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中已發現距今約9000年的家豬骨骼。距今7000~6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和桐鄉羅家角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家豬骨骼佔很大比重,說明家豬的飼養已有較大發展。到了商周時期,中國已經出現了閹割技術,但從文獻上看主要是閹割公豬,使其脾氣變得溫順愛長肉。古代豬在人們的生產意識中佔有很高的地位,我們現在漢子「家」的結構就可以看出,拆開了就是「宀」和「豕」,就是房子下面有豬的意思。古代玉器中也有很多豬的形象,影響最大的就是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
最早的豬應該是放養模式,隨著種植業的發展,狩獵採集已經不是日常生產的主要工作,種植成為主要的生活來源,於是對肥料的需求迅速增加,養豬慢慢發展為圈養,主要目的是為了積肥,這種模式從漢代開始出現,直到三四十年前集體經濟解體以後,才慢慢轉化成以提供肉食為主。在搞生產隊的時候,各生產隊都有大豬圈,有專門的飼養員,那時候的豬餵的糧食很少,主要是豬草,冬天用農作物藤葉煮豬食。比如花生秧、甘薯藤等,曬乾用機器打碎,摻上一些糧食餵豬,豬長的很慢,但會製造大量肥料。生產隊也會鼓勵社員各家養豬,但是豬歸公家所有,起得豬圈糞會按立方米計算合成工分,到年底結算給錢,豬養肥了送到生產隊,生產隊每年臘月底殺豬,給社員分肉。在那時,養豬吃肉和生產肥料同等重要。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養豬方式的問題,從漢代到生產隊時各家養豬,基本上養殖方式沒有太大變化,家裡建豬圈養豬,廁所和豬圈相連,廁所位置略高於豬圈的糞坑,人在方便時,糞尿落入豬圈坑,然後被豬吃掉,這個叫連茅圈,最後一批棄用的連茅圈到現在還不夠三十年,筆者最後一次見到還在使用這種廁所是在1991年。到現在還存在,只是不再用了,農戶自家養一兩頭豬的現在基本沒有了,都發展為集約化工廠養殖了。
這種廁所和豬圈相連的形式在漢代就已經很流行了,從大量出土的漢代陶豬圈中就可以看出其流傳至廣,直到解放以後,為了防治豬絛蟲病,國家開始大力提倡改廁改圈活動,指導農民放棄傳統的連茅圈,實行圈廁分離,切斷絛蟲病在人與豬之間的宿主轉移。徹底消滅絛蟲病,但這個工作並不順利,早的六十多年前就已經改造,晚的三十年前還在使用。那時候經常看到豆豬肉,也叫米豬肉,就是人體腸道裡的絛蟲卵進入到豬的身體裡,發育成囊尾蚴。如果人吃了這種肉,囊尾蚴就會在人體腸道裡發育成絛蟲,絛蟲最長的可以達到十米以上,他的最後體節會脫落,脫落的體節裡含有蟲卵,豬吃了這些蟲卵,就會進入身體組織裡形成米豬肉,如此循環不止。最好的方法是,不讓豬吃到含有蟲卵的人類大便,沒有中間宿主,這種病就會慢慢消失。
現在提起泔水豬,人人痛恨,仿佛瘟神,其實在生產水平很低的時候,豬的作用就是打掃廚餘垃圾,泔水的唯一作用就是餵豬,用泔水餵豬的方法也用了兩千多年,不過在兩千年後的某一天,專家說吃泔水的豬不健康,於是泔水豬成了過街老鼠,吃泔水豬長大的人開始大罵泔水豬,不過罵完了抱怨現在的豬肉不好吃,能好吃嗎?過去生活困難剩飯剩誰捨得扔,現在人們眼裡的泔水,過去是人吃的,豬只能吃點刷鍋刷碗的泔水,吃的是草和花生秧子和白薯秧子,喝泔水,吃草粉,十個月只能長到80公斤。這樣的豬肉質非常好,脂肪含量高,口感緊實,回味長。現在複合飼料用了大量催肥添加劑,四個月長到100公斤,你能吃出什麼味道?連茅圈會傳播寄生蟲病,應該取締,但吃泔水的豬真的就會危害人的健康嗎?我看未必,如果讓我選擇,我會選擇餵泔水,加草粉,十個月以上才能育肥的豬。而不會去選擇快速催肥的添加劑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