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段時間,「朋友圈」裡攝友和驢友們有關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美梅村「壽溢古稀」牌匾的消息可謂刷爆了屏,也吸引了一眾文史愛好者和鄉土文化專家前去尋古和鑑寶。
多方探究和查考之下,得知牌匾主人吳汝功乃是清末民初瓊山縣羊山地區一位德高望重的鄉賢,不但與晚清狀元夏同龢有過交往,晚年還曾經得到孫中山的題贈和褒揚。而從其後人珍藏的遺物,依然能夠窺見這個家族一度的榮耀。
前往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美梅村的鄉間小路七拐八拐,如果不是熟悉當地情況的文史愛好者陳開傑帶路,我們很難找到這個藏在密林間的古村落。
剛到村口,便見一棵見血封喉鬱鬱蔥蔥,遮天蔽日,主幹需要五六人方能合抱。村民告訴我們,這棵俗話叫做「加布」的古樹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默默守護村莊。
沿小路向村中走去,一路上古樹參天,綠蔭環抱。再走數百步,天地間陡然敞亮起來,田林環繞間赫然出現一處火山石屋組成的大院。
「這就是吳家大院,這裡有一塊百年壽匾。」美梅村村民小組副組長肖人潘說,緊接著他打開了院門,我們一起步入這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幽深庭院,從一塊壽匾出發,探尋清末民初的歷史記憶。
庭院深深記鄉賢
推開大門,庭院中驚起兩隻鳥雀,只剩小院中芳草茵茵,窗欞上已蒙了塵,顯然許久沒有人居住了。
吳家大院一共九進,每進左中右三間並列,各進小院間有院門前後相通,每進之間有天井小院,兩側還有院門可出入。陳開傑介紹,這在瓊北鄉村中屬於難得一見的「豪宅」,不是有錢就能建造,簷角脊端的裝飾顯示出這曾是官宦之家。
肖人潘從堂屋抱出一塊木匾,放在院牆上靠著,儘管可以看出這塊匾已有些年,其邊上也被碰去了一角,但在陽光的照耀下,「壽溢古稀」4個繁體鎏金大字依然顯得熠熠生輝。
木匾沿邊為翠竹,寬約60釐米,長約230釐米,字右邊題寫:「天運年歲次辛亥仲冬月穀旦,恭祝敕授布政司照磨吳府尊姻翁卯、勳臣老大人八秩開一榮壽之慶。
仲冬月是指農曆十一月,穀旦是指吉良吉日,布政司是明清時候省一級的行政機關,而照磨是元明清時期的一個官職,負責財政審計,官級為從八品;古時候十年為一秩,八秩開一是指71歲。
俯下身細看,可以看出其中「天運」二字為刮掉原來的,再重新鑲嵌上去,大小都與後面的字明顯不一致。
專家認為,這裡的辛亥年是1911年,也是清代的最後一年——宣統三年,應該是當時匾剛刻好不久清帝就退位了,原來匾上刻的應該是「宣統三年」,清帝退位後不能再稱年號,所以就改為了「天運」二字。
「這塊匾的主人是吳汝功。」吳汝功的五代孫、美梅村村民小組組長吳多昌介紹,吳汝功生於清道光年間,於1922年去世,享年82,他曾宦遊嶺南,生平待人忠誠,克勤克儉,和結髮妻子白頭偕老,是瓊北羊山一帶的鄉賢。
狀元夏同龢贈匾
在「壽溢古稀」幾個大字的左側,鐫刻有11位祝壽人的姓名,排在第一位的是「三品銜、翰林院編撰、廣東全省法政學堂監督、狀元夏同龢」。
海南文史專家蒙樂生說:「從這塊匾來看,吳汝功是海南有記載以來第二位獲得狀元祝壽的老人。第一位是同治初年被福建狀元、瓊州知府林鴻年贈予『期頤偕老』牌匾的海口龍泉鎮雅文村百歲老人王烈。」
貴州省社科院學者謝孝明研究發現,夏同龢的學問稱得上博雅精深,國學水平非常高,又兼擅書法,被當時的傳統人士奉為一代大儒與書家。
夏同龢的書法以對聯、扇面、匾額等各種形式保留下來,遺墨有為潮州丘逢甲故居題寫的門聯「馬來西極,龍臥南洋」等。
不過這裡就有一個疑問可以提出,既然夏同龢的書法水平如此之高,而且他在匾上排名居首,地位官職也都是眾人中最高的。那麼為何「壽溢古稀」四個大字不由他來題寫,而是順德舉人胡作麐呢?
