村約有1000人。村民們說,這一切都緣於村子佔據了好地形,先人又給村子起了好名字。村莊內外遍布果樹,還有本地青皮竹組成的成片竹園,樹茂地多,土地肥沃,即使是大旱之年,井水也從未枯竭。
陳有平將記者送出村口時說:「我們村已吸引了不少城裡人來逛,將來恐怕來客會更多。」
相關連結
海南本地俗稱黑魚的馬鮫魚,是深海野生魚,屬於食肉類,不吃微生物和草類,以食小魚為主,是魚類兇猛一族,牙齒長而鋒利。
馬鮫魚屬回遊魚類。目前南海生存量較多,捕撈量最大是在北部灣漁場。
馬鮫魚原在內地不受歡迎,現已得到普遍接受。作為特產,來海南的遊客還愛帶一些回去。該魚皮有點黑,肉香醇、鮮嫩,營養價值高。馬鮫魚是我國南部沿海地區最貴的魚類品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