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工具的普及,人們出行不必再拿上錢包,一個手機掃一掃就可以走天下。銀行存錢取錢已經是少數人的習慣,把錢存銀行也只是暫時的,不會很長時間。但是在新中國剛成立那會,錢對於人們來說還是很珍貴的,人們想要把錢留住存著還是得去銀行。
在1958有一位農民經過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攢夠了77元錢。可能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來說,77元錢啥都幹不了,隨隨便便買點東西就要幾百來塊。但是對於當時一斤大米才一毛四的中國人來說,77元錢可以算得上是一筆「巨款」。聽爺爺奶奶輩的人說,那個時候一個月工作下來工作單位好的可能也就十幾塊錢的工資,還要進行日常開銷,東用西用一個月能攢下來的也沒多少。那位老農民知道錢來之不易,也不捨得用掉,便把這77元「巨款」存進了銀行,也一直沒有取出來。
隨著時間流逝,老農民逐漸把這事給忘了。他在無意整理衣服的時候發現了這張存款單,他才記得自己曾經在銀行存了77元錢。為此他還特地詢問了身邊的人,有人給他說,經過這麼多年加上利息應該也能拿到幾萬塊錢。老農民聽了自然是高興,他便拿著存款單去銀行取錢去了。
因為時間間隔比較久,銀行工作人員還進行了認真的檢查,確保真實有效。經過核算,這77元錢,本計價利息才一共800元。77元在當時可以買很多東西了,雖說現在一斤大米平均3塊,翻了二十倍。就連古代普通的一個碗,放到現在,可能價值也是翻了好幾百翻,物價在上漲。
可是錢僅僅根據銀行利率舉行盤算,並不會思量它真實的購買能力,也就是說,紙幣所體現的僅僅是人類所賦予它的價值,是法定價值。但是如果是具有收藏價值的錢,那就不一樣了。對於這樣的結果許多人也是感到很驚訝,並不是他們認為的77元可以變成幾萬塊錢。這不禁讓人們對貨幣的本質和價值,進行重新的思考。不過要是反過來,60多年前,欠了銀行77元錢,到現在貸款本金翻一翻,那應該也要還兩萬多吧。
到了現在年輕人們大多會將自己的積蓄一半儲存,一半進行合理的投資理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的錢生錢,取得更多的財富。存銀行在一定意義上不上一個理智的做法,也只能多個利息。這也是這位老農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的道理。想要將財富進行最大的化的流通,還是需要學習規範的理財知識,這樣才會避免出現像老農民那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