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產業再布局 「南豬北養」格局開始形成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養豬產業再布局

原創: 霍思伊 中國新聞周刊

此前大力推進的「南豬北養」布局也面臨深度調整

養豬產業再布局

本刊記者/霍思伊

發於2019.12.2總第926期《中國新聞周刊》

非洲豬瘟進入下半場,喜憂參半。

全國的產能開始逐漸恢復。10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首次止降回升。每一隻能繁母豬,都代表著更多小豬和長大後的肥豬。產能逆勢上漲,給「保供」迫切的各地都打了一劑強心針。

最新的一次農業農村部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說,力爭明年底基本恢復到常年80%左右的水平。

與此前相比,這次有了一個更具體的數字。以前的幾次發布會上,楊振海一直稱,「明年有望恢復到正常水平」。

但非洲豬瘟恐慌仍沒有消散。疫苗仍在研發階段,最快的還處於臨床前研究,從臨床到應用,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

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生豬生產都要在豬瘟下突圍。

退場

天還沒亮,酒廠和豆腐廠的門口就擠滿了人,酒糟和豆腐渣太受歡迎了,不僅論斤賣,還要排隊抽籤。每天,都有無數三輪車拉著幾個大桶,從飯店、食堂、餐館、釀酒廠、豆腐廠和菜市場出來,桶裡是些剩飯剩菜、肉骨、各種食物殘餘,俗稱泔水。它們將會混著糠和玉米,在豬的肚子裡分解成糖類、纖維素、蛋白質、脂類和無機鹽,最終轉換成豬身上的膘和人們餐盤裡的肉。

養豬人喜歡用泔水餵豬,因為便宜、有營養。中國人也喜歡吃泔水豬,因為比飼料豬的肉有彈性,帶勁。

但從2018年8月,在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幾千年的養豬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未經處理的泔水會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研究表明,泔水成分複雜,經常含各類豬肉製品及生鮮豬肉殘渣。非洲豬瘟病毒在豬的內臟裡可以存活很久。在中國發生的前21起非洲豬瘟疫情中,有62%的疫情與飼餵餐廚剩餘物有關。這些疫情多分布在城鄉結合部,往往呈多點集中發生。

非洲豬瘟爆發以來,國家三令五申要禁「泔水豬」。因此,一起受影響的還有用泔水餵豬的主體——中小散戶。

國家雖然沒有明確對中小散戶發出禁令,但從接連幾個出臺的政策看,至少不像對規模化大場一樣態度積極。

在去年下半年疫情最嚴峻的時期,為了減少非洲豬瘟的傳播,國家採取大範圍的「跨省禁運」政策。但也開了一道口子,允許「點對點」調運。

比如,山東與浙江「點對點」;河南與上海達成協議,每天供肉1000噸。但該政策只針對大豬場,要求豬場的存欄至少在3000頭以上。中小散戶的豬依然賣不出,損失慘重。

2018年10 月 29 日,農業農村部開始從上到下力推「兩場」保護,也就是規模化豬場和種豬場。所謂「保護」,其實是清退「兩場」周邊3公裡內的中小散戶,目的是在大場周邊構建生物安全屏障,抵禦豬瘟疫情。

被勸退的散戶有些排斥,更多的是借驢下坡,收下政府的錢迅速從養豬業裡抽身。湖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總畜牧師彭英林參與了湖南的「兩場」保護行動。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散戶大多數比較配合。他們早就因為豬瘟而惶惶終日,正好不再趟這個渾水。

從目前爆發的案例來看,豬瘟來襲,最先倒下的是這些中小散戶。他們大多用泔水餵養、衛生條件差,也沒有足夠的錢來建生物安全設施。但和幾百頭、幾千頭的規模場比,散戶至少不是重資產,把家養的幾十頭或最多兩三百頭豬拋售後,可以迅速變現,提前脫身。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這輪疫情都加速了中小散戶的退場,也加速了整個養豬業的洗牌。

