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大家聆聽悠然古琴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

2021-01-10 網易

2020-12-18 21:05:38 來源: 金羊網廣州

舉報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李曼霞 刁宵華

  圖/主辦方提供(署名除外)

  12月17日,2020年「在粵」系列活動第三期:「嶺南清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開幕。

  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展出陳一民、劉筆華斫制的名琴代表作20張,以及陳一民多位弟子的一批斫琴佳作。展覽將持續展至2021年1月3日。

  

  展覽現場

  名琴展現瑰麗嶺南藝術

  廣東省文化館副館長鄭小陽在開幕儀式上致辭時表示,「在粵」系列文化活動是省文化館今年推出的一項嶄新計劃,以「粵色生香在廣東」為主題,關注在地文化的發生成長,邀請文藝名家共同參與,通過音樂、繪畫、美食、服飾四大主題的現場展示與分享交流,向社會大眾呈現嶺南藝術之瑰麗、生活美學之精妙。

  本期展覽立足於嶺南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聚焦古琴藝術(嶺南派)及古琴斫制技藝,通過展示古琴斫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一民老師及弟子製作的代表性名琴,呈現嶺南琴派的發展脈絡和獨特魅力。

  

  蕭琨、陳一民、陳初生、劉筆華在展覽合影(從左至右)

  本期展覽展出陳一民斫制的「古崗」「振玉」「碧澗流泉」等名琴,以及其弟子劉筆華斫制的「悟韶」「嘯月」「滄海龍吟」等斫琴代表作;展覽還向市民立體全面地呈現當代嶺南斫琴技藝發展狀況,為觀眾帶來優雅風流的古典審美體驗;此外,還配套展出由著名書法家陳初生等名家創作的一批書畫作品。

  展覽期間,主辦方還將於12月26日和1月2日舉行「梓元琴坊雅集」和「臨風鼓暢——古琴分享會」兩場配套文化活動,讓現場觀眾聆聽嶺南古琴經典曲目、共同分享探討古琴藝術知識。

  

  陳一民演奏古琴 黃宙輝 攝

  賞展感悟傳統人文精神

  嶺南古琴以其爽朗、剛健、明快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世,嶺南斫琴師在古琴製作的追求上精益求精,數百年間嶺南琴學昌盛,琴家輩出。

  本次展覽的主角陳一民是廣東當代斫琴師中的佼佼者,從1984年開始追隨被譽為嶺南派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學習。陳一民當時在楊新倫先生家裡斫制並得到師父指導的古琴「古崗」更被他視為傳家寶。

  本次展覽現場就展出這張「古崗」名琴,這是陳一民斫制的第二把古琴。

  

  展覽展出的古琴

  後來,陳一民創辦「梓元琴坊」,廣收門徒傳授技藝。本次展覽也展出陳一民門下弟子斫制的「梓元火薪」「苔罄幽意」等十餘張斫琴佳作,還以圖文和實物工具完整地呈現「梓元琴坊」的斫琴工藝流程,讓古琴愛好者大飽眼福。

  

  觀眾欣賞古琴作品 黃宙輝 攝

  展覽的另一位主角則是古琴斫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筆華。他師從嶺南琴派傳人謝導秀習琴,師從陳一民斫琴。

  據劉筆華介紹,傳世古琴上或有書法題跋、或有寶石古瓷鑲嵌、或有紅木精雕,外觀琴式豐富多樣,漆藝斷紋斑斕不一,是天然豐富的基因庫,可以直接貫通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書法、篆刻、雕刻等藝術門類。

