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947年,龍門縣城東較場為抗日英烈建立紀念碑,遠處山嶺上的古塔為水西塔
建國初期,龍門縣城南門古渡口,遠處可見水西塔
1953年,水西塔下,龍門青年人在西林河遊泳
雖然現代樓房鱗次櫛比,但不少時候,一座古塔仍能主宰著人們的視線焦點。在龍門縣城塔山公園,巍然矗立著一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古塔——水西塔。它卓爾不群、亭亭玉立於山間河畔400餘年,與青山、白雲、碧水一起,點綴著河山景色,構成了龍門縣城的徽標,守望著這片美麗而豐饒的土地。不論從哪個方向取景,水西塔總是最積極的搶鏡者。
民諺雲「未到龍城先見塔」。這座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建成的古塔,於1970年被拆除,又於1994年原址重建落成,命途曲折。不過,這並不妨礙它成為龍門人心中一座重要古塔。關於水西塔的舊詩文和舊影像,也為人們留下了滄桑歲月的痕跡。
塔,原是佛教建築,起源於印度,又稱「浮屠」。塔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建築和世俗生活結合,演變成各類風格不一的中國塔,如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密簷式塔,成為傳統建築藝術的奇葩。明代,全國掀起了建塔之風。當時風水之說盛行,建塔成為勘山理水、補地勢、鎮水患、引瑞氣的重要手段,人們認為,建塔或補山脈氣勢之不足,或鎮河水奔瀉之兇險,還能藉此祈禱水土平安、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廣東現存的古塔中,風水塔佔大多數,其中尤以明萬曆年間修建的最多。
惠州建塔之風與全國同步,惠州人熟知的泗洲塔就是在明代重建的,文星塔也是建於明代,且都是萬曆年間的事情。當時龍門則湧現出水西塔、功武塔等風水塔,其中,水西塔位於縣城郊外,功武塔位於龍門大姓廖氏功武村,都是增江畔著名的風水塔,不同的是,建水西塔屬於官方行為,功武塔則是大族榮耀。
龍門人最熟悉的水西塔,位於龍門縣城東南芬塔山山巔,是一座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修建於明萬曆年間。據清鹹豐元年(1851)《龍門縣誌》記載,水西塔由龍門知縣張述齡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創建,六年後,即萬曆三十八年(1610),水西塔在知縣鄧汝楫手裡建成。增江上遊西林河,從龍門縣城北面而來,自西向東繞城而過,然後再折向東南方向。「七級浮屠」水西塔,位於西林河自西向東南的轉折處,鎮住風水,仿佛龍門縣城的華表,成為龍門縣城的一道美麗風景線,因得「未到龍城先見塔」之譽。
作者:侯縣軍
惠州檔案方志
(微信號:hzdawx)
原標題:《照片背後的故事——龍門水西塔舊影一:未到龍城先見塔》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