「茅草房已經不能住了,現在必須要住進『高樓大廈』。」衡陽市農業農村局總畜牧師賀曉霞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躍進

非洲豬瘟到來之前,中國生豬產業正從以散戶為主到規模化為主的過渡階段,規模養殖比不斷提升。官方數據顯示,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戶從2007年的31.7%上升到2018年的49.1%。

但從增長曲線上看,生豬產業的規模化進程一直比較平緩,近十年來保持同樣的速率,幾乎沒有波動,直到2018年8月。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秘書長、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楚端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過去10年裡,每年平均有500萬中小散戶退出,非洲豬瘟使他們退出的進程進一步加快,產業的集中度明顯提升。未來,中國集團化、規模化養豬的步伐會越來越快。

10月份,全國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生豬存欄環比增長0.5%,按1.3萬家的這類規模場總數來算,和9月比,10月一共新增了65家5000頭以上的規模場,至少增加了32.5萬頭豬。

散戶退出後空出來的產能,迅速由規模化大場填補上來。

與此同時,頭部效應和兩極分化開始凸顯。截至今年9月底,溫氏集團等10家中國養豬巨頭的生豬產能合計接近400萬頭。也就是說,在全國所有可以誕下後代的能繁母豬中,頭部企業就佔了五分之一。預計到2019年底,佔比將達到四分之一。

而且,頭部企業在市場上搶灘佔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2018年位列前10的養豬頭部企業共出欄5900萬頭豬,佔全國的8.6%。而僅在2019年前9個月,前10名企業的佔比就升至10. 8%,超過了2018年全年。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認為,這次非洲豬瘟疫情會導致養豬行業劃分為兩大陣營,有資金的和缺資金的。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就能在非洲豬瘟的衝擊下吃下競爭對手的份額;沒有資金實力的,在非洲豬瘟衝擊下幾乎沒有機會翻盤。

不過,農業農村部生豬產業監測預警首席專家王祖力對整個市場的變化比較謹慎。他認為,大型養殖企業集團正在加大擴張步伐,一些社會資本也開始在生豬養殖產業進行探索嘗試。但本次疫情促成的產業升級,對整個市場帶來的洗牌效應,在短期內還是比較難以實現的。

湖南省畜牧水產事務中心主任徐旭陽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隨著模化養殖比重逐漸增加,整個行業在豬周期衝擊下的抗風險能力會總體增強。以省為單位考察,一個省的規模化養殖程度越高,受豬周期的影響就會越小。

即使豬價下跌的厲害,只要大型企業或規模大場保證自己的資金鍊不斷裂,撐過價格波谷之後,會迎來波峰,並收穫巨大利潤,以彌補上一波的損失,實現良性循環。

「這也是未來,我們應對豬周期的一個思路。」他說。

在國家層面,產業轉型的思路也開始清晰。

2019年9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生豬產業的短板和問題進一步暴露,為穩定生豬生產,要大力促進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的路徑是,一方面支持各地新建、改擴建規模化豬場,另一方面鼓勵中小豬場與龍頭企業合作,通過統一生產、統一營銷、技術共享、品牌共創等方式,結成穩定的利益共同體。

國家雖然沒有明確說不再支持中小散戶,但至少不支持他們單打獨鬥,而要抱團取暖。

最典型的是溫氏集團的「公司+農戶」模式。這裡的公司不是小公司,是指溫氏集團這種大的集團上市公司,資產至少在百億以上,抗風險能力強。農戶也不是傳統只養幾頭的夫妻場,而是500頭以上的小型規模化農場。

雙方籤訂協議後,農戶只需要負責育肥,由公司負責提供種苗、飼料、技術指導、疫病防治和統一回購銷售。

徐旭陽認為,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解決了農戶的資金問題。尤其是這輪豬瘟對豬場的防疫條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公司+農戶」模式降低了入場的門檻。