  他認為,在當下傳世古琴數量「有日減、無日增」且漸漸歸入各博物館、收藏家收藏,普通琴人難得一見、難得一撫的大環境下,只有斫琴師新斫制的優秀作品才能承擔起接續琴音歷史脈絡、保護琴樂審美特質的時代使命。而這也是舉辦古琴精品展的意義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古琴藝術——金陵琴派
    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看電視或看小說,但只要你看過幾部古裝劇,就一定知道古琴這種樂器。畢竟,在古代,琴是中國傳統文人雅士修身養性、寄情抒懷的樂器,素來位居「琴、棋、書、畫」之首。而琴各種流派中,古琴·金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流派之一。2008年,中國古琴藝術(金陵琴派)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古琴藝術,從博物館走向復興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古時,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代湧現出許多著名演奏家,他們是歷史文化名人,代代傳頌至今。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
  •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古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琴作為一門藝術,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而學習沒有指導書籍是不行的。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指導書籍適合初學者學習。《古琴演奏法》作者是龔一《古琴演奏法》,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出版的圖書。《古琴演奏法》是龔一先生三十餘年來從事古琴演奏和教學工作的一些經驗體會。書中他正式推出了五線記譜法,還為古琴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創作琴曲和傳統琴曲,充實了古琴教材。該書還配備了2張光碟,供大家使用學習使用,也是琴友們值得收藏的一精品。
  • 學會做一把中州派古琴
    王棟是中州派斫琴師石振中先生外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髤(xiū)漆技藝傳承人,也是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古琴製作與漆藝專業特崗教授。2018年底拿到這一項目後,他將中州派斫琴技藝重新梳理整合,設計了三個模塊,分三期共30天進行。「三個模塊完成後,學員會全面掌握斫琴技藝,能夠獨立完成一把古琴的製作。」
  • 第三屆佛友會暨古代造像藝術精品展圓滿落幕
    感受古代造像藝術魅力,領略廈門獨特自然風情,11月10日-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古代造像收藏愛好者齊聚廈門磐基希爾頓酒店,共赴第三屆佛友會暨古代造像藝術精品展。本屆展會由廈門博美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慕古雅集·佛友會主辦,泰山石化公司、海絲藝術品中心協辦,會期4天,廣大藏友不僅可以參加古代造像藝術研討會,學習專業知識,還可以觀看歷代佛造像精品展,直接上手罕見頂級佛像。
  • 永樂2020全球首拍精品展11月22日開幕
    永樂2020全球首拍精品展開幕現場11月28日至12月3日預展、12月2日至4日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的「永樂2020全球首拍」,於11月22日在該酒店舉辦精品展。永樂2020全球首拍精品展的現當代藝術展現場當代藝術扛鼎:曾梵志、劉小東、陳逸飛、周春芽、蔡國強、劉丹、王廣義、嚴培明、徐冰、尚揚、丁乙、李真、張恩利、向京等在夜場百花齊放,這些已經樹立史學標杆的藝術家完成了飽滿的時代切面。
  • 一眼三千年——歷代精品貨幣展」開幕!來天心閣古玩城一起鑑寶、看...
    一眼三千年——歷代精品貨幣展」開幕! 10月22日上午由天心閣古玩城主辦的「2020天心閣古玩城&長沙簡牘博物館全國秋季古玩展覽會「一眼三千年——歷代精品貨幣展
  • 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分享:2021年齊白石首次書畫精品展開展
    花好年豐——北京畫院藏齊白石藝術精品展 展覽海報齊白石一生對和平寧靜的生活充滿著嚮往和熱愛,畫作中常常流露出最本真的赤子之心。白石老人曾在晚年書寫聯語「月圓天寶,花好年豐」,表達自己對佳年良景的美好祈願。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跌宕起伏的2020年即將步入歲尾。
  • 駐蒙古大使邢海明出席兒童劇《十二生肖》及「中國兒童戲劇精品展...
    2016年8月28日,「感知中國·蒙古行」系列活動之兒童劇《十二生肖》及「中國兒童戲劇精品展——與中國兒藝精品面對面」活動開幕式在蒙古國家話劇院隆重舉行。駐蒙古大使邢海明、蒙古教育文化科學與體育部文化藝術政策協調司司長寶力德、蒙古國家庭與青少年發展中心主任奧·阿拉坦蘇和及來自烏蘭巴託市的近200多名小朋友和家長出席了本次活動。
  • 「辛丑吉瑞」聊城籍名家書畫精品收藏展徵稿啟事
    聊城市美術館是專門負責創作、徵集、收藏、展示、研究美術作品同時兼具公共教育功能的藝術機構。為了進一步弘揚優秀書畫藝術,宣介我市傑出書畫藝術名家,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名家經典佳作。值此辛丑新春即將到來之際,我們特舉辦此次"聊城籍名家書畫精品收藏展"。歡迎廣大藏家不吝亮寶,共襄盛舉!
