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 富起來的鄉村重拾鄉土傳統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倉廩實而知禮節 富起來的鄉村重拾鄉土傳統

2018-02-27 09:09:50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高辰

2018年02月27日 09: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 

  富起的鄉村重拾鄉土傳統

  姚華松

  我的家鄉在鄂東某山區。長期以來,春節最大的文化功能是家庭、家族和同鄉之間的團圓與相聚。我的兒時記憶與鄉土情感的聯繫極其密切:村裡某戶人家殺豬,必宴請全村人吃一頓肉;某戶人家有人來拜訪,其直系兄弟家也客氣宴請探訪者上門做客。改革開放後,家族的集體性特徵銳減,趨於小家庭化、原子化,基本上是自家辛苦打拼過自家小日子。

  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各家顧各家」的狀況發生重大反轉:以增進家族或村落感情、提高家族凝聚力與認同感為目的的聚會與聚餐越來越多。很多村恢復了大年初一各家各戶相互拜年問候的傳統,不光有多兄弟家族輪流「做莊」宴請全家族吃飯,還有少數先富者宴請全村人集體吃年飯。

  在打工經濟驅動下,農村家庭經濟狀況大幅改善,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同以齊聚為主要方式的精神交流。重拾鄉村文化認同,重塑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守望相助的鄉村社區氛圍,強化村民作為「共同體」的集體認同意識和行為主體意識,是鄉村發展與振興的基礎與條件。

  當然,拜年的內容與形式發生了改變。從前是「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現如今流行一提酒或一箱奶;從前是一大家子一起步行拜年,現在是年輕人分散著驅車拜年;從前是少則吃飯,或小住一晚,現在是稍作停頓即走。

  記得小時候,有客人來家裡拜年,媽媽必弄一大碗餈粑雞蛋面熱情款待,但客人一般只吃一點點(斷然不會吃得精光),目的是留給我和弟弟打牙祭。現如今,客人如果說不吃,媽媽也不必費事做,就是簡單喝茶、拉拉家常,不存在所謂「待客不周」的說法。

  傳統上,在農村地區,拜年對象只限於親屬,現如今普遍增加了兩大塊:一個是工作關係催生的工友與朋友群,一個是同學關係催生的同學群。隨著社交網絡的日漸拓展,拜年的單位時間必然大幅縮水。微信等通信手段的興起,提供了更便捷的情感交流途徑,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面對面拜年方式短促的問題。

  這些年回老家過年,讓我感受深刻的發現是:作為鄉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鄉土語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代際割裂。很多隨父母進城的孩子,接受了普通話教育,爸媽也操普通話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基本都處於普通話環境,導致很多孩子不會講方言。

  年輕一代以普通話為日常交流語言,固然無可厚非,也符合推廣普通話的大趨勢。然而,鄉土方言也不應完全被遺忘,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什麼能比春節期間說一口方言拜年,更能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呢?在有條件的鄉村學校,在鄉土社區教育和地方特色教學課堂中,不妨開設與普通話並行的鄉土方言教學,讓農村孩子們具備從小會講地方方言的語言能力,從而為鄉土文化傳承和接續提供語言基礎。

  鄉土傳統涉及面廣,地域差異巨大,我的回鄉觀察,涉及的或僅是龐大春節圖景的很小一部分。無論如何,鄉土傳統是鄉土性的文化根基,是「留住鄉愁」的基本前提,這應是鄉土春節所應當堅守的「初心」。

