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詭筆記|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

2021-01-09 澎湃新聞

我家對面是一所市重點中學,這天早晨外出,發現無數平時在校門口橫衝直撞的「三蹦子」都被交警攔住,勒令其繞道。那些開「三蹦子」的絕無二話,一個個都腳底抹油地開溜。再看看校門前掛的大紅幅,哦,原來這裡是高考考點,難怪安保工作森嚴而閒雜人等也都識趣……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沒有中斷的文化血統之一,就是對知識和教育的極大尊重和推崇,即便是在今天個別地區拜金主義盛行,也還是認為家中有個考上985的比掙985萬更加光宗耀祖——先賢們高誦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且不論對錯與否,反正早已沁到骨髓裡去了,任誰也改變不了。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代的高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內容、性質還是選拔的標準都沒有可比性,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將兩者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是國家最為重視的掄才大典。對於科舉考試而言,正史記錄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而在古代筆記中,卻呈現出別樣的記載,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題名者,大都不僅僅因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麼好,還必然有「品德加分項」。

一、祖宗積德:救人一命惠及子孫

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首先要提的是祖宗,一個人能考中功名,絕對是因為祖宗積德——而且是積大德的緣故。

清代學者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記載了好幾樁這樣的事情。

《履園叢話》

萬曆年間在福建清流當過縣令的蔣皆我,做官時「多惠政」。那時一些山民迷信蠱術,「多畜蠱毒,人至輒死」,蔣皆我不信這個邪,堅決取締,抓捕培養和配置蠱毒的人,並找到治療蠱毒的良方公之於眾,很多人因此倖免於難。清流舊時還有一個惡俗,凡是賣給富貴人家做婢女的女孩,等同於奴隸,每天要做無數艱苦的工作,「日椎髻赤腳負汲道中」,就算成年了也不能出嫁。而家裡貧窮的小夥子們又娶不起媳婦,只能打一輩子光棍……蔣皆我覺得這是傷天害理的事情,於是下令,凡是家中有婢女的,滿二十歲必須出嫁,不然主家要受重罰,「能遵令者各贈以銀」,結果一天就有幾千個女孩找到了夫婿。清流的老百姓對蔣皆我感激不盡,等他卸任時,集資買了一石的豆子送給他,豆子能發芽,在古代寓意著「子子孫孫發科發甲」,結果蔣皆我的兒孫一大堆考中進士的,「俱以文學宦績著名東南,至今不絕」。

相比蔣皆我,常州一位姓費的書吏更有自我犧牲精神。費某「為人肝膽有智略,狀貌奇偉」。乾隆三十三年天下大旱,江陰有千餘名饑民聚在一起準備搶糧吃大戶,江陰縣一個以陰毒刻薄著稱的官吏暗中調查,搞了個黑名單,把準備滋事的饑民的名字都寫在上面,準備誣告他們謀反,這可是殺頭的罪名。費某聽說後,找到那官吏,假意稱讚他的行為,要來黑名單,「詐稱失火,盡行燒毀」,然後向上級自首,「太守知其賢,置不問,從輕發落」,那千餘名饑民的性命總算是保全了下來。二十年後,費書吏的兒子「中乾隆丙午副榜,今官陝西督糧道」。

救萬民跟救一命,效果相同。有個名叫徐北山的天津人,以販鹽為生,後來漸漸中落。乾隆五十年的除夕,他外出躲債,在一個小巷子裡突然聽見「黑暗中有哭聲甚慘」,他舉起火把一照,見是一個窮人,一邊哭泣一邊往樹上打繩結,一看就是準備上吊。徐山北趕緊上前問他怎麼回事,那人說自己欠債實在還不起了,徐山北把自己身上最後一點錢給了他說:「我其實也是外出躲債,時日艱難,但總要想辦法活下去,尋短見算怎麼一回事呢?」那人跪地磕頭,起來時見徐北山已經悄然離去……十幾年後,徐北山的兩個兒子徐瀾、徐淮分別考中進士,第三子徐漢亦考中嘉慶戊午舉人。