海南省考古所專家認為,這可能與贈匾的發起人有關,順德舉人胡作麐與吳汝功關係更為密切,夏同龢等人送匾祝壽應該是由他牽頭髮起。
匾上群賢
歷經百年歲月,壽匾的邊角已有些暗沉發黑,原來匾上的紅底也已褪去。除夏同龢外,匾上還記錄了10人的姓名,這些人都是當時廣東的賢達之士,更使這塊匾顯得珍貴。
「優貢張樹棠」,如果不是刻意去查找,很少人會對匾額左下角的這個名字有印象。優貢是科舉制度中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清代時每三年由各省學政從儒學生員中考選一次,每省只有數名。
張樹棠是廣東番禺人,清宣統時期優貢,也是國民政府首任廣東財政廳廳長,後來隱居澳門,以詩文自娛,著有詞集《白雲樵唱》。貴州省社科院學者趙青和鍾慶所寫的論文《夏同龢創辦廣東官立法政學堂史實考辨》中寫到,張樹棠當時是廣東法政學堂教師,曾參與編寫《廣東地方自治研究錄》。
在匾的左上方,刻有「調補黃巖縣左堂外兄王均政」和「廩生王夢庚」。蒙樂生告訴記者,這兩個人都是海口遵譚鎮儒文村人。
王均政出生於清道光年間,勤讀詩書,有謀略和膽識,曾任職浙江富陽縣和黃巖縣的縣丞,所以這裡他的稱謂寫上了「黃巖縣左堂」。古時科舉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稱為廩生,王夢庚是王均政的侄子,他曾與王均政共同創辦一所小學,造福鄉裡。
王家「夢」字輩中最有名的還是王均政的三個將軍兒子。五子王夢雲,1895年生於儒文村,1994年病逝於臺北,百年生涯,集政要、律師、教授等於一身;七子王夢齡生於1903年,一生戎馬,在軍閥混戰時期屢立戰功,病逝臺北後親人遵照他落葉歸根的遺願,將他的骨灰安葬於海口市顏春嶺公墓;八子少將王夢堯,曾考入黃埔,在抗日戰爭中曾任中校副團長、上校參謀處長等軍職。
在王均政名字的左側,刻著「光祿寺署正門婿陳彝誥」。陳彝誥是海口石山鎮儒安村人,光祿寺是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設有大官、珍羞、良釀、掌醢四署,各署設署正滿漢各一人,從六品。
陳家是當地名門望族,他的父親陳毓桂,曾進入北京國子監讀書,官至兵部武庫清吏司主事。他的四個兄弟也都很有成就,《澄邁縣誌》稱其「五桂媲美」。
除了上述幾人,匾上名單中還有「侯選教諭歲貢生姻翁蔡燊春」「欽賜舉人王仁」「縣丞鍾懷詩」「舉人羅德源」「通判廖維勳」等人,由於史料不存和同名之人甚多,僅憑匾上寥寥數字已難覓他們的生平事跡。但舉人、縣丞、通判等頭銜,已可看出他們都是當時一方之名流。
將要離村的時候,筆者詢問吳多昌,是否還有族譜和相關材料可以獲悉吳汝功的生平事跡,吳多昌稱有許多家族文獻資料已毀於上世紀50年代。因此,對吳汝功生平更多的細節已無從考證,令人扼腕嘆息。
本版圖片由張王明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