另一種主流的規模化養殖模式是以牧原股份為代表的「自繁自養」模式。由公司統一投建大型的規模化養豬場,統一養殖、統一防疫、統一管理。其核心特點是「一體化」,除了育肥環節,公司還自建飼料廠、自行選育優良品種,甚至自行設計豬舍和自動化設備,因此對各個環節的把控能力較強。

兩種模式各有利弊。

徐旭陽指出,「公司+農戶」模式下,主要的挑戰是雙方關係的可持續性問題。雖然公司和農戶籤訂了協議,但不像「自繁自養」模式下管理的精確和穩定,公司很難監控和阻止農戶在高價下私自出售或退出協議的行為。而對農戶來說,總抱怨缺乏在豬價高企時缺乏議價權。

以溫氏集團為例,雖然會根據豬價水平動態調整收購價,但整體的調整幅度有限。今年7月,公司只用200元就可以從合作農戶那裡收上一頭豬,而市場的報價已經接近4000元/頭。

彭英林建議,可以讓農戶入股,以獲得分紅的方式和公司共享收益、共擔風險。

但「公司+農戶」模式的一個好處是,沒有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由於公司負責育種,農戶只用養肥小豬,母豬和仔豬分開飼養的模式對疫情的傳播有了天然的阻斷力。而「自繁自養」的單體規模場,一旦帶病母豬生下帶病小豬,豬場內就會相互傳染,再加上幾萬頭豬都聚集在一起,總體的感染風險更大。

目前這兩種模式在中國都很流行,但各地根據自己的區域特點,有所選擇。在東北等平原地帶,地廣人稀,容易找到大面積的連片土地,更適宜發展「自繁自養」模式。在湖南、四川等丘陵省份,「公司+農戶」模式更容易落地。

但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浦華認為,在發展規模化養殖上,不能一味地追求越來越大,而要適度規模。

他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規模化場要合理布局,有多少土地可以消納豬的糞汙,再考慮養多少頭豬。

浦華剛結束了一次農業農村部在河南的調研。他最深切的感受是,非洲豬瘟疫情確實給產業帶來了沉重打擊,但市場不是缺種豬,也不是缺豬場,而是缺養豬的信心,土地、疫病和市場波動是生豬養殖的三座大山。如何統籌兼顧,合理引導散養、規模場、一體化大型企業的發展路徑,非常必要。

但大的背景,仍是國家對生豬產業規模化發展在戰略層面的總體推動。

近期提出的一個目標是:到2022年,養殖規模化率要達到58%。也就是,從今年算起,平均每年要增加2.22個百分點。而2007年至2018年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年提高的規模化水平為1.93個百分點。

這是一個很大的躍進。

破局

2018年下半年,農業農村部連發6份文件規範生豬調運。文件稱,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生豬長距離調運是疫情跨區域傳播的主要原因,不符合動物防疫要求以及未清洗、消毒運輸車輛具有較高的疫情傳播風險。同時,有不法分子在利益驅使下,從高風險省份違法違規調出生豬,部分地區因此引發非洲豬瘟疫情。

因此,為切斷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鏈條、降低疫情跨區域傳播風險,與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省相鄰的省份暫停生豬跨省調運,並暫時關閉省內所有生豬交易市場。

大範圍的跨省禁運政策自此開始。

最直接的影響體現在豬價上。馮永輝指出,北方產區的生豬無法運出,造成區域性的供大於求。東北和華北地區的豬價較低,山西省甚至出現過每公斤8元多;而南方主銷區因供應減少、製作臘肉等需求增多,供不應求導致豬價上升。南北豬價差異接近最大化,最誇張時幾乎達到每公斤十多元。

馮永輝預計,全國的產能結構將會面臨重新調整。

這是他在2018年底的推測。進入2019年,隨著國家層面「分區防控」戰略的明晰,很快證實他的預判沒錯。

2019年2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全國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一定區域化防控方案(徵求意見稿)》,將全國分為北部、西北、東部、中南和西南五大防疫區。

