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芒派打開紅色之門 見證崢嶸歲月

2020-11-27 騰訊網

芒派村紅色村紅色文化展示牆。

山水豆腐製作工藝。

修葺一新的十五烈士墓。

芒派村歷史久遠,多姓共處,該村由29個村民小組、十幾個姓氏組成,現有人口3163人,是地派鎮較大的村子之一。數百年來,這些姓氏按照遷入的時間先後,沿著芒派河谷兩邊肥沃的臺地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在數百年的生產生活中,各姓氏彼此之間相互幫助,形成了良好的關係。

1927年12月13日,廣州起義失敗後,起義軍餘部進入了花縣(今廣州花都),並宣告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成立,由葉鏞任師長,並於12月19日經從化良口、呂田轉戰龍門地派。這是龍門人第一次見到共產黨的軍隊,為龍門人打開了紅色之門。此後,芒派兒女積極投身革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前後湧現了15位烈士。

由於群眾基礎好,這裡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縱隊第三支隊的南部根據地之一。截至1949年10月,芒派村登記在冊的中共黨員有43人,不僅是整個龍門縣黨員最多的村子,在整個粵東地區也獨樹一幟。

開基傳奇

從一道充滿善意的美食開始

從龍門縣城出發,沿著省道353一路向西北前行,群山漸起,圩鎮漸少,道路也更加蜿蜒,山間的草木恣意生長著,生機勃勃。繞過山梁,車子開上桂峰山東麓山道,水天一色的天堂山水庫,如同驚鴻,時而出現在層林之外,讓人覺得神清氣爽,賞心悅目。

過了天堂山水庫便是高明河,這條河是地派的母親河,也是天堂山水庫的主要水源補給地。逆流而上,隨著地勢漸漸平坦開闊,兩岸沃野糧田,屋舍人家,掩映在群山之下,顯得十分明亮乾淨,大約十分鐘,便到了地派圩鎮。

地派,古稱高明,是龍門北部的門戶,毗鄰廣州。過地派圩鎮向北大約2公裡,然後拐入鄉道,沿著高明河的支流芒派河溯源而上,兩岸翠竹溪流,很快就到了芒派村。

芒派村坐落於一條長長的山谷之中,西邊是桂峰山北麓的餘脈,比鄰廣州從化,北邊是歐嶺,直抵韶關新豐。芒派河發源於歐嶺,數百年來,涓涓流水,滋養著芒派人的心靈和生活,最終匯入高明河。村子南北狹長,南北綿延7公裡,東西最狹窄處不過數百米。共有歐嶺下、周陂頭、桐子窩、旗嶺等29個村民小組,共計三千多人,由十多個主要姓氏組成,村民小組大多沿河分布。

據村中熟悉村史的長者介紹,芒派村雖然姓氏眾多,但是最早開基芒派還是徐姓,大約於明代嘉靖年間來芒派的旗嶺開基落擔,現在的徐氏後代,也主要居住旗嶺圍,在芒派其他村小組如蒲蘆夫、四德等也有分布,現有人口600多人。

關於徐氏先祖開基芒派,在當地有個廣泛流傳的傳說。在明朝萬曆年間,商品經濟發達,人口流動加速,作為三地交界的地派,當時十分繁華。徐氏先人,太祖徐德榮之妻,祖婆朱氏和鄔氏,曾帶著兒子在地派搭起草寮,經營豆腐鋪子生意。她們為人淳樸厚道,堅持在山前臺地種豆,然後用山泉水磨成豆漿,點成豆腐。由於材質好,手藝精,她們做出來的豆腐嫩滑可口,韌性足不易碎,風味獨特,深受往來客商的喜愛。

一天臨近傍晚,天降大雨,大家紛紛關門上板,收起生意,準備吃晚飯休息。正在這個時候,一位風塵僕僕的行人叩響了豆腐鋪的大門,他一身泥濘,充滿疲倦。朱氏和鄔氏見他面相和善儒雅,便將他迎進鋪子避雨,並吩咐兒子們為他準備飯食,並拿出乾淨的衣服給他換上。閒談之中那人得知朱氏鄔氏一家人尚未落戶,逼仄的豆腐鋪也是臨時搭建,暫避風雨。感念於她們母子的善心,行人便告訴她們可以落擔地派旗嶺,將來必苗裔興旺,發揚光大。那以後朱氏和烏氏率子孫陸續落擔芒派。

