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城鄉分野」出現在長三角

2021-01-10 光明網

  作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秦嶺

  對良渚遺址的認識,建立在80多年來考古發現和研究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對遺址群重要性和核心地位的確認,更離不開整個環太湖地區對良渚文化及前後新石器文化的工作和研究。正是在這樣的學術支撐下,才使得考古學界基本形成了關於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經濟水平和信仰體系等等方面的一些共識。

  良渚遺址明確揭示史前中心城市的形成,在東亞同時期文化中難得一見

  從本體價值的路線出發,良渚遺址作為良渚文化目前所知等級最高的權力和信仰中心,至少有三個不同層次的方面值得關注:

  首先,這個中心的形成,是中國最早的「城鄉分野」。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已經能夠充分體現這一史前文明中心城市規劃營建的整體過程。考古學家們很早就已經認識到良渚遺址內不同於一般聚落的布局結構,對應的肯定是一種非一般農業村落的社會形態。而近十年考古新發現和編年序列的建立,則使這個權力中心的布局和規划過程進一步得到明確。遺址群南側大雄山南麓發現了官井頭遺址,在良渚早期墓葬中出土了豐富的刻紋玉器,可以跟瑤山進行比較;遺址群東部臨平地區發現了玉架山遺址,墓地跨度從良渚早期到晚期,早期大墓也出土了刻紋玉琮等高規格玉器,這些發現,使良渚早期的空間範圍大大擴展了;中期階段,近年來最重要的發現就是水壩遺存,由彭公地點開始陸續發現並確認的西部山間水壩,結合原有的塘山土垣,構成了良渚遺址的整個水利系統,這一階段在遺址群西北方向營建公共水利設施,其所覆蓋的空間範圍是有限的,通過復原顯示,大雄山南麓、臨平地區等良渚早期已經出現的聚落顯然不在所謂「水利系統」的覆蓋範圍內,而這個「權力中心」的地緣邊界反而是通過對水資源的管理進一步明確起來;良渚晚期的權力中心在空間上更為向心集中,進一步在已有基礎上通過古城牆的使用來強調「城鄉」之別。良渚遺址的形成,可以說是對其中心地位不斷塑造、固化和擴展的過程——能這樣明確清楚地揭示一座史前中心城市逐步形成的歷史進程,這在東亞地區同時期的文化中難得一見。

  其次,良渚遺址作為整個良渚社會的權力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卻不存在這樣的區位優勢;權力中心並不是地理空間上的中心,這是良渚遺址的特殊性所在,也恰恰是其價值所在。一般而言,早期文明的中心城市都建立在交通樞紐位置,不管是貿易還是分配,地理區位的優勢都會有所體現。在良渚文化分布範圍內偏居一隅的良渚遺址,肯定不是隨隨便便就定的「都」,一般都認為這個權力中心地理位置的選擇和對特定資源的控制是有內在聯繫的。換言之,遺址群作為良渚文化中心,是通過對玉石資源和背後所承載的信仰體系的控制管理來實現其社會權力,來維持文化的統一性和社會結構的穩定。這樣一種區域文化中心的形成模式和機制對於在世界範圍內理解複雜社會和早期文明/國家的多樣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三,良渚遺址作為這個文化的中心,它在物質層面上的表現是非常內化的,它是一個輻射式文明的內核。這種向心式的表現,最突出的是在良渚玉器的製作和使用上。目前所見最精美的良渚文化玉器(尤其是早中期階段)幾乎全部都出自遺址群內;跟其他良渚顯貴墓地比較,遺址群內大墓出土玉器在材質上的單一性、風格上的一致性也是格外突出的。良渚遺址出土玉器同周邊其他良渚大墓的關係,當然可以找到很多直接聯繫的實物證據,但這些相似的玉器背後,大多是點對點並且是往外發散式的關係,早中期階段幾乎沒有在遺址群內看到過外來玉石器及其影響。良渚遺址有能力進行玉石器生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權貴們對玉石器的使用是一種自我消費的模式。這種只用自家產品的態度,是一種對玉石資源「正統性」的認定,也正是在不斷生產和消費這種「正統性」的過程中,良渚遺址的中心地位得以鞏固,其輻射範圍也逐步擴大。在良渚文化的外延區,可以看到蔣莊、花廳、好川等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都無一例外需要使用良渚玉器來體現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再往外看則是玉琮這種良渚文化特有的玉禮器脫離並獨立於其所發端這片精神土壤,擴展至龍山時代各區域中心,並為後世所繼承。遺址群的興起和發展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多外來文化的刺激和影響,它所代表和達到的早期文明高度是其價值所在,同時這種輻射式文明最終的衰亡也是其價值所在。缺乏交流與吸收,是否就缺少了可持續發展的後勁和動力,這是良渚遺址作為一種形態的早期文明中心,其興廢歷程對文明發展模式所具有的啟發意義。

