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哲學系主任傅佩榮用5個問題,帶你入門哲學世界

2020-12-01 和訊

  如果一個人,一生悶頭勞作,結婚生子,也可以獲得世俗的榮耀和快樂。

  但縱觀人類社會,那些高級的靈魂,無一不是擺脫了柴米油鹽,進入一種更高的思考領域。

  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上的"東方詩哲"方東美曾說:哲學不能烘麵包,但是能使麵包增加甜味。換言之,哲學不能當飯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

  哲學提供的是一種抽象化的思維模型,掌握哲學是具有一定的門檻,但一旦真正進入哲學的世界,你的思維廣度、深度,你看待世界的視野都將發生質的飛躍。

  五個問題點燃你的哲學好奇心

  請你和我一起思考了五個哲學問題,希望能點燃你的哲學好奇心。圍繞這五個問題,我將用五位哲學家的觀點,帶你一窺哲學的奧妙。

  在這個問題上,亞里斯多德說:「任何變化都是由潛能走向實現」。

  他認為,任何一種事物都處在「潛能」狀態,都會要求更高層次的形式或更高層次的「實現」。從「潛能」走向「實現」,完善「潛能」中對「實現」的「缺乏」。

  我們可以用這兩個詞來說明一些事情。

  譬如在學校,老師對學生說:「你很有潛能。」學生聽了很高興,「老師說我很有潛能」,他顯然沒學過哲學。如果懂得亞里斯多德,就應該知道,自己離實現還差得很遠啊,身上都是潛能,還沒有實現出來。

  但是一般人會以為「潛能」兩個字代表未來充滿希望。

  老師對另外一個學生說:「這位同學,你沒有什麼潛能了。」他聽了一定很難過,「老師說我沒有潛能,好像我已經沒有希望似的」。他錯了,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他已經實現得差不多啦,沒有什麼潛能了,幾乎完美了。

  所以,你只有透過「實現」,才能了解「潛能」是怎麼回事。你如果離開「實現」,只說「潛能」的話,這個「潛能」是怎麼回事呢?沒有人知道。

  所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亞里斯多德依照「潛能實現的說法」,他認為答案是先有雞,因為蛋是「潛能」,雞才是「實現」。如果沒有雞,你如何判斷這個蛋是雞蛋?任何「潛能」要透過「實現」才能被理解。

  我們在不同場合向別人介紹、描述自己的時候,存在著一個不因背景改變的「我」,哲學家們曾嚴肅地思考這個「我」。人在生活中會被一個念頭困擾「我已經不是我了」,這個「我」到底是指向什麼呢?

  勒內·笛卡爾的名句「我思故我在」,這個「思」包括懷疑、理解、肯定、否定、意願、拒絕等。這個觀點直接判斷,我思即是我在。由「我思即是我在」所肯定的是「我即是思」,我即是心智或靈魂。

  笛卡爾認為「我」的本質即是思想,其中有與生俱來的觀念。靈魂或心智是一個獨立長存的實體。所謂實體,是指「由自己而得以存在者」。

  在笛卡爾的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上帝是實體,如果就受造物而言,則有兩種實體:心智與物體。

  心智主要屬性是思想。物體的屬性是廣延,即長、寬、高。另外,樣式或模式是指屬性不同表現。人由兩種實體所組成,心智和身體。這二者是區分的,又借交互作用以形成人的整體性。

  所以,笛卡爾提出了一種觀點,「我」是我們每個人首先能夠確切知道的東西,即這個思想著的自我,即這個意識到自己的自我。

  畢達哥拉斯的觀點,他認為靈魂是「生命原理」。所謂的「生命原理」就是,只要有生之物一定有某種力量、某種原理,使它的生命可以延續和發展。

  他進一步分析說:「靈魂有三個部分,分別負責感覺,活動和心智。」感覺和活動很明顯,植物、動物都有這兩者。

  人不一樣,人除了這兩者還有心智,只有人的靈魂有心智。心智就是理性的作用,這就是人的靈魂本質之所在。這一來,就把人跟其他生物劃清了界限,代表人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哲學家大衛·休謨認為,人的行動遵循信念,理性並不重要。他說「理性是,並且應該是,情緒的奴隸。不僅如此,理性永遠不能假裝它負責任何其他的職務,它所要做的只是為各種情緒服務,並服從它們。」