據《龍門·湖心志 徐氏族譜》記載,惠州徐氏一世祖為五代著名學者、曾校訂《說文解字》的南唐人徐鉉。宋滅南唐之後,他們一路輾轉遷徙,從南雄珠璣巷到惠州府。此後開枝散葉,傳十世到徐德榮,他從龍城遷居高明。徐德榮有妻三人,分別是黃氏、朱氏和鄔氏,子嗣興旺,生十子十九孫,其後裔廣泛分布於龍門各地,因此徐德榮也被尊為龍門始祖。徐德榮之子,朱氏和鄔氏一脈的悅耕公等,次第開基芒派,因此也形成了芒派徐氏多支共一祖的現象。

由於族譜年代久遠,歷經風雨,記載的內容已經不完整。但是從一道充滿善意的美食山水豆腐開始的開基傳奇,一直影響和浸潤著芒派人。現在,無論是居家飲食還是宴請賓客,山水豆腐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重頭戲。這裡面不僅包含著大家對這道美食的認可和喜愛,也包含著對祖先美德的孜孜追求和代代傳承。

地名演變 見證時代的發展與榮光

自徐氏先祖在芒派的旗嶺、沙田、蒲蘆夫、四德等地開基衍派以後,劉、羅、潘、葉等十多個姓氏逐漸遷入。大家沿著河流兩岸,或是開墾良田,營建屋舍,種植杉木果林,或是出到地派圩鎮經營生意,彼此之間既相互獨立,又互幫互助,日子過得富足而恬靜,當時並未形成芒派這一統一的地名。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相互交往,繁衍生息,加上芒派河的天然紐帶作用,各個自然村落彼此之間的融合不斷加深,區域認同不斷加強。清代之後,為加強地方管理,芒派村所在的位置,成為龍門縣高明鄉第三保。其管轄範圍不僅包括芒派,也包括周邊的從化、新豐一部分地區,因此從那時起,芒派在地緣和政治上與這些地區的聯繫就很多。

自1927年紅軍過境之後,芒派人心中的革命之火冉冉升起,秉持著保家衛國,保鄉安民的精神,他們積極投身革命。因此這裡群眾基礎很好,又處於三市的交界地,一些重要的會議常在這裡開。為了安全起見,河道上有很多長滿白芒草的派洲,成為最好的青紗帳,漸漸地,白芒派這個地名逐漸傳開。

新中國成立前,芒派村有據可查的黨員已經有43位,那時候人口基數很小,據村中老人回憶,不過千餘人。芒派不僅是整個龍門黨員最多的村子,在粵東也獨樹一幟。因此,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成立了「白芒派黨支部」。上世紀70年代,這裡被稱為「芒派鄉」,「芒派」也因此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從龍門縣高明鄉第三保到白芒派,再到芒派,地名的形成,不僅見證了時代的發展,也見證了芒派人的紅色初心和榮光。

紅軍過境 紅色風暴席捲鄉村

1927年12月,已經快到年關,家家戶戶都已經開始著手準備過年一應事物。呼嘯的山風帶著陣陣寒氣,正是曬腊味的好時候,芒派村民三五成群,去地派趕圩,交換物資,努力使自家的年節變得豐富。

此時,一支飽經戰火,疲憊不堪的軍隊正翻山越嶺,朝著地派圩走來。他們沿著山道迤邐而行,簌簌寒風伴隨著他們的腳步聲和槍械的輕微碰撞聲,如同一曲低沉雄厚的樂章,迴響在地派起伏的山間。這支部隊是廣州起義的餘部,花縣整編之後稱「工農紅軍第四師」。他們一路輾轉,在民團和地主武裝重重阻隔下,鏖戰多日,踏著硝煙與寒風,進入地派。

這支隊伍的到來,在地派這個寧靜的邊界小鎮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他們雖然缺衣少糧,神情憔悴,但是他們卻不擾民。冬季地派的氣溫很低,士兵們夜宿騎樓下,很多人連被子都沒有。他們整肅的紀律很快傳遍了整個圩鎮以及芒派等周邊村落。

為了補充軍隊給養,紅四師開始向地派周邊籌糧,但是很多提前得到消息的商鋪和富戶都已經將糧食轉移或隱藏,這讓籌糧工作推進得十分困難。緊急關頭,他們打開了顯記、潘記糧倉,並抓獲對抗籌糧的豪紳潘哀中等,為徵糧工作打開局面,同時將糧食分給周邊的貧農。

