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時代的「異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2020-11-24 騰訊網

近日,「異地高考」改革進入快車道。一方面這是為了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學障礙;另一方面,「異地高考」還指向高考錄取公平問題。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對以京滬為代表的發達城市,以及邊疆教育落後地區的低分錄取,一直難以認同。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突然間冒出來的;中國作為幅員遼闊、發展不均衡的大國,科舉歷史上一直有「異地高考」、「高考移民」等問題;科舉制度從來與戶籍、錄取名額地域分配、歧視反歧視聯繫在一起。下面從國家考試-地方考試、地域公平-考試公平這兩組維度,來分析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的分配。

科舉制起於隋唐,以考試論英雄,取代被門閥貴族所壟斷的察舉制,給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機會。在唐代,國家級考試不分地區錄取;地方考試按州的大小選拔考生,不過京兆府(長安)分配的名額遠超其他地區;一般州的名額為兩三人,而長安每次都多達數十人,甚至有時超過百人。所以,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說:「京兆尹歲貢秀才,常與百郡相抗。」

這就有了第一個問題———首都錄取名額畸高。

宋代也有這個問題。通過地方考試選拔參加國家考試考生的名額,叫「解額」。以嘉祐五年(1060年)為例,首都開封府的解額是266人,而陝西只有123人,廣東只有84人;而且,國子監108人的解額,並不算在開封府內。國子監加開封府的考生,在國考中登科的人數,佔到全部考生的一半左右。無怪司馬光稱:「蓋由每次科場及第進士,大率皆是國子監、開封府解送之人。」

到清朝,順天府(北京)的舉人名額也一直是全國最高的,同治元年(1862年)順天府的名額是185人,文化大省浙江只有152人,廣東省為102人。

首都的錄取名額,超過任何一個大省,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科舉制終結。首先,這是因為首都是朝廷勳貴所在,高錄取名額是在照顧「官二代」,這是制度性的不公。此外,首都的確集中了優秀的教育資源;同時,京城的文化圈子,也方便考生了解考試動向。宋代司馬光所謂「非善為詩賦論策者,不得及第;非遊學京師者,不善為詩賦論策」。這些共同造成了首都的「低分窪地」。

第二個是地域公平問題。唐朝後期開始,由於南方的經濟地位崛起,考試內容傾向文學詩賦等原因,北方士子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南方人後來居上。北宋可考的9630名進士中,居然只有4.8%是北方人。在1064年,代表南方利益的歐陽修,與代表北方利益的司馬光發生激烈辯論:前者主張「唯能是選」,起點公正,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後者主張「校正的正義」,要分地區錄取。很難說他們誰就是錯的;事實上,此後考試公平、地域公平成為中國教育決策的兩個基本維度。今日的「異地高考」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的延續。

南北衝突的高潮,是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南北榜事件」。由於那一科會試錄取的52人都是南方人,引發北方舉子的強烈不滿,指責湖南籍的考官包庇「老鄉」。朱元璋出於籠絡北方人心的考慮,居然處死、發配了多名考官,並親自主考和閱卷,結果那次錄取的都是北方人。

之後為了緩解南北差異,明朝會試中按南北分別錄取,全國被分為南、北、中三部,按55:35:10的比例錄取進士。清代對會試名額的地區劃分越來越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實施「分省取中」,「按應試人數多寡,欽定中額」,取代了南北卷制度。

第三,地域不均衡不僅反映在國考中,也體現在地方考試層面。宋代歐陽修稱:東南地區的「解額」是100:1;而西北地區卻是10:1,兩者相差10倍。

因為「老少邊窮」的考生考不過文化強勢地區考生,所以國家要對弱勢地區搞傾斜,多投錄取名額,降低「分數線」,從而縮小文化差距。這是國家正義,但對考生個人未必公平。有學者統計了乾隆年間的各地鄉試的錄取率:文化大省江蘇是5.5;落後地區雲南是53.8,貴州是21(單位:百萬分之一)。落後地區的錄取率是發達地區的幾倍!

這種「高考窪地」,也引發了「高考移民」,古代稱之為「冒籍」、「冒貫」。高分地區考生,通過過繼、投親、買地、冒名、串通官員等五花八門的手段,到低分考區參加高考。比如,大詩人白居易在家鄉洛陽考取無望的情況下,投靠在宣州做官的叔父,在宣州冒籍考試。再比如,清代詩人、學者趙翼是江蘇常州人,如前所述,江蘇是科舉考試競爭最慘烈的地方。少年家境窘迫的趙翼時來運轉,去投奔在京津做生意的外舅,以「商籍」先入縣學,後參加順天(北京)的鄉試,一舉得中舉人,之後殿試得探花,徹底改變了命運。這種「南庠入北闈」就是冒籍,趙翼還寫詩為自己開脫:「士窮則躁進,此事古來有;要當期大節,微眚豈足垢?」

