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西安市灞橋區紡織城的陳先生向華商報反映,他在灞橋區紡織城街道辦五環社區,辦事時發現,社區有工作人員上班時,使用指紋膜冒名替別人打卡。華商報記者獲得這些指紋模後,取出盒子裡的指紋膜在五環社區的打卡機上試驗,六個指紋膜全部顯示相應的名字,華商報記者使用視頻記錄下了整個過程。(12月28日 《華商報》)<br><br> 指紋打卡本身一些單位加強員工考勤考核的工具,但在西安市灞橋區紡織城街道辦五環社區,卻出現了用指紋模代打卡的怪事。打卡完畢即意味著某位員工已經在崗,事實上卻是指紋模的影子在「上崗」。當「影子上崗」、真人缺崗和相應的工資支付相對應,這顯然是另一種吃空餉。<br><br> 從籤名考勤到到刷臉打卡,都和指紋打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是在於加強單位員工考勤在崗的管理。工具越來越先進,防偽也越來越有針對性,但是,也難以逃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尷尬。籤名考勤有人代籤,指紋打卡就出現了以指紋模打卡的怪象,不得不說,打卡的初衷是好的,但執行起來,過於依賴打卡機,而疏於常態化、不定時的檢查,疏於對工作成效的定期問效。<br><br> 針對媒體指紋模代打卡的質疑,五環社區工作人員回應,社區工作性質使然,可以由他人代打卡。如果按照這位工作人員的邏輯,那麼,社區完全可以由一人代替其他所有人打卡完畢,這就有可能讓社區人員全部「解放」出來,從事任何事情,但幹什麼事,是兢兢業業幹公事,還是心懷鬼胎幹私事,在打卡完畢後,都無法對在此期間的情況進行有效監督,指紋打卡考勤的意義也就失去了。<br><br> 當群眾有事需要辦理,指紋模打卡已經幫助某些員工實現了「影子到崗」,群眾來辦事仍然是白跑一趟。指紋模代打卡,看似讓員工全勤,但卻未能向群眾兌現全工時的服務。從零星的不打卡到有計劃、有預謀的指紋模代打卡,這其間,到底有多少人多少次實際脫崗但又被打卡「到崗」了呢?有待灞橋區紡織城街道進行全面排查整治。<br><br> 指紋打卡只是單位加強員工到崗考勤的手段,目的是提高相關單位員工到崗率,提升服務群眾的水平和質量。只「到崗」而不提供「服務」,照樣是一種假象,照樣是一種尸位素餐。<br><br> 員工個人有事可以請假,但決不能造假。指紋打卡就是在藉助高技術手段防止造假打卡,但是,指紋模的出現,可謂是把這一美好願望給打破了。不說指紋模造假產業鏈的違法之處,僅是從指紋模代打卡,所造就的弄虛作假、欺上害下之風,就不應該容忍、放縱。<br><br> 社區工作,是與社區老百姓最接近。工作可能確實沒白天沒黑夜,加班加點也可能是常事。但是,這個不是指紋模代打卡的理由。將社區工作進行科學量化,將社區老百姓的日常性評價作為社區幹部考核的重要參數,降低指紋打卡、刷臉打卡的僵化考核比重,推進人崗相匹配,工作成效與工資收益相匹配,指紋代打卡的吃空餉,必然沒有動力而銷聲匿跡。(作者系天府評論新聞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