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時,聊聊古代科舉史上的牛人,看你都認識幾個

2020-11-25 騰訊網

又到一年高考時,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高考推遲了一個月,不過希望各位考生,還是能夠沉著冷靜下來,認真答題,反覆檢查,祝大家都有個理想的成績。

好了,話不多說,每到高考時期,必聊的話題就是古代的科舉,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古代科舉史上的牛人們,看你都認識幾個。我們先來說說考中狀元的幾個牛人。

古代科舉

王維,開元九年狀元,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對於王維,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了,畢竟誰沒背過王維的詩呢?他入仕後,先後擔任過右拾遺、監察御史、吏部郎中、尚書右丞等職。

王維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在詩方面的成就,有「詩佛」之稱,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在書畫方面的成就,被後世推崇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說起王維,你率先想到的是他哪首詩呢?

文天祥,寶祐四年狀元,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當他被元軍俘虜時,文天祥抵擋住了高官厚祿的誘惑。當元軍讓他寫信招降南宋大將張世傑時,文天祥的回答是:「我不能保衛父母,還要教別人背叛父母,這樣可以嗎?」

當敵軍多次逼迫他時,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尤其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影響了後世無數正義之士。最後文天祥被元軍處死,從容殉國,由於他的浩然正氣,所以也被後世稱為「狀元中的狀元」。

文天祥

李遵頊,西夏天慶十年狀元,同時他也是西夏神宗皇帝。他牛的地方就在於,他是歷史唯一狀元出身的皇帝,不過也僅此而已。李遵頊在治國方面,就不足以為人稱道了。他在位時堅持對金朝發動戰爭,一會兒與蒙古合作,一會兒又和宋朝合作。在他的搖擺不定下,導致西夏滅亡。

黃觀,洪武二十四年狀元,他就比較牛了,怎麼說呢?首先他是明朝第一個「三元及第」的人,就是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的人。其次他又是整個明朝史上,唯一的「六首狀元」,就是在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皆取得第一,因此時人稱讚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另外,清朝還有一個「六首狀元」叫錢棨,不過錢棨不是連中的「六首」,可黃觀是,因此黃觀也是古代歷史中,唯一「連中六元」的人。不過他因為反對朱棣篡位,所以在靖難之役後投江自盡,朱棣將他從登科錄上划去,削去了他的狀元名號。

明成祖朱棣

說了幾個狀元中的牛人,接下來我們再說幾個,雖然名落孫山,卻在其他方面有著非凡成就的牛人。

唐寅,字伯虎,原本考中解元,對於科舉充滿信心,誰知在會試中,唐伯虎因牽連舞弊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唐伯虎引以為恥,所以不願去就任,之後寄情於山水。遊歷回來開始以賣畫為生,最終成為一代畫家。

李時珍,14歲考中秀才,之後經歷了三次落榜,於是棄文從醫。他走遍大江南北,參考了無數醫術,用了29年時間,終於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為中國醫學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被後世尊為「藥聖」。

李時珍

蒲松齡,縣試、府試、院試皆為第一,可考鄉試的時候,他就像中了魔咒一樣,無論考多少次就是不中,在72歲的時候,才破例補為貢生。他雖然一直沒有放棄科舉,可他也漸漸不將希望放在這上面,於是開始專心寫書,最終就有了約40餘萬字的志怪傳奇小說《聊齋志異》。

吳敬梓,出身於「科第仕宦多顯者」的官僚家庭,可後來因為屢次落榜,讓他開始懷疑科舉制度,懷疑八股文,甚至懷疑人生。於是他開始反對科舉制度,用諷刺的手法,揭露科舉中醜陋的人和事,並進行無情地批判,這便有了《儒林外史》,被譽為是中國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

左宗棠,20歲鄉試中舉,之後會試屢試不第,於是他開始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後來的他協助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推動洋務運動發展、平定陝甘回族二馬叛亂、收復新疆、維護中國統一等等。左宗棠被稱為是「唐太宗以後對中國領土貢獻最大的人」,其一生的成就,並不輸給古代的狀元。