在錄取名額給定不變的情況下,客籍人參與考試,就等於擠佔了本地的人資源。所以,古人對於客籍人在當地參加科舉,是極敏感的,不肯輕易平權。

以明末從閩粵移民到贛南的客籍人為例,這些移民並不能輕易取得當地正式的裡甲戶籍。要麼附於當地人的戶籍之後,叫「民尾戶」,屬於臨時戶籍性質;要麼寄於當地人的戶籍之內,叫「甲首之戶」,家族世世代代受操縱於寄籍的裡長戶。而且,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客籍人都不享有在當地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結果造成土客籍雙方在社會身份、晉升機會上的不平等,而且這種不平等代際遺傳。這種歧視政策也釀成了贛南的長期社會衝突。

這些歷史鏡鑑,值得今日的高考改革參考。

相關焦點

  • 科舉時代如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
    第1頁: 第2頁:古代科舉考試圖  【核心提示】高考窪地、異地高考、高考移民,近些年對於國人來說不算陌生,近來「名校屬地擴招」的消息又將北大、清華推上了地域歧視的風口浪尖。  近日,「異地高考」改革進入快車道。一方面這是為了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學障礙;另一方面,「異地高考」還指向高考錄取公平問題。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對以京滬為代表的發達城市,以及邊疆教育落後地區的低分錄取,一直難以認同。
  • 公民老杜:好幾次夢到異地高考實現了
    此前,家長們通過微博和電話等渠道多次告知北京市教委,將於當天上午與其就北京市異地高考政策進行溝通。此前8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的通知,明確提出各地要統籌做好隨遷子女和流入地學生升學考試工作。這讓呼籲已久的家長們似乎看到了一線曙光。當天,市教委要求,只能是五個代表列席,兩個代表陳述,其他家長都被關在門外。
  • 高考季來襲,文曲星和文昌帝君你更信賴哪個?
    高考季來襲,文曲星和文昌帝君你更信賴哪個?關於文曲星和文昌帝君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這是我國歷代崇文尚德、重視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象徵。進入6月,對於很多高三的學子來說,即將面臨一場「大考」,即高考。從官方的層面講,為了鼓勵人多方向成才,幫助人們從古代科舉考試的思想禁錮中擺脫出來,在官方媒體不再做有關高考「狀元」等類似的報導。但在民間,有關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等排名和傳播,依然存在。科舉制度誕生以來,殿試的前三名非常受人推崇,被人依次奉為「狀元、榜眼、探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全國科考第一的人,都是文曲星轉世,故而才華非凡,鰲頭獨佔。
  • 2013廣東高考英語作文真題:移民火星的快訊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中小學英語作文>正文2013廣東高考英語作文真題:移民火星的快訊 2014-04-15 17:15 來源:網絡 作者:
  • 又到一年高考時,聊聊古代科舉史上的牛人,看你都認識幾個
    又到一年高考時,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高考推遲了一個月,不過希望各位考生,還是能夠沉著冷靜下來,認真答題,反覆檢查,祝大家都有個理想的成績。 好了,話不多說,每到高考時期,必聊的話題就是古代的科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科舉史上的牛人們,看你都認識幾個。我們先來說說考中狀元的幾個牛人。
  • 2020年重慶高考分數線出來了,高考分數線是怎麼確定的?
    今天是重慶高考分數線出來的一天,也不知道各位考生是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分數的。分數線一出來,基本上學生們也知道自己考得怎麼樣了,有沒有過線也是清楚,能上什麼院校更是心知肚明了,接下來只要等待填報高考志願就可以了。
  • 海南教育廳:駐三沙官兵子女高考可加分和優先錄取
    新華網海口1月1日電(記者伍鯤鵬)記者從海南省教育廳獲悉,駐三沙部隊官兵子女參加2013年海南省高考可以申請加分和優先錄取,海南省異地高考方案將於近日正式公布。   據海南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凡駐三沙部隊半年以上且到高考報名時仍在三沙部隊工作的官兵子女,在提交法定監護人所在駐瓊部隊副軍級以上單位的政治部出具的證明書(證明考生法定監護人在三沙部隊工作的起始時間),就可以申請享受政策照顧加分和優先錄取。
  • 你為什麼又夢見自己「高考」了?
    從科舉到高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學習變成了一種出路,一種可以改變自己人生的方法,就是好好學習去參加考試,考上了馬上就改變人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世家大族的貴族子弟在歷史上享樂了幾千年後,一個安全而穩定,成本又不是很高的上升渠道出現了,就是參加科舉考試,這個辦法比拼投胎和上戰場殺人,要容易簡單的多,讓很多窮苦人民看見了希望。窮學文,富學武這也是一個自古不變的道理,沒有錢,就去學文,學文需要清心寡欲,放下很多誘惑,並且學文所需要的資源比較少,一般家庭也可以負擔的起。
  • 高考曾被中斷?這幾部電影很好的說明了那個年代
