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9姓14帝,個個都像穿越者,為何喜歡收養義子,原因奇妙
五代十國是唐末到北宋之間一段非常混亂的時期,數十年間,出現了9姓14帝。這些皇帝都是猛人,憑著手裡的兵力一頓操作猛如虎,就成了皇帝。且行徑上有點像現代流行的網絡穿越文裡的穿越者,神擋殺神,佛擋殺佛,開局一片中興氣象,稍有功業便沉迷酒色,到處胡搞。而且還都有一個毛病,喜歡收養義子,弄得親兒子乾兒子一大堆,死了爭家產奪帝位不亦樂乎。
1.皇帝就愛收養乾兒子
五代十國收養義子成風,到後來已經不是皇帝的專利,從上到下無不風行,鬧出來很多笑話。具體來看,五代十國收養義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比如五代十國中第一個皇帝,後梁的朱全忠,便收養了不少乾兒子,比如朱友文、朱友謙、朱友恭等,這些乾兒子有的是禁軍大將,有的是地方節度使,更有牛叉的還封了王,比如朱友文就是博王,朱友謙是冀王。
十國中收養乾兒子最多的皇帝是前蜀的王建,有記載的就達45個,這45個兒子都有專門的記載,且地位比較高。如果加上一些沒有名氣的,全部應該超過120個。這些兒子為王建的蜀王朝建功立業,比如王宗吉,總管六軍,封晉國公,比如王宗侃,任太保,封魏王,換句話說,滿朝文武,只要想統攬軍政大權,都得拜王建為乾爹。估計上朝的時候都不喊萬歲,而喊「乾爹好」。
還有一部分乾兒子發展比較好,在群眾中認知度比極高的楊家將,老令公楊繼業便是北漢劉姓政權著名的養子,漢睿宗劉鈞是他乾爹,並被賜姓劉,為建雄軍節度使,後來到了北宋年間,劉繼業才把姓氏改回來,為楊繼業。
2.五代十國收養乾兒子的特點
從表面上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有許多收養關係,但五代十國的收養,卻有鮮明的特點:
其一,收養的人數有很大的不同。無論什麼時候的收養者,其重要的目的都是為了傳宗接代,但觀察五代十國的收養關係,基本上收養者都有自己的親生兒子,顯然不是傳宗接代的需要。同時,在收養人數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歷代的收養可能只有1個,帶五代十國都是大規模的收養,十幾個的十分普遍,幾十個上百個的也比比皆是。
其二,收養對象不同。古代的收養,為了儒家的傳承關係,一般不能隨便收養異姓為乾兒子,這種收養關係要建立在家族同姓內部,否則就會收到法律和風俗的指責。如果非要收養異姓為乾兒子,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被親生父母遺棄,沒法生存的,二是3歲以下的,但從五代十國的現象來看,多數乾兒子都是驍勇善戰的將士,顯然不符合條件。
其三,收養者不同,在古代,雖然社會上層貴族的收養也有,但與民間相比畢竟不是主流。但五代十國中的收養者多為社會上層貴族,皇帝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
其四,被收養者年齡不同,歷代的被收養者一般為幼兒,這樣從小和養父母一起生活,便於培養和諧的親子關係。但是五代十國的收養者卻多數為成年男子,而且收養者被收養者之間的年齡差距很小,唐明宗李嗣源比其養父李克用小10歲。更離譜的還有乾爹年齡還沒有乾兒子大,如晉高祖石敬瑭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養父時,年已44歲,而耶律德光年僅41歲。
3.五代十國的皇帝為什麼喜歡大量收養成年乾兒子
五代十國的皇帝喜歡收養成年乾兒子,特別是身居高位的將帥,其中有很大的政治聯姻用心,但其實古代封侯拜相的方法和技巧很多,歷史上有很多正面的例子,為什麼到了五代十國偏要用收養關係維繫朝中將相呢?
五代十國在制度上都因循唐朝的制度,在社會風氣上也頗受唐風影響。眾所周知,唐代的宦官權力和影響很大,從唐玄宗年間的高力士到唐朝滅亡的一百多年間,宦官的權力始終沒有受到削弱,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收養乾兒子。
按照唐制,宦官在行政系統內的職位只能由宦官接替,所以官宦收養乾兒子主要是為了繼承其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因此這種收養關係與單純的傳宗接代不同,所以在人數上往往嫌少不嫌多。應該說在唐朝中期,宦官收養的乾兒子還止步於宦官內部。
但是到了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嚴重,為了最大限度鞏固自己的勢力,宦官收養乾兒子的範圍開始擴大,從朝中宦官擴大到禁軍將校與藩鎮將帥,從而形成了一個個以宦官為紐帶的政治軍事集團。
唐朝滅亡後,各藩鎮開始割據稱帝,但其中最重要的傳統,即以當朝者為紐帶,以軍事、政治聯盟為目的的收養關係開始正式步入政治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