  因此,道德行為完全是基於道德感。其次,談道德不能忽略意志。

  意志是「當我們故意引起身體的一個新活動,或心智的一個新知覺時,我們所感受到、意識到的一種內部印象。」

  這引出一個問題,即人是否是自由的?自由若指「否定必然性」,則它涉及語言誤用問題。自由若指「自發性」,則可以說人有自由。不過只靠理性,永遠無法找到意志行動的動機。

  在對意志的指導方面,理性永遠無法反對情緒。因此,道德的區分不是來自理性,而是來自感受,亦即對行動、性質或性格所產生的讚美或責怪的情感。

  哈佛教授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談到,人類在自然狀態下,依靠合作才可以生存發展。合作建立在契約的基礎上,個人根據契約交出部分權利以組成政府。社會契約是政府權威的合法性以及政治義務的基礎。

  由此可以引申說,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人類承諾要遵守自己先前的約定。羅爾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正義問題。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要負責保障平等的公民自由與權利義務,解決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推進所有公民利益等。

  由於自然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每個人的要求無法全部滿足,所以要有正義的社會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追求各自的生活遠景。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哲學知識,可以學習傅佩榮教授的《西方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是誰?

  傅佩榮,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18歲起就接觸西方哲學,在臺灣大學和耶魯大學先後有過長期而豐富的求學和授課經歷。

  傅佩榮是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的嘉賓主持,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其作品曾獲臺灣中正文化獎、最高文藝獎。

  推薦書目

  傅佩榮教授的信念是: 「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他希望讀者在學習西方哲學時,一方面能夠把握住重點,學會一些精彩的觀點,知道這些知名的西方哲學家究竟如何思考宇宙與人生的問題,一方面又能使之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幫助。

  《西方哲學與人生》共分二卷,傅佩榮依據「見解明確,方法清晰,系統完備,並且對現實人生有深刻的啟發」的標準,挑選了從古希臘直到當代最具代表性的的24位西方哲學家,將他們的基本觀點及他們對人生的看法,介紹給讀者。

  用數十年對西方哲學的思考和心得,向你講述西方哲學的重要人物與經典觀點。他能幫你革新思維,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事物。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復活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