  • 和田玉精品展又來了!邂逅中國玉雕大師郭海軍的工藝
    時間:10月3日至11日地址:廣州傳統工藝美術中心費用:免費由來自新疆的中國玉雕大師郭海軍領銜的和田玉2018秋季精品展10月3日至11日在廣州陳家祠道廣州傳統工藝美術中心舉行。
  • 古琴樣式-仲尼式
    古琴仲尼式,「仲尼式」又稱「夫子式」,相傳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所創製。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後以自己理想研製琴式,規劃制度,雖然沒有歷史文獻表明古琴的仲尼式是否是孔子設計,但以「仲尼」命名的確很恰當,因為它是在所有琴裡最簡潔的一種,只在琴體的腰部和頭部有兩個凹進的線條,通體沒有任何其他的修飾,它的簡捷而流暢、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體現儒家思想的中庸內斂的風格。
  • 春節觀展指南丨不僅有年畫與生肖藝術,更有學術文物「大餐」
    通過「董其昌和他的時代」「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與超越」和「董其昌的藝術影響和作品辨偽」三個部分,系統梳理並重新詮釋董其昌的藝術成就。自2019年1月23日起,上海博物館「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已進入下半場,宋徽宗《雪江歸棹圖卷》、米友仁《瀟湘圖卷》、董其昌《仿趙孟頫秋山圖軸》等31件(套)書畫精品先後換上並陳列,其中包括19件(套)董其昌的書畫作品。
  • 「郎鉞雕塑藝術作品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開幕
    9月28日,由江蘇省文聯指導,江蘇省雕協與江蘇省青協聯合主辦的「郎鉞雕塑藝術作品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舉行。希望郎鉞繼續努力,勇猛精進,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藝術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爭取在中國的雕塑史和美術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 南京博物院藏曆代古琴辨識
    古琴,又稱七弦琴,從考古資料和古文獻考察,古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古琴在古代被通稱為琴,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它就是文人手中賦詩弦歌的重要工具。不僅如此,琴還被賦予了濃厚的社會政治功能,如禁心、載道、宣德等等。長期以來,琴位列文人四大雅好「琴、棋、書、畫」之首,與文人共命運,同生存,結下了不解之緣。
  • 彈給自己聽的古琴
    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就是一件非常大眾化的樂器。 去年冬天出差北京,適逢鍾粹宮舉行「大聖遺音——故宮博物院古琴文化展」。在這裡,我見到了目前最古傳世名琴「大聖遺音」,它也是故宮博物院現存唐琴中唯一一張明清宮廷舊藏琴,琴腹內龍池四角之朱漆隸書「至德丙申」四字,透露出這張古琴的誕生時間是公元756年。
  • 篆刻藝術大家林旭平青田石雕入選米蘭世博會(圖)
    日前,篆刻藝術大家林旭平就要帶著他入選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青田石雕《稻香萬裡》等一批作品,飛赴萬裡之遙的義大利米蘭,去參加本屆世博會中國館湖南周的有關活動。這幾天,在長沙城中他的工作室,他一直忙個不停。  今年米蘭世博會的主題是「滋養地球,生命的能源」,中國館的主題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
  • 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民族瑰寶開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桂傑)由民族文化宮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的首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日前在北京正式開展。民族文化宮負責人表示,按照國家民委黨組部署要求,為進一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發揮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功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民族文化宮緊扣新時期民族工作主線,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精心策劃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陸續推出10個專題展覽。
  • 《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熱播劇裡古琴擺對了嗎?教你辨別!
    先秦時期《詩經》中便有八首關於琴的詩,古琴演奏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傳統藝術特徵的器樂演奏形式。2006年,古琴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夜啼》初見於《神奇秘譜》,《唐書·樂志》有宋臨川王劉義慶作曲之說:因受皇帝疑忌,劉義慶擔心將有大禍臨頭,而他的姬妾聽到烏鴉夜啼,告知將獲赦,後來果然應驗,遂作此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