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關於未來3-5年誰還在養豬的話題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而據我了解討論比較多的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疾病的防控,相比於能在生物安全投入大量資金的集團化豬場,散養戶的疾病防控更多的是靠運氣,一旦發病一切都回到「解放前」。另一個就是養豬的土地和環保政策問題,從2016年開始不少地區加強的生豬養殖的環保要求,沒有汙水處理設施的散養戶只能是望豬興嘆,不得不離開養豬行業。
但是最近幾年隨著國內生豬養殖量的大幅下降,豬價也是大幅上漲,進入2021年後豬肉價格重新回到了25-30元這個價格區間,各地居民紛紛表示吃肉困難。而為了解決吃肉難題,一些養豬方面的政策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但很多時候再變也無法改變傾向於規模化養殖這一問題,散養戶更多的只能是在心裡吶喊,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得到點福利?
近日,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印發《2021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這其中就有散養戶所期盼的內容,總結來說2021年散養戶還有3項福利能領取。
福利一、生豬調運向豬肉調運轉變
對於這一項改變,多數人認為是增強了屠企的話語權,因為豬肉調運增加後生豬只能在當地屠宰,生豬產前生豬供應過剩,屠企就掌握了豬價走勢的話語權。
但我認為,養豬戶可能多慮了,首先雖然屠企對豬價有定價權,但最終的價格還是看市場的供需關係,只要供不應求,哪怕完全是豬肉調運,屠企該漲價還是得漲價。其次,生豬調運向豬肉調運轉變的重要原因是為了減少非洲豬瘟的傳播,而非瘟依然是當下影響生豬養殖業的重要因素,在未來3年內只要豬場不發生非瘟那賺錢依然還是妥妥的。最後豬肉調運對豬價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現階段中南6省已經實行了生豬禁運,但這並不影響這6個地區持續處於豬價排行榜中的前列。
福利二、加快清理超範圍劃定的限養禁養區
雖然說散養戶的豬場多數都建在村裡或者居民區裡,但是依然有不少豬場是建在符合規定的地方,只是因為一些地區打著環保的名義搞「無豬市」、「無豬縣」,才讓他們不能養豬的。
早在2019年農業農村部就要求開展禁養區的清理工作,但目前依然有一些地區進展緩慢,養豬戶養豬依然困難,現在官方再度強調加速清除違規限養禁養區,這不僅可以幫助此前養豬的農戶再次恢復產能,也能給那些想養但是又擔心被禁養的農戶吃一顆」定心丸「,只要你的豬場符合相關規定,不在法律規定的禁養和限養區內,那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得養,當然前提是糞汙不能隨意排放。
福利三、加強對中小養殖場戶幫帶和技術服務
最近幾年關於散養戶和規模化豬場之間的爭論一直不斷,其中爭論最兇的一個就是關於補貼,雖然散養戶也能獲得部分補貼,但是多數補貼都是要求年出欄500頭豬以上的規模化豬場甚至是種豬場,散養戶得不到補貼的重要原因是技術劣勢,因為他們多數都是農民出身,沒有專業的獸醫知識,養豬也都是靠著老傳統老習慣,而那一套早就不適用於現在的生豬養殖了。
2021年官方要求,在支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中小養殖戶的技術服務。這對於散養戶而言絕對是個福利,借用規模化豬場的疾病防控經驗和整體的管理經驗,散養戶能大大地縮小自己同集團化豬場之間的差距,再加上自己的成本優勢和自由的優勢,那就一定能在未來的養豬行業中佔據一席之地。
有了以上3項福利的加持,相信2021年乃至2022年對於散養戶而言都是「金豬年」,也希望大家能享受到上述福利,抓住此輪豬周期的」尾巴「,把這兩年沒賺到的錢把它賺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