跟徐北山有異曲同工,卻比他經歷更加傳奇的,是吳縣潘氏家族的先祖潘翁。潘翁為人仁厚,有一年除夕之夜,家人都休息了,他獨自秉燭到客廳辦事,見一人匍匐在黑暗中,走近一看原來是鄰居家的孩子,問他這麼晚了跑自己家做什麼?那小夥子沉默很久才說:「我跟人賭博輸了,負債纍纍,今天是除夕,追債人追到我家裡,我萬不得已翻牆到這邊來躲債……」潘翁問他欠人家多少錢,回答說是十兩銀子,潘翁拿出二十兩銀子說:「這裡十兩你拿去還債,另外十兩用來做生意吧,千萬不要再賭博了。」那鄰家子再三叩謝而去。十幾年後,潘翁想給自己找一塊墓地,進山看到一處風水絕佳的寶地,卻不知主人是誰,一打聽,說是某某商人的,潘翁按照指點找上門一看,正是當年那位鄰家子,他戒賭后已經做生意發了大財,見到潘翁激動極了,堅決要把那塊地送給他……數世之後,潘翁的後人潘世恩科舉高中,後來一直做官做到武英殿大學士,其他後代如潘世璜、孫潘祖蔭也都是有清一代的名臣。

二、自己積德:資助孀婦得到洩題

不過祖先到底積德不積德,這是個很難掌控和改變的事情,所以本人的「積德」更加靠譜、可操作性更強。

《裡乘》

清代學者許奉恩在《裡乘》中寫過一個很傳奇的誌異故事:「甲與乙偕赴秋試,袱被同車」,這天日暮時分,突然迷路,見前有茅屋數椽,上前叩門求宿,突然「聞內哭聲甚哀」,倆人覺得奇怪,很久,哭聲總算慢慢停了下來,一老婦持燈開門,問他們什麼事?「甲乙以失路借宿告」,老婦面有難色,說家中沒有男人,又很狹窄,難以住宿。甲乙二人說:有個容膝之地,得免露宿即可,別無他求。老婦只好同意了。

二人很高興,跟著老婦人進了屋子,把袱被鋪在地上,準備這麼坐到天亮,因為沒有其他事可做,就跟老婦聊天,問她家男人去哪兒了,剛才聽到十分悲傷的哭聲,所為何事?那老婦人嘆息道:「我的丈夫和兒子都是本地頗具微名的讀書人,趕上瘟疫,不幸雙雙遇難,剩下我和兒媳兩個孀婦難以存活,何況喪事花費巨大,借了不少錢,而今又還不上,不得不讓兒媳改嫁到債主家抵債,兒媳不願,我又不忍,只好抱頭痛哭……」說著又不禁落下淚來。

甲乙聞之惻然,問老婦人一共欠了多少錢的債,老婦回答說是四十兩銀子。甲乙商量了一下對她說:「我們出外趕考,帶了充足的路費,索性贈你們四十兩銀子,幫你們婆媳二人還債好不好?」老婦一聽,跪在地上就磕頭,泣謝道:「倘若能如此,恩同再造,結草莫報!」甲乙連忙將她扶起,從行囊中拿出四十兩銀子交給她,等到天亮便辭別而去。

恰是農曆七月中旬,正所謂新秋殘暑,晴雨不時。這天午後,突然暴雨如注,等到雨過天晴時,薄暮始霽,因為道路過於泥濘,車輪子陷在泥沼中走不動,眼見得天又黑了下來。甲乙二人正發愁這回該去哪裡投宿呢,只見月出東山,皎若晶鏡,路旁突然出現一座小草屋,門口有兩個人正在徘徊著,仿佛在等待著什麼。見到甲乙二人至,那倆人拱手上前道:「恭候二位已經很久了,請你們到草屋裡歇息片刻吧!」甲乙二人定睛一看,只見這倆人一個是老翁,「蒼髯垂胸,年可五十許」,另外一個比較年輕。甲乙二人十分高興,連稱打擾,老翁說:「二公休得謙讓,蝸居狹陋,還請不要見怪才是。」