千百年來,只有農民向軍隊納糧,沒有軍隊分糧給農民的,紅四師的短暫駐留,讓地派及芒派人開闊了視野,燃起了希望,在他們心中播撒下革命的火種,為後來芒派兒女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前赴後繼的鬥爭,奠定了思想基礎。同時,龍門也打開了紅色之門。此後,無論是面對日寇還是反動派,芒派人總能凝聚在紅旗之下,英勇反抗。

紅色遺址映初心

雷公背劉氏祠堂

1942年,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掃蕩,雷公背村的抗日自衛隊號召村民就地取材,製作竹籤,插在入村的各個要道,並設置陷阱,破壞交通,防範日寇入侵。日本鬼子進村掃蕩時,很多被竹籤刺傷。進村後,鬼子發現了竹籤製作場所就在雷公背祠堂,惱羞成怒,一把火燒掉了雷公背祠堂,祠堂的大火殃及了周邊百姓的房屋。

而今,這裡已經改造成革命展館和宣誓廣場,當年的革命事跡成為一幅幅畫作和浮雕,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歐嶺下醫療站

解放戰爭時期,遊擊隊在地派鎮芒派村歐嶺下長窩山上建立了簡陋的山寮,並成為醫療站。醫療站以樹杈作為支腳,樹木樹枝為圍蔽,樹葉茅草為屋頂,形成較為隱蔽的傷員臨時療傷點。為了防止蟲蛇的侵擾,醫療站的病房以樹幹為支柱,離地面約一米。

把醫療站建在山上,一是為了躲開敵人的掃蕩,二是西藥稀缺之時,採用中草藥結合救治。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歐嶺下醫療站成為龍門、從化、增城交界處重要的傷員救治場所,為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提供了有效的後方保障。

大嶺頭戰鬥遺址

芒派村是解放戰爭時期龍(龍門)從(從化)人民保鄉隊重要根據地。1948年3月,隊長巢橋率領保鄉隊分隊保護老弱傷病同志30餘人到芒派大嶺頭秘密據點休整。事情洩露之後,反動派連夜召集200多人圍困芒派,企圖一舉消滅分隊。

發現敵人蹤跡之後,保鄉隊臨危不亂,緊急召開作戰會議,決定主力保護傷病同志撤離,其餘戰士分散撤離擾亂敵人,掩護主力。戰士劉增榮、炊事員劉灶榮在撤離途中為了掩護主力撤退,吸引敵人注意,且戰且退,最終光榮犧牲。這場戰鬥,激發了芒派人與反動派抗爭到底的勇氣。

三角山戰鬥遺址

隨著龍從保鄉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反動派對芒派革命群眾的圍剿日趨頻繁。面對這樣的局勢,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1948年4月,龍從保鄉隊在芒派村的三角山發動反圍剿鬥爭。

這場激烈的戰鬥,擊斃擊傷敵軍6人,擊潰了盤踞在地派鄉公所的反動部隊,拉開了龍門西北部解放的序幕,鼓舞了革命群眾的士氣和鬥志。

十五烈士墓

十五烈士墓坐落於芒派入村鄉道旁的一座山梁之上,1985年9月,地派區公所(現地派鎮人民政府)、芒派鄉政府(現芒派村民委員會)為紀念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至1949年)和建立新中國犧牲的先烈建立此墓,以供後人瞻仰悼念。

2019年地派鎮黨委政府利用「紅色村」黨建示範項目中省管黨費約83萬元,及鎮自籌資金約210萬元,對烈士公墓及周邊進行全面修繕,將墓地前的道路向外平移18米,形成烈士紀念廣場。修繕後的烈士公墓佔地約4000平方米,墓碑銘鐫刻著15名芒派籍烈士的名單及事跡。

芒派村

芒派村地處地派鎮北部,桂峰山北麓,位於龍門、從化、新豐三縣邊境,與廣州從化呂田鎮塘基背村相鄰。大嶺頭、牛角山、歐嶺群山環繞,草木豐茂,大廣高速穿村而過。芒派距離龍門縣城48公裡,距離地派圩鎮4公裡,總面積34平方公裡,含水田2383畝,旱地985面,山地48750畝,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

芒派下轄雷公背、石塘、灣子、歐嶺下、蒲蘆夫、川龍、橫江、桐子窩、周陂頭等29個村小組,共914戶3163人,是個多圍多姓集居的村落,村莊規模相對較大。其中主要有13個姓,人口規模比較大的姓有劉、羅、徐、潘、葉五姓。其中最早遷入芒派居住的是旗嶺圍徐姓,時間在明代嘉靖前後。其餘各姓在此後陸續遷入,經過數百年的融合和守望相助,各姓村民之間關係十分融洽。