  良渚玉器引申出的「藏」而不露,包蘊著突出的東方價值觀內核

  從價值傳承的角度,不妨把以良渚遺址為代表的良渚文化創造的物質、文化、精神等各方面成就,落足到對後世文化和區域傳統的影響上來討論。

  首先是在經濟形態上,良渚代表了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長江下遊溼地稻作農業文明的發端。這與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區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下產生的文明就有差別,具有獨特性。良渚文化在稻作農業上的成就,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乃至世界範圍同時期文化中都是具有唯一性和先進性的。同時,除了突出良渚文化稻作農業本身的價值以外,稻作發展也是理解遺址群水壩和水管理系統能在這個時候產生的生業經濟背景;是良渚玉石手工業經濟能蓬勃發展走向頂峰的經濟保障;還是長江下遊湖網水路「魚米之鄉」這種溼地文化景觀的源頭。

  良渚在物質文化層面最重要的貢獻肯定是玉器。良渚玉器的重要性需要放到不同角度來闡釋。從手工業技術上講,良渚玉器,說是史前石製品製作技術所能達到的頂峰毫不為過。在沒有金屬工具的前提下,遺址群內反山、瑤山出土玉器所達到的技術和藝術的成就,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具有唯一性的。同時,良渚也是中國玉文化傳統最重要的源頭之一,「玉通靈」這一中國古代傳統思想,應該說在良渚文化中得到最早、最完整的體現。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制玉技術的發達和玉文化的發展在各區域的考古學文化中均有體現,如何通過橫向比較來突出良渚玉器的特殊價值需要重點考慮。從技術層面上,手工業達到的專門化程度,體現在良渚紋飾的統一性、玉器形制的規整性上,這些與同時的紅山文化、後來的後石家河、齊家、陝北等區域文化有所區別,特別是良渚階段幾乎已經看不到因料制器所造成的同類別玉器材質、體量、形態等方面的多樣性,也看不到不同手工業群體背後製作工序和技術的差別——這種玉器成品的「標準化」,體現的是對玉料資源的掌控和分配能力,對技術和概念的精準傳遞,也是社會組織和分工所達到的水平。從玉器的功能上講,其他文化沒有像良渚、特別是良渚遺址這樣,表現出對墓葬內玉器擺放使用的強烈而明確的制度性。通過用玉制度來表現社會身份,包括等級、性別甚至地域上的差別,這是良渚社會所特有的、發揮最為極致的一個特點。這反映出玉器在建立、維持和體現早期複雜社會秩序中的功能,這一功能是在其他中國新石器文化沒有能夠充分體現的價值。

  第三,良渚對中國古代社會文化最大的貢獻恐怕就是從上述玉器功能引申出來的「藏禮於器」的傳統,這種將「禮」體現在特定器物上的表現方式。這一傳統,連接了中國的新石器文明和青銅文明,乃至在某種程度上,維持了中國古代社會秩序和結構的穩定性。進一步從更大範圍文化比較的視角說,西方紀念碑式的儀式傳統的形成,對應東方宗廟式的社會秩序的表現,這個「藏」而不露的物質性是非常值得突出的東方價值觀的內核。

