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7日 09: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富起的鄉村重拾鄉土傳統
姚華松
我的家鄉在鄂東某山區。長期以來,春節最大的文化功能是家庭、家族和同鄉之間的團圓與相聚。我的兒時記憶與鄉土情感的聯繫極其密切:村裡某戶人家殺豬,必宴請全村人吃一頓肉;某戶人家有人來拜訪,其直系兄弟家也客氣宴請探訪者上門做客。改革開放後,家族的集體性特徵銳減,趨於小家庭化、原子化,基本上是自家辛苦打拼過自家小日子。
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各家顧各家」的狀況發生重大反轉:以增進家族或村落感情、提高家族凝聚力與認同感為目的的聚會與聚餐越來越多。很多村恢復了大年初一各家各戶相互拜年問候的傳統,不光有多兄弟家族輪流「做莊」宴請全家族吃飯,還有少數先富者宴請全村人集體吃年飯。
在打工經濟驅動下,農村家庭經濟狀況大幅改善,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同以齊聚為主要方式的精神交流。重拾鄉村文化認同,重塑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守望相助的鄉村社區氛圍,強化村民作為「共同體」的集體認同意識和行為主體意識,是鄉村發展與振興的基礎與條件。
當然,拜年的內容與形式發生了改變。從前是「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現如今流行一提酒或一箱奶;從前是一大家子一起步行拜年,現在是年輕人分散著驅車拜年;從前是少則吃飯,或小住一晚,現在是稍作停頓即走。
記得小時候,有客人來家裡拜年,媽媽必弄一大碗餈粑雞蛋面熱情款待,但客人一般只吃一點點(斷然不會吃得精光),目的是留給我和弟弟打牙祭。現如今,客人如果說不吃,媽媽也不必費事做,就是簡單喝茶、拉拉家常,不存在所謂「待客不周」的說法。
傳統上,在農村地區,拜年對象只限於親屬,現如今普遍增加了兩大塊:一個是工作關係催生的工友與朋友群,一個是同學關係催生的同學群。隨著社交網絡的日漸拓展,拜年的單位時間必然大幅縮水。微信等通信手段的興起,提供了更便捷的情感交流途徑,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面對面拜年方式短促的問題。
這些年回老家過年,讓我感受深刻的發現是:作為鄉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鄉土語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代際割裂。很多隨父母進城的孩子,接受了普通話教育,爸媽也操普通話和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基本都處於普通話環境,導致很多孩子不會講方言。
年輕一代以普通話為日常交流語言,固然無可厚非,也符合推廣普通話的大趨勢。然而,鄉土方言也不應完全被遺忘,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什麼能比春節期間說一口方言拜年,更能達到情感交流的目的呢?在有條件的鄉村學校,在鄉土社區教育和地方特色教學課堂中,不妨開設與普通話並行的鄉土方言教學,讓農村孩子們具備從小會講地方方言的語言能力,從而為鄉土文化傳承和接續提供語言基礎。
鄉土傳統涉及面廣,地域差異巨大,我的回鄉觀察,涉及的或僅是龐大春節圖景的很小一部分。無論如何,鄉土傳統是鄉土性的文化根基,是「留住鄉愁」的基本前提,這應是鄉土春節所應當堅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