相關焦點

  • 「倉廩實」後更須「知禮節」
    我們需要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擺脫貧困》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同志首部個人著作《擺脫貧困》中談到,「我們切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我們需要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正如習近平同志談到的那樣,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只是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
  • 為什麼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麼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一個俗語,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所有人都要面對的難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兩千六百多年前管仲說過的話,就算你天天講夢想,講禮節,人們要是窮困不堪,連飯都吃不飽,都要餓死了,誰會聽你的啊……幾千年前古人就有這樣的覺悟。日本昭和時代有句雞湯,你一定要出人頭地啊。
  • 倉廩實而知禮節 好的物質條件是必要的
    以前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就是這個道理。」  物質帶來的滿足是有限的  精神追求卻是無限的  董明說:「浙江的經濟發展了這麼多年,是該反思一下:發展,是為了什麼?現在,我們在講轉型升級,其實這除了資金、企業方面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人的素質的升級。
  • 「倉廩實而知禮節」,品盛世大唐的餐桌禮儀,感受禮儀文化的魅力
    中國人敬畏自然、用之自然的傳統思想又為餐桌禮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時,自然可觀的地理環境又為豐富燦爛的飲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素材和基礎,在另一方面,由於自其中傳下來的禮儀體系,使得餐桌禮儀也成為禮儀制度中較為關鍵的一部分。
  • 讓文明出遊架起「衣食足」通「知禮節」之橋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架起從「倉廩實」「衣食足」通往「知禮節」「知榮辱」的橋梁並非易事,更不是一朝一夕即可竣工的工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推進.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政府、學校、社區、志願者等多種主體,長期營造文明出遊的濃厚氛圍;其次,要加大監督力度,讓媒體充分發揮輿論監督職能,保持對旅遊中不文明行為的密切關注和批判;再次,要完善聯動懲戒機制,
  • 紅色李家莊:倉廩實 衣食足 更知錦上添花
    規劃打造一流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基地,倡導依法治村、以德治村、以孝治村、以美治村的理念,老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病,讓老人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醫……」時間回撥到2013年,時任臨朐縣李家莊村村主任的尹兆友在接受鳳凰網的採訪時,曾這樣談到對李家莊未來的期許。眼下,曾經擘畫的藍圖已從紙面落地變成現實。
  • 《論語》|衣食足未必知榮辱,富了以後怎麼辦?
    管仲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吃飽穿暖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餓得肚子咕咕叫的時候,人就顧不上體面,只有人吃飽飯的時候,人才有精力和心情去做其他的事情,才會有辭讓之心和羞惡之心。
  • 壯麗70年|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永州新中國成立70...
    在這輝煌的七十年間,永州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全市人民的生活經歷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深刻變化。 一、 吃飯是第一件大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豬糧安天下」,吃飯問題始終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頭等大事。
  • 「衣食足」到「知禮節」還需邁過幾道坎
    國慶中秋假期各地仍然頻現遊客不文明行為  「衣食足」到「知禮節」還需邁過幾道坎  近日,17歲的遊客楊某在八達嶺長城景區遊玩時,在一塊長城城磚上刻字,造成城磚損壞。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創產業研究中心旅遊研究所所長劉思敏看來,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從「倉廩實」「衣食足」轉向「知禮節」「知榮辱」並非自然而然。文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努力推進並非壞事,但不可操之過急。
  •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例如:依託科學發展觀,在房地產事業上不盲目的開發,而是與環境保護緊密的結合起來,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上的滿足。再比如:對於旗下的賓館不再免費提供一次性的牙刷牙膏,而是有償的收費,這樣可以提醒消費者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都體現出觀志實業的可持續發展觀,不竭澤而漁,在自己獲得利益的同時也不破壞環境,不損壞大自然。
  • 衣食足而知保險
    觀察眼  衣食足而知保險  國人的保險意識差,對保險公司不信任,保險投入少,在不同的維度、視角可以找到不同的內因、外因。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角度管窺,足以得出「衣食足,而知保險」之結論。
  • 讓鄉村美起來 讓生活富起來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讓農民享受到更多教育、醫療、交通等發展紅利,過上更體面、更舒心的生活。「十四五」時期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特定內涵,主要包括縣域城鎮功能定位和建設、村莊規劃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建設和農村人才建設等方面。
  • 《幻想三國》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
  • 洪湖峰口鎮土京村:傳統文化讓美麗鄉村展新姿
    隨著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農村文化建設也愈加迫切,近年來,洪湖峰口鎮土京村依託獨特的自然優勢和厚重的人文優勢,堅持文化引領,重點打造土京村文化品牌,通過深度挖掘和弘揚鄉土文化資源,促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 鄉土散文:鄉村葬禮
    鄉土散文:鄉村葬禮文:金少荃鄉親們都到齊了,他們對周圍人的紅白喜事幫忙都很積極,很熱心,也很實誠。一場鄉村葬禮結束了,幫忙的人們熬更守夜,不用熬夜了,不用辛勞了,現在應該輕鬆了,但心情依然沉重,一點兒也不輕鬆,眼前總是浮現著那可憐的吉多閒。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
  • 好日子也要有「節」知「止」
    尤其是,時下大家生活富了、腰包鼓了,吃點喝點也沒啥問題。錢是自己的,可資源是社會的,「細雨落成河,粒米湊成籮」,一個人浪費半碗飯或許沒什麼,可十幾億人都如此,這量就不能小瞧了。有人要「促消費」。在西方經濟理論中,有一個「節儉的悖論」,說的是節儉會導致需求不足,造成經濟發展減速促生貧窮,結果節儉的手段與目的相悖。
  • 茶山:鄉村美了,百姓富了
    綠水青山帶笑顏,金山銀山富新村近年來茶山鎮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聚焦「五大振興」緊緊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加強頂層制度設計,結合各村實際因地制宜打造精品特色示範村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如今一曲慷慨激昂的農業發展讚歌在茶山的沃野上奏響
  • 新疆婦聯精心打造「靚髮屋」讓鄉村姐妹富起來美起來
    為給鄉村姐妹們一個實現美好夢想的機會、一個創業就業的機會、一個脫貧致富的機會,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婦聯籌集資金929萬元,堅持「一村一項目、一店一萬元」原則,以村便民服務中心為依託,為每個「靚髮屋」配發價值1萬元美容美髮設備,推動南疆四地州1962個深度貧困村實施「靚髮屋」項目全覆蓋,並相繼在全區其他地(州、市)推廣,著力安排農村婦女就地就近就業,實現生活富起來、從「頭」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