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倡導大眾積功累德,種善因,方能得善果,所以大多數人都認為,積善成德就是修行。其實並不是這樣,在《了凡四訓》中就有講解,書中對「善」作了解釋,並進行了多種分類,而我們常說的「陰德」也是其中之一,今天子曰就來跟大家講講何為陰德吧?
陰德天報之,為善而人不知,做了善事、好事不刻意告訴別人,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樣得的功德福報就是陰德。而陰德,民間也叫它"陰騭",道教重要典籍中有一本《文昌帝君陰騭文》。書中講無論我們做好事或壞事,都會在我們自己或者親戚身上有所報應,正所謂"近在己身,遠在兒孫"就是這個道理。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因為自己行善積德,惠及子孫的例子比比皆是,像偉大的思想家孔子,他的後代經歷了無數的朝代更替,卻依然因為他而受到人們尊敬。行善出於至誠,我們做好事的出發點不同,所以功德也會有所區別。
現在社會上許多的人不是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帶著功利心,雖然是做了好事,但同時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很多慈善機構組織關愛留守兒童、看望孤寡老人,又是視頻又是採訪的,做了好事,刻意讓別人知道,宣傳的很到位。這樣並不是真善,而是偽善。當然這也是做了善事,但這種善事,功利性往往大於了慈善性,因為真正做好事的人,都是默默無聞的人,一片誠心助人,不求回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善良。
憐蛾不點燈,為鼠常留飯,默默出資捐款搭橋、分粥賑饑,或是點燈施茶,甚至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以免他人滑倒等等都是陰德。另外,社會上還有許多不顧個人安危,救人於危難之中,幫助人後卻不願留下姓名,這種善良才是真善,就是在積陰德。
一個人命運的好壞,與自我內心善惡、積德結緣息息相關。修善積德,就是為了善因善緣。在佛教看來,福報並不是出身就具有的,而是靠自己一步步積攢而來的。善人自有善報,吉人自有天相,與其費盡心思窺探風水之說,不如日行一善,多積累陰德,改自己的命運,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