相關焦點

  • 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
    傅佩榮,1950年生,祖籍上海。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 傅佩榮的「國學」生意
    2011年10月22日,廣東東莞塘廈鎮觀瀾湖高爾夫球會,傅佩榮在作題為「易經對現代人的啟示」的講座(陝軍/CFP)2008年5月,傅佩榮在北川中學作精彩演講後,被同學們圍住索要籤名 (新快報記者 王翔攝)  趙妍  傅佩榮,1950年生,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
  • 傅佩榮先生常用的起卦法
    他1950年12月16日生人,今年70歲,祖籍上海,是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和餘英時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先生對《易經》有很深的研究,筆者聽過一些他講的課程,今天就來聊聊,傅佩榮先生經常用的一個起卦法。
  • 傅佩榮先生常用的起卦法
    他1950年12月16日生人,今年70歲,祖籍上海,是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和餘英時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傅佩榮先生對《易經》有很深的研究,筆者聽過一些他講的課程,今天就來聊聊,傅佩榮先生經常用的一個起卦法。
  • 傅佩榮:《易經》佔卦到底是不是迷信? 思想食堂
    說到《易經》,很容易就聯想到八卦、算命一類,很多人認為用這種方法來推導問題非常不靠譜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用70年的歲月積澱,畢生的精研耕耘,帶你走一場別樣的文化之旅傅佩榮其人,想必每一個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不會陌生。傅佩榮教授他是當代華人公認的一流國學導師,畢業於臺灣大學哲學系,是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
  • 傅佩榮解說《易經》:佔卦非算命 是超理性智慧之術
    「佔卦不是算命」,這是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傅佩榮的觀點。從11月26日、27日開始,連續4個周末8天,傅佩榮做客暨南大學,對《易經》這部國學經典進行全面解說。傅佩榮的講課通俗易懂,風趣幽默,能將國學經典與現代人的人生經驗相結合。傅佩榮認為,佔卦不是算命,易經是古代帝王專用的智慧之術。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 不要再說難了,我來教給你一個簡單的《易經》解卦方法
    這裡給大家介紹易學大師-傅佩榮先生帶給我們簡單的數字卦解法,傅佩榮顯示是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師從餘英時),專攻宗教哲學。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他對丁耘著作《道體學引論》指出兩點看法,首先作者丁耘是少數始終以問題為導向的學者,用自己的問題意識甄別史料,提出問題;第二,丁耘做中國哲學研究,卻有深厚的西學背景,「他會把中國的問題嵌入到洋人的思想語法當中去,去讓人看懂。說大白話就是,他思考的種子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生長,如果放在洋人的土地上也能結出果子來,這點是很重要的。」
  • 著名哲學家、北大哲學系教授張世英去世,享年100歲
    >據北京大學哲學系消息,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美學家、哲學教育家、北京大學哲學系著名教授、《黑格爾著作集》中文版主編、中西哲學與文化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美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自1952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外國哲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黑格爾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編,中西哲學與文化研究會會長,全國西方哲學學科重點第一學術帶頭人。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以下問題很繞腦,不建議不愛動腦筋的人閱讀。#哲學#中國人如果不革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是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哲學世界」。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當我們問到底什麼是哲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之問。這也很恰當的解釋了哲學存在於萬界之中的,它是無處不在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每天走到街上,向別人提出許多問題,然後再向別人解釋許多問題。人們一開始只是覺得有趣,但慢慢發現有趣之中似乎存在著一定的真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 學哲學如何事半功倍,儘快入門?方法論~
    之類問題的人,不需要多說,他們往往就會對哲學產生興趣。而對於那些討厭抽象思考、偏好感官事物的人來說,往往不僅提不起學哲學的興趣,還會把哲學當成生活的絆腳石。最遺憾的不是人們對哲學不感興趣,而是人們未曾真正了解哲學,就斷然拒絕哲學。理論上說,哲學可以使任何具備思考能力的人受益,但就實際來看,不可能每個人都對哲學感興趣。如果你確實不喜歡哲學,那就遠離它好了。
  • 生死問題——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最後一個問題
    死亡是一件必定會到來的事情,它已經在前面某個地方等著你了。當然,最後思考的結果怎麼樣,很難說。有的人可能從哲學中找到了一個角度,有的人可能從宗教中找到了一種依託,都可以。思考的路徑怎麼思考死亡?哲學上和宗教中有三種思路。 第一種是哲學上相當普遍的思路,就是用理智的態度接受死亡。
  •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世界觀不僅要回答世界「是怎樣」的問題,還要解決世界「應怎樣」的問題,反映人的情感、願望、理想和信念,所以世界觀包含人生觀、價值觀。(2)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以總體的方式把握世界,為人們理解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
  •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高漢生逝世:潛心學術,獨當一面
    南京大學哲學系網站日前發布訃告稱,南京大學哲學系高漢生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1979年4月調至南京大學哲學系,分別於1983年、1988年評為副教授、教授,兼任江蘇省心理學會和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和全國法制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務,為江蘇省心理學會乃至中國心理學會的各項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 哲學是無用之用?還是完全沒有用?
    一提到哲學,很多對哲學不熟悉或是沒有入門的人會覺得哲學離我們很遠,哲學似乎就是屠龍之術,甚至一些只關心自己生活實際處境的人更直言哲學完全沒有用途,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解決著我們的生命、國家等大事,關心著我們個人的生活小事,哲學就是無用之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