左宗棠

看了這些古代科舉史上的牛人們,可見並不是只有考中狀元,才會擁有巨大成就,併名留青史。因此在高考中,我們只需全力以赴,之後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未來還有很長,你們仍有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宋史》《蒲松齡志》《清史稿》等)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制誕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學位
    科舉制能使一個幾代農民的家庭從此不再受溫飽問題的困擾,成為達官顯貴,也正如老話所說:讀書改變命運。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殊不知這一日風光的背後是多少年的坎坷心酸,備考之路可以說是道阻且長,而且與今日一年一度的高考不同的是,科舉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試問人生能有幾個三年。五十多歲才中了秀才例子在古代並不罕見,因為科舉入仕是他們唯一能夠翻身證明自己的途徑。
  • 十年寒窗,古代科舉比想像中更嚴苛,作弊懲罰手段你想不到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創舉,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華文明的產物。所謂科舉就是通過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來選拔官員的制度,它創立於隋唐,終結於清末。圖為貢院號舍場景等比例復原。貢院是官設的科舉考場,按千字文排列號舍,又叫考棚,考生在這裡答題,吃喝拉撒睡,每科連考3場,一場3天,考生不得隨便走動、交談,「三場辛苦磨成鬼「,相比之下,現在的高考可幸福多了,但監考更嚴。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實行了1300年之久。從8世紀到19世紀,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模仿中國建立了各自的科舉制度。圖為金代考場搜檢模擬再現。
  • 科舉時代如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
    第1頁: 第2頁:古代科舉考試圖  【核心提示】高考窪地、異地高考、高考移民,近些年對於國人來說不算陌生,近來「名校屬地擴招」的消息又將北大、清華推上了地域歧視的風口浪尖。這些都說明了教育公平牽動民心。而在古代也有類似情況,當時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近日,「異地高考」改革進入快車道。一方面這是為了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學障礙;另一方面,「異地高考」還指向高考錄取公平問題。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對以京滬為代表的發達城市,以及邊疆教育落後地區的低分錄取,一直難以認同。
  • 高考史上最厲害的牛人,749分僅僅差1分就滿分,他如今怎樣了?
    「6月的高考伴隨夏天的風」,我們都知道每一年的6月,每一年的夏天,就是高考季。然而,像這種「一考定終身」的選拔人才方式,其實早在古代,就以科舉制的形式存在於世了。如今的高考和當年的科舉制,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差別的。那麼在你們的印象中,有史以來的高考最高分是多少呢?
  • 科舉時代的「異地高考」和「高考移民」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突然間冒出來的;中國作為幅員遼闊、發展不均衡的大國,科舉歷史上一直有「異地高考」、「高考移民」等問題;科舉制度從來與戶籍、錄取名額地域分配、歧視反歧視聯繫在一起。下面從國家考試-地方考試、地域公平-考試公平這兩組維度,來分析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的分配。科舉制起於隋唐,以考試論英雄,取代被門閥貴族所壟斷的察舉制,給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機會。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
    我家對面是一所市重點中學,這天早晨外出,發現無數平時在校門口橫衝直撞的「三蹦子」都被交警攔住,勒令其繞道,那些開「三蹦子」的絕無二話,一個個都腳底抹油地開溜,再看看校門前掛的大紅幅,哦,原來這裡是高考考點,難怪安保工作森嚴而閒雜人等也都識趣……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沒有中斷的文化血統之一,就是對知識和教育的極大尊重和推崇,即便是在今天個別地區拜金主義盛行,也還是認為家中有個考上
  • 在古代,哪四類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中一類人意想不到
    都知道,每年臨近高考,考生們的神經都會繃緊。一旦他們能進入喜歡的大學,那他們的生活將基本上是順利的。因此,這次考試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考生一輩子的命運。事實上,與近代相比,傳承了幾千年的古代科舉制度,比現在的高考要嚴格得多。畢竟,現在有很多種大學,只要能奮鬥三年,基本上可以進入你嚮往的學校。
  • 由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說說古代科舉的人情往來
    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考試在現故宮博物院的保和殿進行。閱卷官八人,每人一桌分得試卷若干。試卷的評分高下共分五等,名字叫做「圈」、「尖」、「點」、「直」、「叉」,符號分別是「○」、「△」、「、」、「|」、「×」,卷後是讀卷官的姓氏,然後每人在本人名下畫符號。看完自己桌上的卷子之後,再到別的桌上看別人分得的卷子,這叫「轉桌」。這樣,八位閱卷官轉完八桌之後,閱卷工作結束。
  • 春風引路入京城——由章綸一門三進士看明代的科舉
    非富即貴看科舉在古代,脫產讀書考進士是一件很需要經濟實力和家族積累的事情,司馬光《蘇騏驥墓碣銘》裡提到蘇騏驥:「公慷慨有遠志,自力讀書,不治家事。宗族爭笑且怒之曰:汝世農家,勤治耕桑以豐衣食,汝忽棄業為書生,窮餒無日矣!公不顧,為學益堅。」至於蘇騏驥家產,後文有一側面描寫「公於是散盡家財,糾合鄉曲子弟結以信義,扞御群寇,修武由是獲全」。
  • 《紅樓夢》裡賈雨村是位學霸,一起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的難度係數
    也就是說,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手裡,寧榮二府都不可能再是公爵府,而只能是將軍府了。這種將軍爵位沒有任何實權, 賈府裡只有賈政在朝堂上還能說句話。但因為是非科舉出身,他想要再升職也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紅樓夢》裡這個賈雨村還是真正願意苦讀、真正有學問的人。上面我們說的那麼多人裡,也沒有幾個能成為秀才或者進士的。
