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眷,最需以那奼紫嫣紅來襯。美人與花,從來都相依相伴。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裡釋迦佛信手而拈的花即是蓮花。自佛教傳入我國,便以蓮為標誌,代表淨土、象徵純潔,寓意吉祥。尤其在南北朝至唐代,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蓮花紋飾也在女子的日常穿戴中大範圍流行開來。仿佛只要在發間鬢角插上一朵蓮,便也能如同迦葉那般花開見佛、明心見性。
金荷葉小插一對 浙江臨海王士琦墓出土
到了唐代晚期,開始時興一種「蓮花冠」。其原是道士的裝束,後逐漸演變為女性喜愛的時髦款式,並一直流行到宋代。高檔的蓮花冠用纖細的金銀絲編織而成,也有些用潔白瑩潤的象牙或骨角雕琢而成。它好似鮮活的蓮花一樣清淨無暇。
蓮,作為釋道題材的載體用於金銀首飾,在遼代稍用於妝點金冠,但終究不曾蔚為風氣。至明代方大為盛行。或許是由於人們對佛法教理的崇敬,又或者是對修道成仙的獵奇心理,佛教及道教造像上的一些元素成為日常裝飾,走入世俗生活,成為貴族婦女發間頸項的華麗裝飾與精神寄託。
金鑲寶珠玉魚籃觀音挑心 蘭州市白衣寺塔出土
明代女子的盛裝是用各種首飾把滿頭裝飾得幾乎不露發,各式簪釵的命名也多著眼於它的插戴位置。最常見的是坐蓮佛像挑心。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到明代時已大為盛行,而其造型來源更可能是觀音寶冠上面的化佛。蘭州市白衣寺塔曾出土一件金鑲寶珠玉魚籃觀音挑心,是末代肅王妃熊氏施於白衣寺之物。此件挑心以金為託座,內嵌白玉鏤為蓮瓣式背光,做成鏤空地子,上面碾作手提魚籃的觀音,背光邊緣鏤雕卷草。金累絲做成蓮臺,兩邊以蓮莖、蓮葉和五朵蓮花伸展內合抱為託座,五顆紅寶石嵌作花蕊。又用細金絲做成彈簧式的螺絲,其上分別穿綴四顆珍珠,可隨佩戴者走動而晃動。
遙想當年肅王妃輕踱慢行,裙擺微揚。那簪於髮髻中心的觀音挑心,似乎真正是頂禮膜拜。而周圍幾顆累絲上的珍珠隨步履輕搖慢晃,卻為那端莊凝重的時刻增添了一抹靈動和跳脫。
金鑲寶珠梵文挑心 北京右安門外明萬貴墓出土
蓮花挑心在佛教題材的取用,除了以常見的蓮座出現外,還有一種是拱託帶有密宗象徵意含的梵文種字。其意義多在於祈福、消災、免難。道教神仙一類最常見的是西王母,多同追求長壽,祈福祝壽聯繫在一起。
金鑲寶蓮花頂簪 北京右安門外明萬貴墓出土
另外較受女子們喜愛的是單純以蓮為主題的簪花。北京明代萬貴墓出土的一枝金鑲寶蓮花頂簪,造型為一朵重瓣蓮花。用金片捲成圓管,把蓮花舉為三層,紅藍兩色寶石一一鑲嵌花瓣。一顆黃寶石即明人所謂「酒黃」嵌在當心以為花蕊。金銀與寶石完美烘託映帶,使得光和色在相互映襯之下愈發生動和諧。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9年6月刊《三千青絲添清麗》作者:餘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