甲乙二人進屋一看,「屋止一楹,東西對設二榻,餘無長物」。賓主席地環坐,老翁讓年輕人拿出酒餚列於地上,笑著說:「我們父子二人都不會做飯,只好弄一些冷盤款待二位。」甲乙二人笑道:「這大熱天吃一些冷盤,豈不正好?」彼此酬酢,談笑甚歡。

酒足飯飽,月至中天,明河橫練。老翁說:「良夜逢嘉客,悶飲殊屬無趣,咱們不妨尋個題目比賽制藝(八股文)如何?」於是效仿科舉考試,從《四書》裡尋了三句話擬三道考題,一起撰文。「甲乙構思頗苦,見老者少者走筆風馳,頃刻三藝各就。」老翁把自己和兒子的文章拿給甲乙二人看說:「我們父子二人遁跡荒郊已久,對制藝已經忘卻得差不多了,草草急就,敢求斧正。」甲乙讀之,嘆為傑作,自愧不及。

老翁說:「夜已經很深了,二位先生不妨早早休息,明天早晨出發去趕考吧!」說完跟那年輕人席地而眠,甲乙疲憊了一天,在東西二榻上分別躺下熟睡。

第二天早晨他們醒來,不禁大吃一驚,發現自己居然躺在墳地裡,無論床榻、餐具都消失不見,只有昨夜遊戲所做的「考卷」,駭愕良久,再看眼前兩座墳墓的墓碑上姓名,正是那老婦的丈夫和兒子!他們知道昨夜二鬼乃是報恩,趕忙把老翁和其子的「考卷」背牢。「入闈,果此三題,錄之,果同中式;春闈,復聯捷成進士。」

三、雙重積德:不附和珅名震天下

當然,還有一種特別罕見的,就是祖先也積德,自己也給力的,等於在「品德加分項」上再加一道保險,想不考中功名都難。

《見聞瑣錄》

清代學者歐陽昱在《見聞瑣錄》中寫道光時期官至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的湯金釗事。湯金釗是蕭山人,他的父親乃是做小生意的,除夕收了帳,揣著三十兩銀子,冒著風雪回家,忽然見街邊的小巷子裡,有夫妻倆在抱頭大哭,「聲甚哀」。湯父上前問他們為什麼不回家,在這裡哭泣?丈夫說:「欠了一屁股的債,年三十實在躲不過去了,債主讓我把妻子改嫁給他還債,但我們夫妻倆感情甚好,實在不忍分離。」湯父想了想問:「你們欠債主多少錢?」答曰三十兩銀子,湯父點點頭:「這倒正好。」於是傾囊所出說:「我這裡正好有三十兩銀子,你們趕緊拿去還給債主,好好回家過年吧!」夫妻倆感動極了,一個勁兒問他姓名,湯父只說自己姓湯就離開了,夫妻倆一路打聽,知道他有個兒子名金釗,尚年幼,已經上學堂,正在讀書,夫妻倆「謹記之,以圖厚報」。

這夫妻倆有一個女兒,十三四歲,相貌非常美麗,浙江巡撫「欲進美女以媚和珅」,滿處尋找美女,結果看上了他們的女兒,重金買下送到京城給和珅做妾。和珅非常寵愛她,沒過幾年她給和珅生下一個兒子,在家中地位更高,和珅對她「惟其言是聽」。而女子的父母每次來京城看她,都不忘了提醒她有位姓湯的人對其家有再生之德,切不可忘。這女子「思報湯德」,沒事兒就給和珅吹枕邊風,和珅聽得耳朵都長繭子了。