芒派所屬的地派鎮,是廣州起義之後紅四師轉戰龍門的第一站,這次紅軍過境,為龍門群眾打開了紅色之門的同時,也讓比鄰地派圩鎮的芒派人受到紅色精神的浸潤。在此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芒派兒女前赴後繼,貢獻力量。因此,芒派保留著大量的革命遺址,在龍門革命史上,意義重大。

統籌 梁麗通 陳雲輝

撰寫 曹傑文字工作室

攝影 杜曉燕 李運花 黃克峰

吳青芒 羅威鎮 黃宇翔

相關焦點

  • 《龍門風情》之一:韓城龍門(連載二) 韓 城 龍 門 詩 選
    ③帝界:傳說天帝居住之所。      ④砥柱:黃河急流中的石島。      ⑤巰慵:散慢。      ⑥登龍:一登龍門,聲價十倍。科舉中魁,喻為登龍門。      ⑦菲惡:指大禹惡衣菲食。 ②                  兩山屹攙,惟禹之門。                  無酒束帛,以當祀存。  註:      ①左懋弟:字仲及,號蘿石,山東萊陽人,明崇禎5年任韓城縣知縣,有政績,韓民稱頌。      ②蠱:毒害和速惑。
  • 見證與記錄新中國崢嶸歲月
    有意思的是,展示屋中,除了這些老物件,用來糊牆的報紙是一張張「中國青年報」,「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二中全會在京舉行」「團福建省委推廣石美團支部經驗」「重視智力開發打開革新之門」等文章在無聲記錄著那段歷史。改革開放,春潮湧動。城市家庭添置起電視機、電冰箱、縫紉機幾大件。
  • 《光遇》星之門打開攻略
    光遇星之門怎麼打開?很多小夥伴都有這個疑問,其實這個遊戲中的一個任務讓更多的星星回歸天際,但是光遇星之門怎麼打開,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帶來光遇星之門打開的攻略,感興趣的小夥伴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 星之門打開的方法
  • 靜安白領用「聲」演繹紅色經典,重溫那些崢嶸歲月
    從如何發音、吐字、表達方面及情感入手,上海戲劇學院語言臺詞教授、國家一級演員楊明教授,動感101明星主持人闞曉君為參賽選手參賽送上「決勝錦囊」……通過培訓,參賽選手在掌握配音技巧的同時,還重溫了紅色歲月的點點滴滴,體會了「初心」與「使命」的深刻內涵。最終,20名選手進入最後的決賽展演,將用「聲」展示影視劇中紅色經典的魅力,用「聲」演繹一場生動的情景黨課。
  • 憶崢嶸歲月,話紅色記憶!天府新區首批村級退役軍人服務站投用
    憶崢嶸歲月,話紅色記憶,8月1日,天府新區煎茶街道村級退役軍人服務站——沿溪村「退役軍人之家」正式建成投用。這是天府新區首批投用的退役軍人服務站之一。當天,天府新區退役、現役軍人及軍屬近200人以徒步三公裡、向烈士陵園鮮花、召開表彰大會等多種方式,慶祝「退役軍人之家」建成投用,再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傳承優良傳統。
  • 傳承紅色基因!山東這些國保級革命文物帶你重溫崢嶸歲月
    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穿越激情燃燒的歲月,保存至今的珍貴革命文物,見證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近日,山東省首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全省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897處,可移動珍貴革命文物3233件/套。山東省是全國較早公布革命文物名錄的省份之一,革命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山東那些國保級的革命文物,重溫崢嶸歲月。
  • 憶初心—河口大地上的初心故事|六枚紀念章見證老兵王樹良崢嶸歲月
    在他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帶回來的軍裝上,有「淮海戰役紀念章」「渡江勝利紀念章」「抗美援朝紀念章」等六枚紀念章,這是他在槍林彈雨中走過的崢嶸歲月的見證。  1949年4月20日晚,渡江戰役打響了。王樹良所在的部隊作為突破長江天險的中路軍,任務是攻佔裕溪口和棕陽鎮,再向縱深挺進。當晚在夜幕掩護下,百萬雄師過大江,數千條木船在江中競渡前進。
  • 走進仲愷村,重溫瓊崖革命的崢嶸歲月
