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是一個男性成熟的標誌,時常會用鬍子代指男性,比如「巾幗不讓鬚眉」。在歐洲如果是女性長了鬍子,會當作「狼女」遭到社會歧視。《黃帝內經》當中將那些天生不長鬍子的男人稱之為「天宦」,認為他們有氣無血。
猶太人認為,鬍鬚是力量的象徵,被了賦予男子氣概,在《舊約》當中,為了侮辱猶太人,阿莫尼特人將猶太人的使節,鬍子給剃掉了一半。
在埃及,鬍鬚象徵著權力,只有法老才有資格蓄鬍須,如果法老臉上鬍子不夠多,還要用假鬍子粘貼到下頜,甚至女法老都要貼這種假鬍子。比如古埃及的第18朝的哈特舍普蘇特的雕像上,就貼了鬍子。
甚至有人將鬍子和歷史的盛衰興衰聯繫在一起,例如人們認為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把鬍子給剃掉了,而且這些羅馬人熱衷於洗澡,非常娘氣,所以被留著鬍子的蠻族給打敗了。
而且古羅馬人還喜歡拔掉身上的汗毛,弄得浴場當中叫聲一片。所以在羅馬滅亡後的中世紀,人們十分盛行蓄鬍須,並且非常珍愛。
烏託邦的作者摩爾在上斷頭臺的時候,對行刑者說:「我的鬍子沒有犯罪,不要斬斷它們。」可見人們對於鬍鬚的喜愛。
19世紀末,彼得一世從西歐考察回國後,開啟了一場圍繞鬍子的革命。彼得一世把貴族們聚集在一起,剪掉他們的長鬍子,當時的俄國貴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終日打理著自己的鬍子,認為這是上帝賜予的裝飾品,可是在彼得一世看來這是落後的象徵。
後來彼得一世發布命令,誰要留鬍子需要付出金錢,富商需要100盧布,官吏需要交納60盧布,市民需要30盧布,農民可以留鬍鬚,但是每次進城的時候需要交納1盧布。
之後在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這項禁令就廢除了。所以很多俄國人又開始蓄起了鬍鬚,蘇聯時期,無論是列寧的山羊鬍,還是史達林的八字鬍,大家都喜歡蓄起鬍鬚。
在民國初期,最流行的是曹錕的牛角胡,據說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帶頭蓄起的,之後蓄鬍子的傳統也傳到日本,再由日本傳回到國內。
威廉二世之所以能夠形成牛角,據說是他刻意用膠水固定,形成了誇張的挑起。這種鬍子又稱為「威廉胡」,或者「凱撒胡」,打理起來非常麻煩。
民國時期日本商品大批進入中國,其中半身的仁丹廣告流傳最廣。廣告頁中,一位軍人留著牛角鬍子,這日後被當作是侵略者的「路標」。後來很多影視劇當中,特務在路口貼上牛角胡廣告,只要兩邊鬍子都上翹就表示此路暢通,當鬍子左角下垂,就表示左邊不通,右邊下垂,表示右邊不通,兩邊鬍子都下垂,則表示死路一條。
所以很多人也把這種鬍子稱之為「仁丹胡」,「五四」時期,反日情緒高漲,上海地區傳出了日本人投毒的謠言,當時的浙江督軍官成錕由於穿著便服,留著「仁丹胡」,被誤認為日本的投毒嫌疑犯。
官成錕由於說的是浙江台州話,和上海話不通,雙方難以溝通,導致被百姓活活打死。
我們在影視劇當中看到最多的還有一種鬍子,在鼻子下面留一小戳毛,這種鬍子又被稱之為「衛生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會使用大量的毒氣,所以作戰的時候要佩戴防毒面具,可是由於八字鬍佩戴面具礙事,於是「八字鬍」改成了「衛生胡」。
當時日本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留學德國,因此德國這種「衛生胡」也逐漸在日本流行開來。中國的西北將領也曾一度流行這種「衛生胡」,但是「九一八事變」之後,人們把「衛生胡」和日本人聯繫在一起,於是中國軍官紛紛改變鬍鬚的款式。在日後影視劇作品的影響下,「衛生胡」成為日本侵略者的標誌,其樣子也醜陋猥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