    而時間到了6月7日,這是全國高考開始的第一天。這算是人生中比較重要的一件事。全國都在為考試學生讓步,可見我國非常重視高考,重視讀書人才。考試制度在我國可是有上千年的歷史,從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制度,到1905年現代高考制度的雛形誕生。而科舉可以算是是破天荒的壯舉啊。
  • 外地讀中專回湖南怎麼報2021年高考?
    2021年高考報名在11月10日—20日,那麼2019年高考報名時間是什麼時候呢,異地高考考生怎麼報名參加高考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析一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2021年高考報名時間是什麼時候
  • 高考時間為什麼從2003年起改為6月7日、8日?
    早在1300多年前,中國就誕生了科舉制度,以科舉選拔人才,充分顯示了其優越性,也深深地影響了東亞各國。1904年,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校章程》,科舉制度也於1905年正式壽終正寢,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近代高考制度。
  • 高考後的第12天,你還在幹這些事嗎?
    這是對古代科舉士子的真實寫照,在當今社會,高考也是現代版的科舉,是國家選拔高素質人才的一種手段。學生通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尤其是高三一年幾近瘋狂的訓練,最後通過兩天的努力考試,將自己的水平發揮到極致,以求在成績出來時可以多考幾分,能上一個心目中理想的大學,這便是現在的高考現狀。高考之前我們在學校奮發努力,拼死拼活,可是又有幾人知道,我們在高考之後,又該如何去做呢?
  • 高考第二天,來看看哪些道教神明負責管理人間功名
    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今朝又逢端午長假,備戰三年的莘莘學子還有他們心裡火急臉上卻還要裝作寵榮不驚的爸媽們,在這呼吸都是火熱的幾天裡,著實辛苦。每逢高考這一在某種程度上能決定一生命運的大考前,便少不了各種「花式祈福」,例如送考媽媽們穿旗袍寓意「旗開得勝」,家長們也會因為某個品牌運動鞋的logo很像對號,便給孩子買一雙這個牌子的運動鞋,甚至淘寶上還有一些商家搞笑般賣出了「智商充值卡」、「掛科險」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產品。
  • 高考誕生日——1952年8月15日
    高考1905年9月2日,延續了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臺。1951年公、私立大學實行全國大行政區範圍的統一招生,全國6個區在7月22-27日施行高考。
  • 教育部命題組解讀:2020高考試題和2019高考試題有什麼區別?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今年高考語文試題以德育為魂,積極回應時代重大主題,展現五四運動百年來中國青年的愛國精神和接續奮鬥,突出新中國成立70年的輝煌成就,挖掘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深刻內涵。
  • 高考: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別辜負了自己的付出
    又是一年高考時,今年的高考是特殊的,足足推遲了一個月。最讓人關心的,還是高三的學生們,他們的心理壓力沒人能夠體會。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安久想用7首古詩詞來表達對於考生的祝福,願所有考生都能考上心儀的學校,願你們都能不負韶光!《登科後》唐·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 高考是獨木橋不是一件壞事
    這個段子帶給你的很多信息其實都是錯誤的,你不知道那些狀元並不能說明科舉或者高考不重要,反而是你的文化水平不行,還有這段子的內容錯誤百出,扭曲了人們對世界的真實認識。這個比較,其實是拿當今中國的領導人、科學大家與當今八卦明星來比較誰更有名。這裡我們先從第二份名單看起,他們真的是簡單和普通的落地秀才嗎?
  • 雲南首屆高考日語研討會15日啟幕
    近幾年來,全國範圍內用日語代替英語參加高考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作為高考外語學科選考語種之一,日語正在受到越來越多高考生的青睞。高考日語該如何備考,也成為了許多雲南考生和家長關注的問題。12月15日,由春城晚報主辦、昆明世紀青年外國語培訓中心協辦的雲南首屆高考日語研討會,將在昆明市學府路蓮花池庭院劇場舉行。
  • 2020年將要出臺的幾項高考政策,每一項都至關重要,你都知道嗎?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高考的前身隸屬於我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伴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才逐漸衰弱,最終在清朝被廢除。雖然說科舉制度已經被廢除了,但是我國現在的高考極大地受到了它的影響。
  • 文昌帝君的發祥地,網友說,高考前一定要去
    為高考學子祈福,香火最旺盛的寺廟非七曲山大廟莫屬。七曲山大廟在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自古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門」之稱。每年高考前夕,全國各地的人遠道而來,大廟門前香火鼎盛,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