    更沒想到的是,這面旗幟竟見證了「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瓊崖革命史。 周恩來總理評價這是海南中共瓊崖「孤島奮戰,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最好見證,指示將這面紅旗放置在中共革命歷史博物館進行展藏。
  • 人民警察節丨三十年崢嶸歲月
    人民警察節丨三十年崢嶸歲月 2021-01-08 2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財神《龍門鏢局》影射的公知們
    影射公知:孔二狗,原名孔祥照,網絡人氣作家,代表作是《東北往事之黑道風雲》。孔二狗是寧財神的好友,也是將寧財神和《龍門鏢局》推薦給小馬奔騰的中間人。同時孔二狗與知名電視人劉春等也是好友,立場也接近強調普世價值的公知派。【年公權 VS 王功權】
  • 承德魁星樓:見一見另一個「文曲星」和神話中的龍門
    傳說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爬上半壁山,在路的盡頭,是一座四柱三門的白色石刻牌樓。與山門斜對著,是又一座懸山式牌樓,高大宏偉,紅色的四柱三門,綠重簷,紅琉璃脊,雕梁畫棟,門楣上鐫刻著「龍門」兩個大字,正可謂:十年寒窗苦,只為躍龍門。躍過「龍門」,走上三十六級石階,就來到了「中鬥宮」門前。
  • 輝煌大氣的紅色中式婚禮,鍾情於月下花燭的見證
    比起莊嚴神聖的宣誓, 有人更鍾情於月下花燭的見證。比起眾人齊賀,大排筵席的婚宴,一場由至親見證的家宴更為之動容。 十裡紅妝女兒夢,傳統的中式婚娶皆以紅色作為主色調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2020年01月17日 13: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 區委辦機關黨支部在湖南黨性教育館開展 「致敬崢嶸歲月 攜手奮進...
    區委辦機關黨支部在湖南黨性教育館開展 「致敬崢嶸歲月 攜手奮進前行」主題黨日活動 2020-09-30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龍門石窟景區官方微信推出「十二星座遊龍門攻略」
    《玩轉龍門之十二星座帶你遊龍門(上)》。他首先在龍門西山上開鑿了古陽洞,一批支持他遷都的王室貴族、朝中重臣、軍隊將領,也在古陽洞中鑿龕造像。這種充滿開拓創新、勇於嘗試的性格非白羊座的小夥伴們莫屬。」在《玩轉龍門之十二星座帶你遊龍門》中,作者向白羊座的遊客重點推薦了古陽洞,除了古陽洞的介紹,這篇微信還附上該洞的照片。
  • 《光遇》請讓更多的星星回歸天際意思是什麼 打開星之門方法分享
    導 讀 光遇遊戲中有個任務,需要玩家讓更多的星星回歸天際,一些小夥伴就比較迷惑,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個就是讓玩家幫助打開星之門
  • 致敬崢嶸歲月!南海正徵集現役/退役軍人軍旅榮譽用品!
    為全面展現南海區廣大退役軍人軍旅歲月、英雄事跡,展現南海區退役軍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風採,即日起,南海區正式啟動「致敬崢嶸歲月,見證軍人榮耀——南海區退役軍人榮譽室檔案素材徵集」活動。
  • 西安思源學院【紅色尋訪之三】憶崢嶸歲月育時代新人——紅色文化...
    西安思源學院紅色文化育人專題調研團與永濟市黨史辦聯合召開專題學術座談會  座談會上,領導及專家學者對西安思源學院近年開展的許權中將軍抗戰業績和革命精神的研究工作和紅色文化調研等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給予高度褒揚
  • 照片背後的故事——龍門水西塔舊影一:未到龍城先見塔
    建國初期,龍門縣城南門古渡口,遠處可見水西塔1953年,水西塔下,龍門青年人在西林河遊泳雖然現代樓房鱗次櫛比,但不少時候,一座古塔仍能主宰著人們的視線焦點。在龍門縣城塔山公園,巍然矗立著一座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古塔——水西塔。
  • 傳承紅色基因 | 91年前的今天,「陸上門戶」見證崢嶸往昔
    老北站地區近代海派建築薈萃,是上海近現代百年發展歷史的重要縮影,也蘊藏著眾多「紅色基因」。 圖說:見證諸多歷史瞬間的老北站,今為上海鐵路博物館。 正在靜安區北站街道舉辦的「歲月·崢嶸」百年老北站歷史文化展上,特別設立了一個單元——紅色文化,展現的就是這個地區特有的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