相關焦點

  • 城鄉小學生幸福感的分野
    從中國的實際來看,父母的學歷高就更可能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更重視,教育方法也更科學;而父母的職業好意味著更高的收入和更穩定的經濟來源,因此家庭經濟地位與小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  城鄉小學生幸福感事件對比  將城鄉小學生給出的幸福事件和不幸福事件根據語義相似性進行編碼,分別從父母、其他家庭成員、教師、同伴、物質、學習、個性成長、休閒娛樂和其他九個方面進行分類。
  • 從參宿開始淺談分野學說
    太長不看版:分野有多種方式,諸侯國系統和州府系統是兩套雖然有點親戚關係,但是其實不太相干的體系,前者觜參分野為魏國,後者為益州,沒毛病眾所周知,分野是指在佔星術中,將特定天區或者天體劃分為對應地上某個區域的一種方法。旨在於佔星時方便術士用以將預示吉兇的特定天象更加精確的附會到中華大地某一區域(而不是整個中國)。所以其實分野的劃分作用在於將徵兆事應細分。
  • 實用主義的「古典」分野:在何種意義上?
    從皮爾士本人最早表達的對「實用主義」一詞的「非哲學」使用的不滿4, 到佩裡和伯恩斯坦關於古典實用主義「是一場以詹姆斯對皮爾士的誤解為起點的運動」5的基本歸認, 不僅夯實了這種「分野」格調, 也激發了實用主義譜系敘事者的理論熱情和闡述努力, 並從不同的視角和線索出發, 給出了形色各異的「分野」學說。
  • 2020中國·浙江 「星耀南湖·長三角精英峰會」開幕
    昨天上午,以「才聚長三角·共促一體化·智勝新時代」為主題的2020中國·浙江「星耀南湖·長三角精英峰會」在烏鎮開幕。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市委書記張兵出席並致辭,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人才辦常務副主任溫暖,嘉興市領導毛宏芳、劉冬生、高玲慧、馬永良、王濤以及來自海內外的20多名院士等出席。
  • 斯坦伯格:移動通信的分野
    移動通信的分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傳輸的主體出現分野——即以自然人為主體的「平時通信」和以政府、企業為主體的「關鍵通信」保羅·斯坦伯格 摩託羅拉系統公司首席技術官直到近幾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政府面臨越來越多的突發事件管理危機,數據的傳輸的主體和載體開始出現明顯分野——即以自然人為主體的「平時通信」和以政府、企業為主體「關鍵通信」。政府專用通信不是追求用戶越多越好,它的用戶相對固定,系統要有更高的冗餘度(即多個系統熱備份、冷備份,保證應急時不會因為用戶多而堵塞)和可靠性。
  • 依據分野說,新鄉對應天空中的哪個星宿?
    在中國歷史上,天文主要的用途有兩個。一個是觀象授時,也就是根據天象確定曆法、編制曆書、指導農時。另一個是觀天象測吉兇,也就是根據天象變化來佔卜,也稱之為佔星術。分野,是佔星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根據分野來將星空中的二十八宿對應到中央管轄的各個行政地方,從而可以通過星象變化來預測對應地方的人事變化。佔星術的形成,是中國古代哲學「天人感應」思想的體現。《周禮》中就說,自古就有叫做保章氏的官職,或者說巫者,他們負責觀察日月星辰的運動來預測吉兇,他們通過把周朝分封的地域和上天都一一對應了起來,就可以觀察出各地方的妖變與祥瑞了。
  • 長三角|一棵開花的樹: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巖實踐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高校的優勢資源如何落地助推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學院用實踐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圖說:永寧江環繞著黃巖。新民晚報記者李銘珅 攝(下同)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寧溪鎮烏巖頭村,同濟·黃巖鄉村振興學院南校區所在地,石牆黑瓦的古村落保留了百年前的風味,緊湊的布局裡,會議、餐飲、住宿、休閒功能齊全。
  • 長三角找到了吃螃蟹的「第九件」
    來源:財經無忌君無傳真 | 美在「蟹八件」之後,長三角找到了吃螃蟹的「新道具」。蟹腳足量長三角對於愛吃蟹的人而言,生長在長三角是一種福氣。螃蟹好,背後是一份千絲萬縷的地理智慧:螃蟹的味道,是水的味道、是人的味道,也是人水獨特關係的味道。
  • 《人生的分野》
    昨天的經文,講到保羅站在臺階上,用希伯來話對百姓講,將自己人生的分野講給百姓聽。在遇見主之前,保羅與臺階下站著的眾百姓是很像的。他說自己是猶太人,生長在大數這個大城市裡,並且在伽瑪列門下按著律法受教,熱心事奉神,這些情況和眾人當時的情形一樣。接著他回憶起自己也曾逼迫奉這道的人直到死地,當司提反受害時,他也在場,並且是喜悅其被害的。
  • 立足上海,連結長三角,愛就投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契合點
    長三角地區,可以說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這裡,全國人才匯聚於此,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市場潛力巨大。
  • 長三角將成為世界首個"全球區域"
