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令」一進門,茶房立即拉鈴告知臺上演員、臺下觀眾,所有人要起立高呼「接令」,臺上的戲或電影演都得立刻停演、停映,全場的電燈一律打開,舞臺上的演員面朝裡肅立著,樂隊演奏「迎賓曲」。
《民國風尚志》花山文藝出版社 周利成 著
《民國風尚志》是國內首部全景式展現「民國娛樂圈」的圖書。它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清末到民國時期發生在戲院、電影院、舞場、妓院等娛樂場所的民俗風尚、傳聞逸事,對當時的娛樂消遣發展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記敘。
舊劇場裡的「彈壓席」
舊時,戲園、影院是三教九流的聚集地,秩序非常混亂,鬧出人命的事兒也屢見不鮮。為此,早在民國初期,天津政府的軍隊、警察、憲兵就聯合組成了督察隊,定期到戲園子、電影院「巡察、彈壓」,為了便於執行任務,警察局勒令各戲園、影院專設了「彈壓席」,並按月徵收一筆可觀的彈壓費,以充彈壓警餉。
「彈壓席」一般設在戲園、電影院樓上或樓下前三排的中央位置,園主特為彈壓警專門設置了一張方桌和數把舒適的座椅,桌上除設一令箭架外,還需擺放上等的煙、茶和各種水果。彈壓警到哪家園子巡察、什麼時候去並不固定,一般來說,哪家園子有背景、有靠山,或是彈壓費上繳及時,額外的打點周到,他們「巡察」的次數就少些;否則,他們光顧得就會很頻繁。
軍閥統治時期,天津警察廳廳長楊以德屬下就設立了一個督察隊,專門「巡察」各娛樂場所。1926年,奉系軍閥褚玉璞任直隸軍務督辦兼直隸省長時,任督察隊隊長的厲大森是天津衛有名的青幫頭子,心狠手辣。督察隊有10-20人,巡察時,頭排是手持紅黑兩色軍棍的警察,後面是身背長柄大刀和佩槍的軍人,為首的厲大森手抱著一支大令,這支大令近一米高,呈令箭形狀,上書「令」、「褚」兩個鬥大金字,意為褚玉璞親自出巡,百姓稱之為「大令」。
「大令」一進門,茶房立即拉鈴告知臺上演員、臺下觀眾,所有人要起立高呼「接令」,不論臺上的戲或電影演到哪兒,都得立刻停演、停映,全場的電燈一律打開,舞臺上的演員面朝裡肅立著,樂隊演奏「迎賓曲」。等督察隊將大令插入箭架,安然落座後,「迎賓曲」停奏,戲和電影繼續進行。對於督察隊的人,院方會派出專人及時遞上香菸、茶水、瓜子和手巾把,經理也要及時出來打招呼,聽候訓令。若趕上有好戲、好電影,他們就會坐下來「認真審查」一番。
督察隊走時,茶房再次拉鈴,臺上再度停止演出,全場人列隊高呼「送令」,樂隊場面吹打京劇《連環套》中送黃天霸的「拜山」曲牌,即「拜場」,以示歡送。俟督察隊出了園子,演出才恢復正常。
在軍閥混戰時期,駐津軍閥不斷更迭,大令上的金字也不斷變幻。1934年,國民黨52軍軍長于學忠任河北省省長時,也同樣設立了「軍警憲督察隊」,大令上寫的「五十二軍軍長於」幾個醒目大字。(文/周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