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感覺統合(感統)?
百度百科: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介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目前在中國,幼兒園,早教中心,親子園等等的老師,還有不少家長都持有一個錯誤的態度,就是認為感統失調是個大筐,孩子有啥毛病都往裡裝。但是,事實上在精神病診斷統計手冊(DSM)中並沒有感統失調,因為孩子那些所謂的失調表現,跟其他一些障礙太相似了——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學習障礙、情緒障礙,所以,一些認知神經科學家、臨床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並不認為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行為障礙。因此,學術界對對感統失調並沒有板上釘釘地納入科學和深入臨床實踐的體系中。
感統失調這個噱頭十足、聽上去很嚴重,又能讓家長因為擔心焦慮而心甘情願掏錢的名稱,說的難聽點,其實就是被商業化的一種山寨疾病!雖然目前也有一些醫生和學者在努力提升它的臨床地位,堅信著感統失調是一種獨特的障礙,只不過當下效果還不顯著。
如果按照現在市面上的感統評估標準,貌似每一個孩子都有點感統失調。不愛玩,失調!愛玩,失調!注意力不集中,失調!過於集中,失調!…………啥啥都失調,難道真的這樣嗎?雖然感統失調相關聯的問題,也確實都是問題,有的需要專門的幹預和處理,但是,就目前發展狀態,感統失調不能很好的覆蓋、解釋、解決這些問題到底如何系統化處理。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咳嗽一下,可能是喝水嗆到了,也可能是支氣管炎,也有可能是更深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就因為這個人咳嗽一下,就直接給判定為嚴重呼吸系統疾病吧。又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家長都特別擔心的問題,也成了很多感統培訓班的收費入口;但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人之神經系統中與注意力有關的神經遞質分泌不足,就容易導致注意力渙散。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意味著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即我們日常所說的ADHD,到了這個層面,就需要專門診斷,專門治療了,遠遠不是感統機構或者親子園的老師所能搞定的。
於是,感統失調就被很多機構進一步濫用;畢竟沒有人說的清楚,怎麼做都不會錯,沒有統一的標準,就意味著用這個賺錢,不用專業知識,風險也不高。
如果你在所有網際網路平臺上查閱與感統失調相關的內容你就會發現,統統沒有參考文獻的詳細出處,能搜出來的也都是一堆感統機構的廣告。事實上,隨著專門研究「感覺統合」方面專家的努力,「感覺統合」有一個更加靠譜的名稱:感覺處理障礙,並且有著一套完整的理論,比我們所想像的要複雜。
這個感覺處理障礙還包括:感覺調節障礙、感覺區別障礙和感覺相關的動作障礙;感覺調節障礙裡面又包括:感覺過度反應、感覺反應不足、感覺需求;感覺相關的動作障礙又包括:姿勢反應障礙、運用能力障礙。
這麼複雜的臨床診斷,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被普通的幼教老師和感統機構老師掌握的。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幼教從業者,尤其是商業機構的幼教從業者,是不具備界定孩子感統是否失調的能力的。
但是,並不是老師的話完全就不聽,老師提出來的想法我們要尊重,不過,老師要是給孩子扣帽子,家長們還是要慎重。
如果老師認為孩子某些方面有感統失調的風險,家長又比較認可,可以給孩子做一個評估;但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評估標準是不太準確的,畢竟中國孩子跟國外的孩子的身體標準和體質是不同的。
給大家分享一個來自於「香港社會福利署中央輔助醫療服務科」對外公開發表的信息中的評估工具。
評估表所有類目如下:
一般而言,行為有些混亂、無組織動作笨拙而不協調容易分心維持注意力的時間短暫做白日夢或無法注意周圍事物(聽力正常)厭惡別人的觸摸抗拒觸及黏性材料,玩膠泥、手指畫等過動,無目的的動個不停活動過少,動作緩慢精細動作協調不佳需要家長注意的是:這十個選項構成的簡單量表並不是一個診斷量表——它無法確定地告訴你孩子是否有「感統失調」,但它可以告訴你,孩子有多高的相關風險。如果孩子越匹配這十種行為描述,孩子所面對的風險越大,你就越有必要抓緊時間尋找臨床方面專業人士的幫助。
不是所有自閉症兒童都有感統問題,也不是所有要做感統的孩子都是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