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對此解釋稱,中國地域廣闊,區域間差異較大,實施分區管理,加強分類指導,可以有效防控動物疫病。這一點已被過去多年的防控實踐反覆證明,也是成熟的國際經驗和通行的做法。

除了防疫以外,分區防控帶來的一個更重大改變是:原有的「南豬北養」格局被徹底打破。

2016年4月,農業部印發《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依據各地的環境承載力,將全國劃為四個不同的養豬區域。湖南、浙江、福建、安徽等傳統的南方生豬大省被劃入約束髮展區,東北則被定位為潛力增長區。

在此政策下,「南豬北養」格局開始形成。

在南方,從2014年就已經開始的「環保退養」進一步加劇。截至2017年底,全國劃定的禁養區共4.9 萬個,面積63.6 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四川和山東兩省面積的總和。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共21.3 萬個。

大規模「環保退養」對生豬養殖的影響很大。從2015年開始,生豬出欄銳減,在2015年至2017的兩年裡,累計清退的生豬產能達到6000 萬頭,平均年均減少產能3000萬頭。

與之相對,國家對東北的期待很高。要求東北等潛力增長區的生豬產量年均增長1~2個百分點,2016年至2020年期間共增長5~10個百分點。

2017年8月發布的《關於加快東北糧食主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四省區實現肉類佔全國總產量15%以上目標;到2025年東北畜牧業基本實現現代化,成為國家肉蛋奶供給保障基地。

可以看出,國家正在通過優化區域布局,積極引導生豬產能向東北等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

和環境承載力接近飽和的南方相比,東北的確在發展生豬養殖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首先,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東北,玉米飼料充足,價格便宜。而飼料佔生豬養殖總成本的70%,玉米又佔飼料的70%。按照每頭豬每年消耗180公斤玉米計算,東北地區的生豬出欄量要想翻一番,需要消耗玉米約1400萬噸,僅佔東北玉米年產量的14%。

其次, 東北地廣人稀,集中連片的土地多,適合發展引進大型的龍頭企業,發展規模化生產和種養平衡。和南方的丘陵地形比,東北平原有足夠的糞汙消納能力。按每畝地每年消納5頭商品豬的糞便測算,內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耕地承載率分別僅為9.5%、8.5%、6.2%和7.4%。

不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峰撰文指出,東北區域優勢確有依據,然而政策對東北大規模擴大生豬養殖的客觀不利因素估計不足。如每頭豬的用水量在4噸~9噸,東北一些地區水資源不足制約了生豬養殖發展。又如嚴寒氣候條件,生豬生長要求較高環境溫度,即使是保溫能力較好的育肥豬也需15℃以上環境溫度,東北養豬的生產設施和設備必須達到較高保溫要求,因而成本較高。再如東北一些地區也存在養殖場招工困難的問題。

大型養殖企業在東北的艱難,從某個側面印證了盧峰教授的觀點。

據統計,非洲豬瘟來臨之前,東北地區在建生豬養殖項目投資已經超過615億元,2018年底前可新增出欄1540萬頭。溫氏、唐人神、大北農等多家上市農牧企業紛紛落子東北。

想要在東北「再打造一個溫氏」的溫氏集團自2010年起就進入遼寧,且動作很大,在遼寧的生豬項目已經達到600萬頭。在整個東北,溫氏生豬出欄項目已經達到1100萬頭。但直到2018年,8年的時間過去,溫氏在東北的出欄不過60萬頭左右。從2016年到現在,溫氏在東北的投入逐年降低,卻加大了華東、華中、西南的布局。

在2018年12月的「全國加強非洲豬瘟防控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的講話體現出中央在頂層設計上思路的調整。

他說,「過去我們的想法是想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哪個地方適合養豬,有飼料,我們就在這個地方大力發展養豬,哪個地方沒有這個優勢,我們就不養豬了。現在看來這個辦法從經濟效益上來講,是合適的。但是從防疫上來講,是絕對有問題的。」

