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一生悶頭勞作,結婚生子,也可以獲得世俗的榮耀和快樂。
但縱觀人類社會,那些高級的靈魂,無一不是擺脫了柴米油鹽,進入一種更高的思考領域。
中國現代哲學思想史上的"東方詩哲"方東美曾說:哲學不能烘麵包,但是能使麵包增加甜味。換言之,哲學不能當飯吃,但是能使人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
哲學提供的是一種抽象化的思維模型,掌握哲學是具有一定的門檻,但一旦真正進入哲學的世界,你的思維廣度、深度,你看待世界的視野都將發生質的飛躍。
五個問題點燃你的哲學好奇心
請你和我一起思考了五個哲學問題,希望能點燃你的哲學好奇心。圍繞這五個問題,我將用五位哲學家的觀點,帶你一窺哲學的奧妙。
在這個問題上,亞里斯多德說:「任何變化都是由潛能走向實現」。
他認為,任何一種事物都處在「潛能」狀態,都會要求更高層次的形式或更高層次的「實現」。從「潛能」走向「實現」,完善「潛能」中對「實現」的「缺乏」。
我們可以用這兩個詞來說明一些事情。
譬如在學校,老師對學生說:「你很有潛能。」學生聽了很高興,「老師說我很有潛能」,他顯然沒學過哲學。如果懂得亞里斯多德,就應該知道,自己離實現還差得很遠啊,身上都是潛能,還沒有實現出來。
但是一般人會以為「潛能」兩個字代表未來充滿希望。
老師對另外一個學生說:「這位同學,你沒有什麼潛能了。」他聽了一定很難過,「老師說我沒有潛能,好像我已經沒有希望似的」。他錯了,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他已經實現得差不多啦,沒有什麼潛能了,幾乎完美了。
所以,你只有透過「實現」,才能了解「潛能」是怎麼回事。你如果離開「實現」,只說「潛能」的話,這個「潛能」是怎麼回事呢?沒有人知道。
所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亞里斯多德依照「潛能實現的說法」,他認為答案是先有雞,因為蛋是「潛能」,雞才是「實現」。如果沒有雞,你如何判斷這個蛋是雞蛋?任何「潛能」要透過「實現」才能被理解。
我們在不同場合向別人介紹、描述自己的時候,存在著一個不因背景改變的「我」,哲學家們曾嚴肅地思考這個「我」。人在生活中會被一個念頭困擾「我已經不是我了」,這個「我」到底是指向什麼呢?
勒內·笛卡爾的名句「我思故我在」,這個「思」包括懷疑、理解、肯定、否定、意願、拒絕等。這個觀點直接判斷,我思即是我在。由「我思即是我在」所肯定的是「我即是思」,我即是心智或靈魂。
笛卡爾認為「我」的本質即是思想,其中有與生俱來的觀念。靈魂或心智是一個獨立長存的實體。所謂實體,是指「由自己而得以存在者」。
在笛卡爾的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上帝是實體,如果就受造物而言,則有兩種實體:心智與物體。
心智主要屬性是思想。物體的屬性是廣延,即長、寬、高。另外,樣式或模式是指屬性不同表現。人由兩種實體所組成,心智和身體。這二者是區分的,又借交互作用以形成人的整體性。
所以,笛卡爾提出了一種觀點,「我」是我們每個人首先能夠確切知道的東西,即這個思想著的自我,即這個意識到自己的自我。
畢達哥拉斯的觀點,他認為靈魂是「生命原理」。所謂的「生命原理」就是,只要有生之物一定有某種力量、某種原理,使它的生命可以延續和發展。
他進一步分析說:「靈魂有三個部分,分別負責感覺,活動和心智。」感覺和活動很明顯,植物、動物都有這兩者。
人不一樣,人除了這兩者還有心智,只有人的靈魂有心智。心智就是理性的作用,這就是人的靈魂本質之所在。這一來,就把人跟其他生物劃清了界限,代表人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哲學家大衛·休謨認為,人的行動遵循信念,理性並不重要。他說「理性是,並且應該是,情緒的奴隸。不僅如此,理性永遠不能假裝它負責任何其他的職務,它所要做的只是為各種情緒服務,並服從它們。」
因此,道德行為完全是基於道德感。其次,談道德不能忽略意志。
意志是「當我們故意引起身體的一個新活動,或心智的一個新知覺時,我們所感受到、意識到的一種內部印象。」
這引出一個問題,即人是否是自由的?自由若指「否定必然性」,則它涉及語言誤用問題。自由若指「自發性」,則可以說人有自由。不過只靠理性,永遠無法找到意志行動的動機。
在對意志的指導方面,理性永遠無法反對情緒。因此,道德的區分不是來自理性,而是來自感受,亦即對行動、性質或性格所產生的讚美或責怪的情感。
哈佛教授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談到,人類在自然狀態下,依靠合作才可以生存發展。合作建立在契約的基礎上,個人根據契約交出部分權利以組成政府。社會契約是政府權威的合法性以及政治義務的基礎。
由此可以引申說,這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人類承諾要遵守自己先前的約定。羅爾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正義問題。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要負責保障平等的公民自由與權利義務,解決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推進所有公民利益等。
由於自然和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每個人的要求無法全部滿足,所以要有正義的社會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追求各自的生活遠景。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哲學知識,可以學習傅佩榮教授的《西方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是誰?
傅佩榮,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18歲起就接觸西方哲學,在臺灣大學和耶魯大學先後有過長期而豐富的求學和授課經歷。
傅佩榮是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的嘉賓主持,被臺灣《民生報》評選為大學最熱門教授。其作品曾獲臺灣中正文化獎、最高文藝獎。
推薦書目
傅佩榮教授的信念是: 「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他希望讀者在學習西方哲學時,一方面能夠把握住重點,學會一些精彩的觀點,知道這些知名的西方哲學家究竟如何思考宇宙與人生的問題,一方面又能使之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幫助。
《西方哲學與人生》共分二卷,傅佩榮依據「見解明確,方法清晰,系統完備,並且對現實人生有深刻的啟發」的標準,挑選了從古希臘直到當代最具代表性的的24位西方哲學家,將他們的基本觀點及他們對人生的看法,介紹給讀者。
用數十年對西方哲學的思考和心得,向你講述西方哲學的重要人物與經典觀點。他能幫你革新思維,學會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事物。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復活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