這一年鄉試,和珅專門給浙江主考官下了一道密令,如果有個叫「湯金釗」的人參加考試,務必照應。和中堂的話,主考官豈敢不聽,「榜發,(湯金釗)巍然解首」——解首就是解元,鄉試第一名。湯金釗哪兒知道這些事,按照規矩入京準備參加下一步的禮部會試和殿試,沒過兩天,「和珅使人持名片,送銀三百兩至」,恰好湯金釗外出,送東西的人只好先回和府,並叮囑旅店老闆,讓他轉告湯金釗,明天去和府一趟拜見和大人——只要湯金釗去了,接下來的禮部會試和殿試,湯金釗都是十拿九穩的第一名!

等晚上湯金釗回到旅店,聽店老闆轉達了和珅的話,長嘆道:「我憑真才實學做官,絕不做趨炎附勢之人。」當即僱車出京回蕭山,「不入闈」。

不久和珅敗亡,湯金釗才重新參加禮部會試,這時他已經名滿天下,大家都拿他比作兩次謝絕張居正延攬的明代大才子湯顯祖,而嘉慶皇帝也認為他不肯依附和珅,十分難能可貴,這對他後來仕途之路的一帆風順,無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積德」和金榜題名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對於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我們而言,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不過,不應將古人的這種觀點簡單視之為「愚昧迷信」,而是應該體會到個中深意:他們希望每一位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國家管理者的生員,都能牢記自己的成功來自先祖的「道德基因」,也希望他們能繼續行善政做好事,給自己的後代積德……封建專制時代的老百姓,這點兒小心思既可笑又可憐,對手中握有權力而為非作歹的官吏,畏之,懼之,無奈之,最後只能諂之,哄之,嘆息之!

