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
文殊菩薩,我國的四大菩薩之首,道場在山西五臺山,也有著大智文殊的尊稱。
但是去過五臺山或者其餘有文殊殿的廟宇的師兄,一定聽當地的導遊或者一些師兄滔滔不絕的介紹過拜文殊菩薩的利益——那就是幫助孩子學業順利,甚至高考金榜題名等等。
這個對嗎?我們不能說是錯的,文殊菩薩確實是以「般若智慧」布施大眾,但是這個佛法的般若智慧絕不是我們世俗中的小聰明小智慧,讀個書考個試什麼的,這實在是太大材小用了,等於是殺雞用牛刀。
如果非用現實中的例子來說明的話,那就相當於是您得了個普通感冒卻掛了鍾南山院士的專家門診,鍾老作為全國呼吸科的北鬥泰山能夠治療感冒嗎?當然是可以的,但您讓鍾老做這個豈不是大材小用呢?
而且鍾老光是掛號費據說就要三千塊,還根本排不上隊,到時候您又要抱怨這個太貴,豈不是給自己造業?
再比如說莫言老師是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文豪,您請他給自己孩子教拼音可以嗎?當然沒有問題,可您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只是為了讓孩子學個拼音,這是普通小學老師都能做到的事情,讓莫大作家做這個不浪費嗎?
而且莫言老師還未必有小學老師那麼擅長教導孩子,到時候您錢花了,人情也用了,效果卻沒有,肯定會埋怨莫老師,這又等於是在造業。
所以說為孩子的課業拜文殊也是一樣的道理,甚至猶有過之,要知道文殊菩薩的弟子都是菩薩甚至佛陀,您的孩子有這麼大的福報嗎?難道只為了您的那一點點供奉或者僅僅幾炷香嗎,這真的是極大的偏見甚至謗佛謗法了。
當然了,我們也能理解當地導遊或者有關人員的這些介紹,畢竟父母們又有哪個不希望孩子功課好呢,尤其是為此操碎了心的老母親們,這個需求正好符合她們的期望,也能為當地帶來人氣和收入,雙方也算是「雙贏」吧。
這對於剛剛開始接觸佛法甚至說是「佛教」的師兄們來說也正常,但對我們這些學佛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也有了一些基礎,希望能得到更多更真實的利益的人就不夠了,這一篇我們就來仔細的聊聊文殊菩薩。
看完之後您就會明白他為何被稱為七佛之師,諸菩薩之母了,換句話說,這哪裡是大菩薩,根本就是佛的老師啊。
01曼殊室利菩薩
文殊菩薩,梵語是Manjusri,又稱曼殊室利,妙德,妙吉祥菩薩,乃是諸菩薩之首,有著法王子的美譽。
在上世紀有位很出名的詩僧叫做蘇曼殊,他的這個號其實就等於是借鑑了文殊菩薩的名號,某種程度上也算得到文殊大智加持吧,所以詩才寫的這麼好,還如此有禪意。
其實文殊菩薩乃是和釋迦佛同一個時代的人,而且他還是更高種姓的婆羅門出身,出生的時候有著十大瑞兆,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和佛一模一樣。
「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肋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
其實釋迦佛曾經親口讚嘆過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包括他在前世也曾得到過文殊菩薩的指點,那時候文殊其實已經成佛了,而釋迦佛還在因地,是菩薩身。
那麼為何文殊菩薩又要來這個娑婆世界呢?就是因為這裡是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修行中進一步退兩步,業障深重,是非常難以度化的。
而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是發下大願,專門在此五濁惡世中來度化眾生,等於是自己挑了一副最重的擔子,但憑他一個人就算能力再強也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很多人都是和佛無緣,所以肯定需要幫手才行。
因此文殊菩薩才特意發願來此輔助,用南懷瑾老師的話說就是弟子在另外一個地方開了一個道場,做老師的肯定要去幫幫場子,只不過一佛一世界,這個娑婆世界釋迦佛才是教主和主角,文殊菩薩就只能現菩薩身了,不過也是等覺的大菩薩,遠非其餘的十地菩薩所能比擬。
文殊菩薩的常見形象一般都是身紫金色,形如童子,頭戴佛冠,右手持慧劍,可以斬一切煩惱,左手拿一卷佛經,表示佛法的無上智慧,坐騎是青獅子,代表獅子吼,破所有外道邪魔。
在寺廟裡面,一般文殊塑像要麼是獨立的文殊殿,要麼就是居於釋迦牟尼佛的左側,和右側的普賢菩薩一起好成為「華嚴三聖」。
02和世間的種種緣分
上面也說過了,文殊菩薩也是乘願而來,專門來我們這個世界度眾生的,因為他確實也和這個世界很有緣。
佛經中記載文殊菩薩和他的一萬多眷屬長居大清涼山(也就是山西五臺山),經常在這裡召開法會,所以後世也把這裡當做了他的道場,建造了許多文殊菩薩的像。
這裡面尤其數五臺山五座峰頂的五位文殊像最為殊勝,分別是聰明文殊,智慧文殊,童子文殊,獅子文殊和無垢文殊,只不過這五座山都很高,而且常年積雪,只有夏天可以登山,所以想要全部拜齊這五位文殊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我們常說難能可貴,這越難自然也越殊勝,在五臺山拜文殊有兩種傳統,一種叫做小朝臺,就是去五臺山的寺廟裡面朝聖,還有一種叫做大朝臺,意思是要登上全部的五座山峰,拜遍五位文殊像,能夠做到這個的才是真正的文殊菩薩和佛的弟子。
像是虛雲老和尚當年曾經為了替父母祈福並做懺悔,三步一拜的硬是從浙江普陀山拜到了山西五臺山,等於是從大悲觀音的道場一直拜到了大智文殊的道場。
在一路上極其艱難,當時時局動蕩,危險很多,虛老也是幾次遇險,都是一個叫文吉的僧人幫助他的,對方說自己是五臺山的一個和尚,但是等到虛老終於去了五臺山之後,屢次打聽大家都沒聽到過這樣一個人,最後他才感悟到這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為他的願力很真誠,菩薩自然加持。
此外經常讀佛經的師兄應該經常會看到文殊菩薩登場,而且往往都是以釋迦佛的「助教」的身份,比如說在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經中曾經評選過最殊勝的十三經,以方便眾弟子們學習。
當時一共有三方面的來源,都是高僧或者大德,其中有五部經文最殊勝,同時名列三家榜單——分別是金剛經,維摩詰經,法華經,楞嚴經和楞伽經。
換句話說,如果您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讀太多佛經的話,那就只選這五部就足夠了,甚至其中的一部,而除了金剛經以外,文殊菩薩在其餘四部經中都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由此也可見他的地位之高,以及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緣分之深。
所以說多拜文殊菩薩的利益是非常大的,這個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