胡春華強調,要從長期防控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要求出發,科學規劃生豬養殖布局。各個省份都要保持有一定規模的養殖量,區域內要大致做到供需平衡。特別是南方及大中城市周邊地區,要鼓勵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的養殖企業,確保一定的自給力,不能盲目的禁養限養,更不能一關了之、一棄了之。

這樣的話,生豬的生產布局要做一定的調整。胡春華表示,這不是一個權宜之計,是長期措施。

這也意味著,「南豬北養」格局徹底被打破,並且會一直持續下去。

相關焦點

  • 2019豬價飆升 但五大上市養豬企業卻「豬」事不順
    逐豬中原,溫氏牧原大打出手   雛鷹農牧出局, 如果按照2019年前三季度的生豬出欄量排序,上市豬企新TOP5的站隊依次為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而且開始在行業積極布局,搶佔雛鷹空出的市場。  在養豬行業,老大溫氏股份和老二牧原股份競爭了很多年。
  • 網際網路巨頭們為什麼都爭著養豬?看2019年有哪些「金豬」企業
    由於這個原因,網際網路巨頭們才開始想著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開始向傳統農業滲透。   未來人工智慧養豬市場,必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誰將成為「豬界大佬」還有待驗證。未來傳統養豬行業也將會面臨衝擊,但是對於農民來講,這也是一次「發家致富」的一次好時機。   在已經過去的雞年和狗年裡,豬價一直不受待見,苦苦掙扎在下行通道中,加上受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生豬養殖企業日子不太好過。
  • 5天後五大崗位仍在 萬科「豬」事還順利嗎?
    2018年萬科內部已經在大規模討論農業業務了,設想是未來和社區綁定,形成供應鏈閉環。」02房地產涉足養豬業 絕非低就萬科養豬消息一出,不少 網友對理想氣質濃鬱的萬科開始涉足第一印象「憨憨實實」的養豬業表示吃驚。實際上,無論是回報率,還是國民地位、行業前景,房地產和養豬業其實還蠻搭的。
  • 看哪些養豬企業豬年能抱上「金豬」
    機構看好養豬產業變革事實上,我國生豬養殖行業一直以農村散戶飼養為主體,這種養殖方式因技術和規模不夠成熟帶來了食品安全、疾病防治和環保等種種問題。由於豬瘟疫情目前暫無有效疫苗,加之上述我國養豬行業的特殊情況以及食用豬肉的傳統,疫情將會呈現出持續性狀態,那麼相關上市公司和機構是如何理解此次疫情對產業的影響?
  • 2019上市豬企翻身 康達爾負債率70%仍押百億擴張養豬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2019年上市豬企齊「翻身」 有的負債率超70%仍押百億擴張養豬新京報記者 閻俠「站在風口,豬都能飛上天。不過,今年養豬已成了最大的風口。」在2019(第十八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再投90億建9個大型的養豬場,用」新好養豬模式「,要再養680萬頭豬。
  • 2019豬企跑馬圈地,單頭豬利潤今年還能再漲50%
    數據的直觀對比可見,市值排名前十的養豬概念股之間梯度拉開得非常明顯,早先「溫牧正天」的頭部四大天王格局已經重新洗牌,新希望成為新晉頭部養豬大戶,天邦股份則以154億元的總市值與前幾家企業拉開了較大距離。從盈利情況來看,2019年前三季度,29家上市豬企中,22家淨利實現同比增長,僅有2家虧損。與2018年14家淨利同比下滑、4家陷入虧損的狀況已經大不同。
  • 「象徵財富、吉祥和無限可能」——「熊貓豬」成就西部小城大產業
