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仲尼式,「仲尼式」又稱「夫子式」,相傳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所創製。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後以自己理想研製琴式,規劃制度,雖然沒有歷史文獻表明古琴的仲尼式是否是孔子設計,但以「仲尼」命名的確很恰當,因為它是在所有琴裡最簡潔的一種,只在琴體的腰部和頭部有兩個凹進的線條,通體沒有任何其他的修飾,它的簡捷而流暢、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體現儒家思想的中庸內斂的風格。
古代造琴基本分為三類:一是聖人造琴,如仲尼式、神農式、伏羲式等;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葉式、連珠式等;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潞王琴等。琴的式樣是造琴人根據自己的審美趨向通過對琴身的變異而展示和發揮自己的藝術特色形成的,因此每一種琴的式樣都反映出它自身的思想語言。
仲尼式古琴在宋代開始興盛並逐漸流傳開來,主要是因為宋代的詞曲更加宛轉悠揚,因此仲尼古琴所獨有的纖細、細膩的音質更加契合宋詞的風格。仲尼式在腰項處各呈方折凹入,造型簡潔樸素,聲音清雅純正。仲尼古琴較之伏羲古琴音域更加寬廣,音色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