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葉初生南浦。兩岸綠楊飛絮。向晚鯉魚風,斷送彩帆何處。凝佇。凝佇。樓外一江煙雨。——《憶仙姿?賀鑄》
蓮的家住在村西一個偏僻的池塘裡。每年夏日,這裡如同是一副美麗的圖畫。碧綠的荷葉掩映著或白或粉的蓮花,微風輕輕吹過的時候有淡淡的清香。,除了幾聲悠揚的蟬鳴,就是水裡的小魚小蝦在追逐嬉戲。蓮的生活悠然靜謐,它以為它的生活就這樣安然的過去了。直到有一天雲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寧靜。
雲在天上漂流,偶爾在路過那個池塘的時候,它看到了蓮,而蓮也看到了它。在它們四目相對的那一刻,它們相愛了。雲愛上了蓮的高潔嬌媚清雅,蓮愛上了雲的飄逸瀟灑豁達。它們默默的凝視,炙熱的目光穿過時空,直到對方的心扉。然而它們也只能是凝視著對方,而無法觸摸對方。因為她們的距離太遙遠,一個在天上,一個在河裡。
蓮於是盼望天氣晴朗的日子。因為在晴朗的日子裡,雲的影子就會映照在水面上。那樣近,那樣清晰,仿佛一下子就可以觸摸得到。蓮屏住呼吸,它知道河面上不過是雲的幻影,如果觸及的話,雲就會變成漣漪,隨風而去。
可望而不可及的愛情折磨著蓮,它焦灼,它痛苦,它為此形容枯槁。
雲更痛苦著,相愛而不能擁有的痛苦如螞蟻日夜齧食著它的心。它為此心神憔悴。終於有一天雲請求雷電把自己撕成碎片,那樣可以變成雨,去親吻它的愛人---蓮。雷電說:「你能忍受的了撕裂的痛苦嗎?那樣你會魂飛魄散,永無超升之時!現在後悔還來的及!」雲說:「思念的痛苦比撕裂的劇痛更強烈。我願意!」雷電無語。
天開始陰沉,雷電咆哮著,風神也來助陣。雲在雷電中被撕裂成片片,相見的幸福鼓勵著雲忍受著撕裂的劇痛,終於它飛落凡間,飛落於它魂牽夢繞的愛人身邊,親吻著它的愛人,那一刻是如此驚心動魄!時間在此凝固,定格……
第二天,來了一個年輕的媽媽和一個漂亮的小女孩。女孩說:「媽媽,那蓮花上的露珠真美麗。」媽媽說:「那不是露珠,是蓮的眼淚……」
畫外音:「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雨中……。」
蓮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徵。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失望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寺廟牆壁、藻井、欄杆、神帳、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製或縫繡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係何等的密切。
蓮花與佛教的密切關係,還表示在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教以蓮為喻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蓮花座」或「蓮臺」;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蓮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淨不染的蓮花境界,故稱「蓮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蓮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淨土,以蓮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蓮剎」;念佛之人稱「蓮胎」,比喻住在蓮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蓮眼」,以青蓮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蓮花稱為「蓮宮」,即心中的蓮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蓮花衣,謂清淨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蓮」;佛經《妙法蓮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蓮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真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建的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蓮社」;佛教淨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蓮花淨土,故又稱「蓮宗」。總之,蓮與佛教結了疑惑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蓮為代表,可以說蓮即是佛,佛即是蓮。
佛教為什麼如此推崇蓮花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佛教發生於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於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於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豔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蓮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蓮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蓮花。《蓮花王的故事》說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饑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身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捍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
釋迦牟尼創建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群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蓮心理,將蓮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達開來,信眾廣泛。
佛教以蓮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蓮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解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此岸(極樂淨土)。即從塵世到淨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蓮花生長在汙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汙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協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協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協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於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協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汙,要身處汙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汙染,堅持自身的潔淨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蓮花。
又是一個夏天,又是一個荷花遍野的時候。我在勉五中這個學校裡已生活了兩年,這兩年裡有酸、有苦、也有甜……夏天總是一個令人傷感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初三已面臨離別。而我們這些半成熟半幼稚的學生也即將步入初三。忽的想起老師曾教給我們一首歌,叫《祝福》。當時老師說她們初三分別時候感人的畫面,而現在我的回憶卻從這首歌的旋律裡飄回到了小學離別時的畫面。那時的荷花也開滿了田,與現在一樣,偶爾有幾隻蜻蜓飛來飛去。大片大片的粉紅色與綠色交映著,大概是夏姑娘用她那輕紗似的衣袖和滿頭綠波蕩漾的頭髮變化出來的吧!那時的我們總期待著長大,因為長大就可以逃避媽媽的嘮叨和爸爸嚴厲的話語了。終於上了初中,覺得自己長大了。但一切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而是嚮往著小學生活。因為小學的生活是那麼無憂無慮,不用一天到晚面對著書本,想著學習。原來的我們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曾抱怨過,可現在仍在抱怨、在幻想。
在小學,我們曾哭過,曾把39顆滾燙的心化為39首感激的詩送給老師,那時的我們曾食不下咽,因為心是苦的,那時的一切就如一杯充滿淚水的苦咖啡。小時調皮搗蛋曾偷蓮吃的我們,現在卻似乎變成了一朵朵的蓮花,迎著烈日的熱灼成長著。在月光的撫摸下感受結出蓮子的那一堅辛的過程。夏日荷花開,而過去的時光已不復存在。迎接我們的又是什麼呢?
風輕輕吹過,落葉撫摸著大地,讓我又想起了「你」。你還是那麼純潔,無私,讓我不得不愛上你,雖然「你」總是被身邊的環境而玷汙,可是你依然還是那麼美麗.......
或許這個東西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很平常,可是當你發現她蘊含著世間的道理的時候,你也會不由自主的愛上她。我也是學了《愛蓮說》這篇古文後,我才明白了她的純潔,無私。
世界上的花,多得數不勝數,「牡丹」或許大多人都喜愛它,它的美麗,富貴讓人陶醉.......可是,我卻不這樣認為。「菊」可謂稱是「花之隱逸者也」,沒錯,喜歡菊花的人可是少之可少,菊,雖沒有牡丹那樣鮮豔,但它面臨困難從不退縮。是的,大多數人都只喜歡美麗的花 ,因而不在意那些生活在惡劣環境卻依然亭亭玉立,沒錯,我說的就是「蓮」,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品質讓我敬佩不已,它那雪白的外表足以讓我陶醉,所以,我愛蓮,愛它的純潔,無私。
每當在其他的花凋謝的時候,它卻依然綻放,它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從沒有放棄的意念。所以,我愛它。在這裡,我要說「我愛你!」
蓮花沒有玫瑰的撫媚;沒有梅花的堅強;沒有牡丹的華貴;但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