本文發表於《北京晚報》,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代的高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內容、性質還是選拔的標準都沒有可比性,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將兩者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是國家最為重視的掄才大典。對於科舉考試而言,正史記錄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而在古代筆記中,卻呈現出別樣的記載,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題名者,大都不僅僅因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麼好,還必然有「品德加分項」。
  • 敘詭筆記|雪中虎:「罪人子」是怎樣逆襲成直隸總督的
    然而現實往往相反,漫天飛雪和銀裝素裹自古以來就是掩蓋真相甚至製造謎團的契機,否則推理小說中就不會有世人皆知的「暴風雪山莊」模式了。今天這則敘詭筆記,說的便是在清代多部筆記中記載的「雪中虎」,看似玄奇無比,其實仔細品味,卻大有深意。一、車笠之交:每年徒步萬裡遙先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角——方觀承。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有語文一門,古代科舉考試其實科目眾多
    作為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式,提到科舉內容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八股文」,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真的只考語文一門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科舉從開創到完善其實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而考試科目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目前普遍認為科舉萌芽出現在南北朝,後經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形成定製。
  • 《紅樓夢》裡賈雨村是位學霸,一起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的難度係數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從《紅樓夢》的人物之一賈雨村入手,分析了他去趕考的距離、路上花費的大概時間,以及古代學子趕考之路途艱辛。上篇文章:《《紅樓夢》賈雨村凌晨趕考,會路遇打劫嗎?分析古代趕考之路 》 「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舉成名天下知」。賈雨村是《紅樓夢》裡為數不多的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人物之一。
  • 敘詭筆記|端午節:從金蠶蠱到城隍爺捉鬼
    端午節將至,在我國古代,這實實在在是個「避毒節」,不信且翻書去。《帝京歲時紀勝 燕京歲時記》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古代筆記中端午節煉出的「萬毒之毒」——金蠶蠱。一、金蠶蠱:養蠱是樁「要命的事」先來說說金蠶。
  • 在古代,哪四類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中一類人意想不到
    因此,這次考試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考生一輩子的命運。事實上,與近代相比,傳承了幾千年的古代科舉制度,比現在的高考要嚴格得多。畢竟,現在有很多種大學,只要能奮鬥三年,基本上可以進入你嚮往的學校。但在古代,可以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這是一次全國性考試。最後,只有少數人會被選中通過考試。
  • 十年寒窗,古代科舉比想像中更嚴苛,作弊懲罰手段你想不到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的創舉,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華文明的產物。所謂科舉就是通過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來選拔官員的制度,它創立於隋唐,終結於清末。圖為貢院號舍場景等比例復原。貢院是官設的科舉考場,按千字文排列號舍,又叫考棚,考生在這裡答題,吃喝拉撒睡,每科連考3場,一場3天,考生不得隨便走動、交談,「三場辛苦磨成鬼「,相比之下,現在的高考可幸福多了,但監考更嚴。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實行了1300年之久。從8世紀到19世紀,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模仿中國建立了各自的科舉制度。圖為金代考場搜檢模擬再現。
  • 古代科舉考試沒有照片,怎麼做到「人臉識別」,杜絕替考現象呢?
    有考試就有作弊,在眾多作弊方法中,替考可以算是最簡單粗暴的一種。即使如今防作弊技術不斷完善,面部識別加指紋驗證,每年大大小小的考試中,還是有不少替考者被抓。那古代科舉考試連照片都沒有,又怎麼確定考試的就是考生本人呢?要說杜絕替考當然是不可能的,但數量並不會太多。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科舉考試防替考是有心理、律法、技術三方面保障的。
  • 古代「大考」為什麼不在夏天?考試時間有何講究
