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音頻)23.三字經-跟讀+講解-國學啟蒙讀物
02:08來自欣欣說國學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譯文】《連山》、《歸藏》、《周易》,乃是三冊書名。蓋自夏之時,本《三墳》而作《易》,曰《連山》,以艮為首,山之象也;大象有八:君、臣、民、物、陰、陽、兵、象,而統以為山。其在殷之時,本《三墳》而作《易》,曰《歸藏》,以坤為首,地之象也;大象有八:藏、生、動、靜、長、育、正、殺,而統以為氣。其在周之時,本《三墳》而作《易》,曰《周易》,以乾為首,天之象也;大象有八:天、地、日、月、山、川、雲、氣,而統以為形。此三冊,乃是《三易》。
《三墳》,三皇之書也;《五典》,五帝之書也。伏羲畫卦,畫於無文字之先;倉頡制字,制於有文字之後。伏羲之世,有龍馬負圖出於河。龍馬者,乃馬身而龍頭也。背上負有五十五陰陽點子,謂之《河圖》: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伏羲則之,於是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物於人,始畫八卦以定陰陽。伏羲之卦,乃先天八卦也: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伏羲八卦,以乾坤二卦為子午,以定其南北;以坎離二卦為卯酉,以定其東西;與後天八卦不同。後天八卦,乃文王之卦,名曰周易。
伏羲始觀《河圖》,相其陰陽,乃畫八卦。初畫一點像陽,次畫一點像陰,法太極一元之始,尚未成卦體。至軒轅氏觀法其義,將一點畫並而為一,加二畫以配之,定為乾三連;將坤卦斷而為六,是為坤六斷。乾卦為父,屬陽;坤卦為母,屬陰。繼而又分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離中虛、坎中滿,是軒轅時才成八卦之體而能明其義。至周文王之時,明其陰陽,通其變化,一卦變為八卦,共八八六十四卦;一爻變為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此文王之卦,為後天八卦,與先天八卦不同。後天八卦,以坎、離二卦為子午,以定南北;以震、兌二卦為卯酉,以定東西。如今所用,乃文王之卦,以其出於周文王,故曰《周易》。
六十四卦之象,始於伏羲;卦辭定一卦之吉兇,文王所著;爻辭斷一爻之吉兇,周公所著;《上彖》、《下彖》、《上系》、《下系》、《大象》、《小象》、《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則孔子所著。經四聖人而後成全《易》焉。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註解】《典》、《謨》、《訓》、《誥》、《誓》、《命》,皆書經之篇名。
【譯文】「典」者,常也。典常而不可易,為帝王受命之書。「謨」者,謀也,大臣匡贊謀猷,以襄聖治。「訓」者,誨也,大臣訓迪其君,以匡不逮。「誥」者,召也,王者頒發號令,召誥天下,以布維新之政。「誓」者,信也,人君恭行天罰,命將興師,信賞必罰之詞。「命」者,令也,人君申布命令於大臣。「書」者,言書其時事也。載上古唐虞夏商周之書,故曰《尚書》。孔子刪而述之,凡百篇,其義微奧。遭秦火滅後,漢文帝詔求書籍,有伏生年九十,口授《尚書》一部,五十八篇。武帝時,宗室魯恭王壞孔子故宅,壁中得《尚書》一部,與伏生口授無異,故又稱為壁經,以其出於孔子壁也。武帝詔孔安國定其書,作傳義。定為五十八篇,通計二萬五千七百字。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釋義】「國」者,諸侯所封之國也。「風」者,民俗歌謠之詞也。諸侯採之,以貢於天子;天子受之,列於樂官,於以考其俗尚之美惡,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二《南》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黨、邦國而化天下也。十三《國》為變風,則亦頒在樂官,以時存備觀省而垂鑑戒耳。二南之詩,《周南》、《召南》也。《周南》之國十一篇,凡十四章、一百五十九句;《召南》之國十四篇,凡四十章、一百七十七句。二《南》之詩,起於《關雎》而至於《麟趾》,則德化之入人者深也。又於《鵲巢》而及《騶虞》,則恩澤之及物者廣矣。蓋以誠心正意之不息,而久則燻蒸管澈,自有不能已者,非智力之私所能及也。南方之國,閨門之教,皆因文王后妃之化,以成俗尚之美矣。
「雅」者,正也,正樂之歌。其篇本有小大。《大雅》是諸侯朝覲天子之詩,《小雅》是天子燕饗賓客之詩。正《大雅》,乃朝會之樂,受釐陳戒之詞也。故或歡忻和樂,以盡群下之情;或恭敬端莊,以發先王之德。詞氣不同,音節亦異,周公製作時所定也。
「頌」者,宗廟祭祖之樂歌,所以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三頌共四十篇。
《風》、《雅》、《頌》,謂之三《詩》;賦、比、興,謂之三體。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凡作詩者,總不外此三體。詩言志,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言之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昔孔子刪《詩》,上取商,下取魯,凡三百一十一篇。自秦火之後,亡去六篇,今所存者,三百零五篇,通計三萬九千二百二十二字。初,孔子傳授於子夏;子夏為序,以傳魯申;申傳於季克;克傳於孟仲子;仲子傳於根牟子;牟子傳於荀卿;卿傳漢人魯國毛亨,作古訓;亨又傳於趙國毛萇。以其出於二公所傳,故名之曰《毛詩》,稱曰葩經。
《詩》可以興,感發志氣;可以觀,考見得失;可以群,和而不流;可以怨,怨而不怒。近之事父,遠之事君,人倫之道,《詩》無不備;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為學之人,最宜諷之詠之,而玩其旨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