    回首2018浦江創新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在區域(城市)論壇上作了精彩的主旨報告。在他看來,「全球區域」已經開始壯大,未來必將替代「全球城市」在世界上發揮統領作用。我國「區域力量」資源豐富,長三角將成為世界首個「全球區域」,但還有一些條件尚未滿足。為此,長三角要充分發揮上海的國際競爭力、浙江的民營經濟活力和江蘇的大型企業動力。
  •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②分野:古時的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這被稱為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會對應星空的某一處分野。名家點評結語亦以形其闊大,妙在脫卸,勿但作詩中畫觀也。此正是「畫中有詩」。(王夫之)「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遠,「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之下。
  • 《連平州志》卷之一:星野(星宿和分野)
    輿圖和建置部分的圖文太多咱改天再聊,本文分享連平州的星野(星宿分野)。州志裡的星野篇幅賊短,不易看懂,需要八卦一下中國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州志的繁體版原文請移步照牛排的微信公眾號(iZhaoNiuPai)——《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封域分星所自眆也。《前漢·地理志》雲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南粵志》亦云「牛、女分野,揚州之末土也」。
  • 帶著國寶古籍和近百款文創產品,上海圖書館亮相長三角文博會
    上海圖書館本次參展主題來源於徐家匯藏書樓,該樓創建於1847年,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1956年併入上海圖書館,現為上海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片來源:長三角文博會   上海圖書館的展臺設計也讓人眼前一亮。展臺的框架結構取自徐家匯藏書樓的主體建築,通過白色網狀結構,消減了「牆」所固有的「隔絕」功能,使在展臺內外不同空間中的觀眾可以相互交流、了解。
  • 長三角開行1276對列車,創歷年新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記者日前從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長三角鐵路鼠年春運方案目前已經出臺。今年春運期間,長三角計劃安排開行旅客列車1276對(動車組列車950對),同比增長10.8%,其中增開旅客列車276對,運力安排創歷年春運新高。
  • 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搜狐新聞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仁貴 實習生 洪鳴  「我國扶貧規模依然龐大,貧困程度依然較深,貧困人群的脆弱性依然明顯,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人際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十分突出,相對貧困問題還在不斷凸顯。
  • 「黃道十二宮」隨佛經傳入中國
    大約在隋朝時候,「黃道十二宮」隨著佛經傳入中國。  根據中國佛教典籍記載,最早出現「黃道十二宮」的典籍,是在那連提耶舍所翻譯的佛經《大乘大方等日藏經》,時間在六世紀的隋朝,該經中有專門的「星宿品第」:「是九月時,射神主當……是十一月,水器之神主當其月……」  現存已知明確為黃道十二宮的圖形,可以追溯到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初唐寫本,這也是迄今為止所建黃道十二宮和二十八星宿同時出現的最早圖本。
  • 中國最早飼養的是山羊還是綿羊?專家:是綿羊
    新華網北京2月16日電(記者喻菲)儘管中國人對於農曆羊年的羊是指山羊還是綿羊看法不一,考古學家肯定的是,目前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家羊是綿羊,而中國人養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說,距今約5600至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後逐步由黃河上遊地區向東傳播。
  • 長三角鐵路鼠年春運方案出臺 運力安排創歷年春運新高
    記者3日從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長三角鐵路鼠年春運方案已出臺,計劃安排開行旅客列車1276對(動車組列車950對),同比增長10.8%;其中增開旅客列車276對,同比增長10%,運力安排創歷年春運新高。據悉,2020年春運自1月10日起至2月18日,共計40天。
  • 文化與醫學的分野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文化遠不是那樣八荒六合,無所不包;醫學與文化還是有很明晰的分野的。發生了傳染病,沒人會去找文化部——除非想在事後讓他們寫篇報告文學或是找些娛樂明星載歌載舞慰問演出、歌功頌德什麼的。醫學研究者們在臺北聚會,基本也不會去找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臺做嘉賓,儘管她也想學魯迅治治中國人不愛生氣的思想毛病,曾經一把野火燒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