    近年來,西部小城榮昌圍繞「熊貓豬」形成了集養殖、飼料加工、獸藥生產、畜牧裝備製造、食品深加工、生豬大數據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畜牧產業集群規模達到100多億元,是當地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在榮昌,豬代表了財富、吉祥和無限可能。」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院長劉作華說。「沒有落後的產業,只有落後的技術。」
  • 2017年是銀豬年,2018年是銅豬年,2019年就是鐵豬年?
    (圖片來源:養豬信息網,單位/公斤)具體來說,第一個階段為5月底之前,豬價持續大幅度下跌。全國瘦肉型生豬平均價格從1月份的每斤9.2元,下降到5月底的6.4元,跌幅達到了30%。第二階段是6月初,價格開始平穩上漲,從6.7反彈到9月初的7.6元,漲幅才不到15%。第三階段是10~11月份,小幅回落了2個月,回落幅度比較小,從7.5左右掉到6.9元。
  • 萬科養豬究竟為了啥?養豬的地產商遠不止一家
    「萬科也要養豬了!」這個消息近日炸開了鍋。「笑出豬叫」之餘,有關萬科養豬的各種猜測和討論紛至沓來。「房地產行業不香嗎?」「養豬比賣房還掙錢?」「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
  • 期盼的來了,繼豬價上漲後,2021年散養戶還有3項福利待領取
    另一個就是養豬的土地和環保政策問題,從2016年開始不少地區加強的生豬養殖的環保要求,沒有汙水處理設施的散養戶只能是望豬興嘆,不得不離開養豬行業。 而為了解決吃肉難題,一些養豬方面的政策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但很多時候再變也無法改變傾向於規模化養殖這一問題,散養戶更多的只能是在心裡吶喊,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得到點福利? 近日,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印發《2021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這其中就有散養戶所期盼的內容,總結來說2021年散養戶還有3項福利能領取。
  • 學金融大學生,畢業卻回鄉養土豬,這奇葩哪去找?
    學金融大學生,畢業卻回鄉養土豬,這奇葩哪去找?原載於《農村青年》2020年第11期文/本刊記者 何召霞36歲的黃文博出生在湖北省隨州市溳水河畔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養了大半輩子豬,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養殖戶。受父親的影響,黃文博大學時就開始關注生豬交易市場。
  • 「飛天豬」回來了,農民為何不養豬了?專家說出了實情
    儘管很多人都盼望著豬價能走低一些,但是,有專家分析稱,今年下半年豬價預計會繼續保持在高位,但是繼續上漲的可能性不大。按此說法,短期內,豬價看來是降不下來了,只能期待著它別再繼續漲了!有人說,生豬供給不足,是因為許多地方禁止農民散戶養豬,這才導致現在豬價偏高。其實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並不全面,關於禁止農民養豬的問題,有專家道出了真相。
  • 「養豬院士」印遇龍登拼多多推寧鄉花豬,談40年生豬養殖科研史
    「養豬是門大學問,也是讓農村留住人才的好產業。」12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走進拼多多直播間,為寧鄉花豬代言推薦。「希望通過網際網路能把寧鄉寶貴的養殖技術推廣給更多的農戶,也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寧鄉花豬。」印遇龍說。寧鄉花豬是中國四大名豬之一,「獅子頭、銅鑼肚、烏雲蓋雪、銀頸圈」的童謠完美詮釋了花豬憨態可掬的外形。
  • 南通海門「養豬狀元」:合作社+黨支部走出富民路