  • 高考結束後看過來,那些祝福語,涉及哪個神?哪些典故?
    2018年高考結束了,那些 「金榜題名」的話,寄予了對學業美好的期望。這個詞語出自五代十國王定保的一首詩「金榜題名墨上新,今年依舊去年春。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一人?」。金榜即皇榜,科舉時代殿試揭曉的榜單。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有語文一門,古代科舉考試其實科目眾多
    作為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式,提到科舉內容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八股文」,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真的只考語文一門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科舉從開創到完善其實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而考試科目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目前普遍認為科舉萌芽出現在南北朝,後經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形成定製。
  • 古代科舉考試沒有照片,怎麼做到「人臉識別」,杜絕替考現象呢?
    那古代科舉考試連照片都沒有,又怎麼確定考試的就是考生本人呢?要說杜絕替考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數量並不會太多。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科舉考試防替考是有心理、律法、技術三方面保障的。首先我們聊聊心理問題。嚴格意義上講這不是古人刻意設計的防替考方法,而是一種正常的心態,那就是大多數鄉試以上的考試,根本找不到願意做「槍手」的替考人。
  • 古代人生科舉殿試答案大全
    古代人生科舉殿試是什麼?在古代人生手遊中,我們需要參與一次科舉殿試,殿試的題目雖然不多但難度較高,很多人都答不上來。下面就是古代人生科舉殿試答案大全和答題攻略了,有需要的小夥伴們都來看看吧! 古代人生科舉殿試是什麼?
  • 世界上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最難的在中國,一大批牛人都考不過
    世界上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最難的在中國,一大批牛人都考不過當大家覺得考北大清華很難的時候,小編給大家講講世界上公認的最難考的四大考試,每一項都比考北大清華要難。每年報考這所大學的印度人都40多萬,但是錄取人數不足1萬人,錄取率僅在2%左右。印度搞的是精英教育,也就是說印度人的文化水平差距懸殊,要麼是文盲要麼是精英。每年報考的這40多萬人,本就是一代人中的精英分子,但是依然有著如此高的淘汰率。在印度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最牛的印度學生上印度理工,差一點的才去國外念麻省理工。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學校一生僅允許報考2次,2次不成功終生無緣。
  •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一一科舉制
    科舉制最早起源於隋代隋煬帝時期,據考是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歷經1300年。在此之前中國選拔官員的方式或制度主要有:西周時期採用「鄉裡選士」、春秋戰國提倡「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漢代推行「察舉制」,魏晉南北朝採用「九品中正制」。
  • 看臉的時代自古就有,趣話科舉考試那些事
    自隋文帝楊堅開創科舉制,為庶族和平民知識分子開闢了一條新的入仕途徑,使社會精英有一個上升通道。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見到新科進士們一個個排著隊、規規矩矩地走出殿後端門時,心中大喜,情不自禁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矣!」科舉考試分為好幾場,內容包括四書五經、詔、誥、章、表內科,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策略等,類目繁多,比今天的高考還要複雜。
  • 敘詭筆記|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代的高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內容、性質還是選拔的標準都沒有可比性,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將兩者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是國家最為重視的掄才大典。對於科舉考試而言,正史記錄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而在古代筆記中,卻呈現出別樣的記載,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題名者,大都不僅僅因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麼好,還必然有「品德加分項」。
  • 又到一年高考時 PP助手薦趣味答題App
    又到一年高考時,一個決定高三學子命運的時刻。每年這個時候,你會不會想起自己經歷的高三備戰時光,密密麻麻的複習筆記、堆積成山的模擬試卷、勵志雷人的高考標語,三點一式的生活簡單而充實,只為了不給青春留遺憾。時隔多年,你對當時的知識還掌握多少?
  • 古代「大考」為什麼不在夏天?考試時間有何講究
    宋代科舉殿試場景今天是2017年高考的第二天,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多都安排在夏天。在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考試無疑是科舉考試,古代的科舉考試為什麼不是「一年一考」而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古代「大考」的考試時間為什麼一般都在春季或秋季?「春闈」、「秋闈」與古人信奉的「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秋者,物皆成象而聚」的觀念有什麼關聯?古代科舉考試為何不是「一年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