    宋代科舉殿試場景今天是2017年高考的第二天,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多都安排在夏天。在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考試無疑是科舉考試,古代的科舉考試為什麼不是「一年一考」而是每三年舉行一次?古代「大考」的考試時間為什麼一般都在春季或秋季?「春闈」、「秋闈」與古人信奉的「春者,出也,萬物之所出」、「秋者,物皆成象而聚」的觀念有什麼關聯?古代科舉考試為何不是「一年一考」?
  • 古代人生科舉殿試答案大全
    古代人生科舉殿試是什麼?在古代人生手遊中,我們需要參與一次科舉殿試,殿試的題目雖然不多但難度較高,很多人都答不上來。下面就是古代人生科舉殿試答案大全和答題攻略了,有需要的小夥伴們都來看看吧! 古代人生科舉殿試是什麼?
  • 敘詭筆記|「紙錢莫追」的緣由,就藏在《夜譚隨錄》裡
    一、從白色紙錢到五色紙錢灑燒紙錢的風俗,據說起源於魏晉時期,唐朝天寶年間學者封演在筆記《封氏聞見記》中說:古代祭祀鬼神用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但這種「厚葬」絕不是平民百姓消費得起的,於是漸漸改成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取其象似,古埋帛,今紙錢則皆燒之」。
  • 由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說說古代科舉的人情往來
    這話得從光緒喜歡的珍妃說起,對,就是那個胖胖的最終被慈禧投入井中的珍妃。珍妃的父親是當時的禮部侍郎他他拉·長敘,這一聽就是個旗人。禮部侍郎相當於今天的外交部副部長這麼一個職位吧。文廷式曾經是他他拉·長敘家的西賓,所謂西賓就是老師,比如《紅樓夢》中賈雨村曾經當過林黛玉家的西賓。
  • 敘詭筆記|楊貴妃真的養貓嗎?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明代大學者張岱在筆記《夜航船》中曾經這樣寫道:「貓,出西方天竺國,唐三藏攜歸護經,以防鼠齧,始遺種於中國。」也就是說貓是唐僧取經,回國的路上,怕老鼠把經書啃了,隨身帶了幾隻貓,這樣才把貓引進了中國。五代學者嚴子休在筆記《桂苑叢談》中記載過唐僖宗末期的一件事,「廣陵有窮丐人杜可均者,年四十餘」,此人酒量極大,「每日常入酒肆,巡坐求飲,亦不見其醉」。有個姓樂的酒肆老闆十分慷慨,經常招呼窮朋友來店中免費喝酒。有一天外面下著大雪,杜可均來了,見老樂正悶悶不樂,一打聽才知道,有個客人寄存了一領昂貴的衣物,老樂將衣物放在倉庫裡,誰知竟被老鼠啃了,現在要作價賠給人家。
  • 古代科舉制誕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學位
    科舉制能使一個幾代農民的家庭從此不再受溫飽問題的困擾,成為達官顯貴,也正如老話所說:讀書改變命運。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殊不知這一日風光的背後是多少年的坎坷心酸,備考之路可以說是道阻且長,而且與今日一年一度的高考不同的是,科舉考試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試問人生能有幾個三年。五十多歲才中了秀才例子在古代並不罕見,因為科舉入仕是他們唯一能夠翻身證明自己的途徑。
  • 敘詭筆記|《梵天廬叢錄》對霍元甲死因的「另類解讀」
    電視劇《霍元甲》(1981)劇照一、偷學武功,確有其事美國著名漢學家韓倚松在《為〈近代俠義英雄傳〉中霍元甲之事追根》一文中指出,目前最早的霍元甲傳,是胡寄塵在筆記《虞初近志》當中收錄的《霍元甲逸事》。據這篇文章記錄:霍元甲是直隸人,「兄弟十人,鹹以拳藝名,而君為之冠。北人多知其勇,且號稱『黃面虎』雲」。
  • 看臉的時代自古就有,趣話科舉考試那些事
    所以就算我們現代人穿越回古代,也很難通過科舉考試的,要不然範進中舉之後也不會變瘋掉了。古代官員建文年間,一個叫王艮的很有才華,參加科舉考試後,進入了皇帝親自監考的殿試,在殿試中,他的策論考了第一名,按理狀元應該是他的。但是建文帝嫌他長得不好看,便將儀表堂堂的胡廣選為狀元,結果他成了第二名。像這類現象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是很常見的,很多人都因為自己那張臉耽誤了前程。
  • 揭秘科舉考試,名落孫山的原因千百種,字寫得不好也算?
    狀元只有一個,科舉考試可謂一家歡喜幾家愁,名落孫山的原因千百種,才華學識、能言善辯……但其中一條你一定大吃一驚——字寫的不好。儒家經典為科舉考試選士的主要標準,歷史題材影視劇中經常有這麼一幕——讀書人挑燈夜讀,手釋四書五經搖頭晃腦誦讀,若回顧主角小時勤學苦讀,一定少不了一個場景「寫大字」。
  • 公務員考試很難?了解科舉,這兩個考試還沒考秀才難
    2020年考研人數為377萬人,比上一年增加35萬人,同樣日益擴大的考試大軍也有公務員考試,公務員的考試相比更加的艱難,因為大部分人都會每年考一次,應屆畢業生會選擇考試,同樣的往屆也會選擇報考,同樣伴隨著就是崗位的競爭日益劇烈。但是相比於古代考秀才,這些考試的難度簡直是登不上大雅之堂。
  • 科舉時代如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
    第1頁: 第2頁:古代科舉考試圖而在古代也有類似情況,當時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近日,「異地高考」改革進入快車道。一方面這是為了解決城市新移民的子女升學障礙;另一方面,「異地高考」還指向高考錄取公平問題。一些「高考大省」的考生,對以京滬為代表的發達城市,以及邊疆教育落後地區的低分錄取,一直難以認同。
  • 此國是歷史上最後廢除科舉的國家,曾將數學列為考試科目
    古代科舉考試起源於中國隋唐時期,之後影響東亞韓半島、日本、琉球和越南諸國,促使東亞形成一個儒學文化圈。做為科舉制度廢除最晚的國家越南,自建國之初就設立科舉,越南科舉歷史總共進行了184次科舉考試,錄取2785名進士,深深影響了越南歷史和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