    張水林介紹:「別看唐總現在的養豬場每年至少出欄商品豬10000多頭,也形成了養殖和屠宰一條龍的經營模式,但她養豬的最初幾年吃了很多苦頭,缺乏經驗就自費到外地求學,缺少資金就賣光家產。」就是在自己創業也面臨重重困難的當口,唐慧娟無償送給張水林家兩頭成年母豬,幫助他們一家靠養豬擺脫貧困。這豬一養就是快二十年了,現在張水林家已經已經有8頭母豬,年出欄肉豬100多頭,最多的時候到過160多頭。張家也在十年前就蓋上了樓房,生活水平早已大變樣。
  • 屬豬不如養豬!賣豬1000萬頭,業績大增10倍!A股2000億「豬老大」暴...
    同豬價一同「飛天」的,自然還有行業龍頭的業績。1月14日晚間,牧原股份(002714)公告預計公司2019年全年將實現淨利潤60億元至64億元,同比增長達1053.38%–1130.28%。溫氏股份表示,報告期內,肉禽市場行情較好,公司積極發展養禽業務,實施增加投苗等措施,實現了擴產增量增效。公司銷售肉雞9.25億隻(含毛雞、鮮品和熟食),同比增長23.58%,銷售均價同比上漲9.93%,公司養雞業務收入及盈利同比上升。同時,報告期內國內非洲豬瘟疫情仍然嚴峻,公司持續加強疫情防控,嚴抓生物安全,全力推進生豬穩產保供。
  • 「養豬院士」印遇龍為寧鄉花豬代言,直播首秀吸粉80萬,帶動平臺單...
    三湘都市報記者 潘顯璇「養豬是門大學問,也是讓農村留住人才的好產業。」12月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印遇龍走進拼多多直播間,為寧鄉花豬代言推薦。住「五星宿舍」的寧鄉花豬好看又美味「寧鄉花豬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也是湖南三個非常有名的農產品之一,不僅長得『漂亮』,味道也非常好。」雖然這是印遇龍的直播首秀,但當講起自己的「養豬歷程」時,他神採奕奕,言語間處處透露出對國產豬肉的關切。「要研究豬,必須自己先養一頭。」這是印遇龍經常對身邊人說的話。
  • 養狗不如養豬,狗會的豬都會,甚至超越狗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你是豬麼,你怎麼笨得跟豬一樣,蠢豬,髒豬,懶豬等等,幾乎所有說人不好的詞,都用豬來形容。把我們的豬說的一無是處。豬就這樣被冤枉,還一直默默無聞的邊承受著委屈還邊為人類做著貢獻。豬,已被無數科學試驗證實,它是聰明的,勇敢的,善良的,溫順的,可愛的,愛乾淨的………,只是一直低調而已。
  • 讓你養豬你沒養,如今後悔了嗎?來年或是「金豬年」,有必要養?
    就讓你不養豬,現在後悔了嗎?下一年或「金豬年」,你想養嗎?可可前些年筆者從群裡隨進隨問了幾個朋友,有些朋友相信了我的話,上半年就抓了比較大的後備母豬,現在肥豬又賣了出去,而有些朋友卻不相信我的話一直在觀望,等待著豬價的下跌,可以天不遂人願,儘管近一年豬價大幅下挫,但5月中旬前後的下跌時間雖然不長,但也僅僅是在3、5天之內,可謂是曇花一現,大多數人都沒能把握好這個時機。
  • 扶風縣養豬專業戶朱芳麗不向命運低頭帶動村民致富
    痛定思痛之後,次年2月,朱芳麗又萌生了養豬的念頭,她生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由於債臺高築,她這一次只能從親戚那裡賒帳捉了10頭小豬。然後還從書店買回了大量的飼養豬的書籍,邊養邊看,從豬的習性、膚色的變化、一點一滴她都關注。功夫不負有心人,這10頭小豬還算好吧,在她的精心餵養下兩個月就長到100多斤。正在她憧憬著滿把滿把數票子的時候,一日,她又發現這些豬又全病了。
  • 北大博士張育賢,11年養出脫貧致富「巴山土豬」
    張育賢說,他希望通過養豬,帶動更多的父老鄉親走上致富的道路。 養豬,養什麼豬?在回鄉的一年前,張育賢也已經做好了計劃。 2008年「瘦肉精」事件發生後,張育賢就想到了兒時吃過的家鄉美味——青峪黑豬肉。「青峪豬是通江的地方豬種,肥而不膩、細嫩爽口、肉味香濃、營養豐富、抗病性好,更重要的是青峪豬豬肉是有機綠色食品,食用安全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