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穿越激情燃燒的歲月,保存至今的珍貴革命文物,見證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奮鬥歷程。
近日,山東省首批革命文物名錄公布,全省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897處,可移動珍貴革命文物3233件/套。山東省是全國較早公布革命文物名錄的省份之一,革命文物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山東那些國保級的革命文物,重溫崢嶸歲月。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劉公島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公島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灣內。島內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既有上溯千年的戰國遺址、劉公劉母樂善好施的美麗傳說,又有清代北洋海軍、甲午戰爭遺址,還有眾多英租時期歐式歷史文物建築,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
海軍公所
自開放以來,劉公島資源保護和旅遊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先後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海洋公園。
東泓炮臺
作為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海軍的誕生地、甲午海戰決戰地和英國近半個世紀的軍事租借地,劉公島既留下了中國追趕世界的深刻足跡,也見證了中國自強夢碎的千古悲劇,承載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情感、最執著的復興追求。
★王盡美故居★
王盡美故居修繕後情況
王盡美故居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盡美故居位於諸城市西部的枳溝鎮北杏村的南端 。
故居原為北杏村富戶「見山堂」王氏家柴草園內放雜物用的偏房,1898年,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同志誕生於此,並在這裡生活了20年,1918年王盡美到濟南求學,考入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王盡美故居修繕後情況
1945年以後,王盡美的母親移居他處,此房無人居住倒塌,1960年五蓮(時屬五蓮)縣人民政府在原址上恢復了故居原貌,供群眾參觀瞻仰,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盡美烈士為革命事業鞠躬盡瘁,他的故居亦成為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位於泰安高新區房村鎮黑石埠村大寺自然村,是近現代重要歷史事件舊址。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以及林浩、洪濤、趙傑等人在徂徠山法華寺(今四禪寺)舉行起義誓師大會,宣布抗日武裝起義,編為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第四支隊。隊伍以徂徠山為根據地,轉戰於魯中南地區,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是由中共山東省委直接領導和發動的,打響了山東抗日第一槍,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舊址對於研究山東抗戰史具有重要意義。
★臺兒莊大戰舊址★
臺兒莊大戰舊址火車站
臺兒莊大戰舊址2006年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兒莊大戰舊址,包括清真古寺、關帝廟、火車站三處遺址點,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臺兒莊大戰舊址清真古寺
清真古寺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大門、東齋堂、禮拜殿、望月樓、沐浴室、北講堂、南講堂等建築組成。1988年11月1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揭取北講堂西耳房前簷牆上一塊彈洞特別密集的磚牆(95×75cm),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陳列收藏。
臺兒莊大戰遺址池城峰指揮部
關帝廟現僅存廟宇三間,坐北朝南,青石基礎,青磚對縫壘砌而成牆體。據記載,1938年,臺兒莊大戰時為池峰城作戰指揮部。
★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
八路軍 115 師司令部舊址
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1996年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位於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駐地。
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
1939年3月初,八路軍115師從晉西北入山東境內,轉戰於魯中、魯西、魯南。1941年3月初,八路軍115師司令部由魯中沂蒙山區轉移到莒南縣,直至1945年9月中旬離開山東,挺進東北。四年多的時間裡,115師司令部駐於大店、西辛莊等處。
舊址包括原大店莊氏「居業堂」和「四餘堂」。整體布局屬於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清代建築。現有館藏文物400餘件,展示珍貴圖片10000餘張。以豐富、翔實、生動、系統的史料、實物和場景,以現代化的展示手段全面反映了八路軍115師及山東抗日根據地革命歷史文化,是目前省內唯一一處全面、系統展示山東革命歷史的場所。
★臨沂大青山突圍戰遺址★
大青山戰鬥遺址遠眺
臨沂大青山突圍戰遺址2019年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41年的大青山突圍戰,是山東抗戰史上最為悲壯的一次突圍戰,在這場戰鬥中,抗大一分校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青山突圍戰遺址由大青山戰鬥遺址、大青山烈士陵園和抗大一分校組成。
大青山突圍紀念館
大青山突圍紀念館,2006年建成。紀念館展示面積300㎡,年觀眾量最高5萬人次。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滿足管理、展示利用和通達要求。
抗大一分校舊址
抗大一分校舊址坐落在沂南縣孫祖鎮東高莊村村中心,民房數十間,土石木結構,茅草屋面。當時的抗大一分校司令部、政治部二科及徐向前指揮部等機構均在該舊址內。抗大一分校舊址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培養抗日軍政幹部的重要機構,是中國共產黨開展抗日戰爭活動的重要歷史見證,是山東抗日戰爭史上光輝的一頁。
★趙疃地雷戰遺址★
信號山遺址英雄紀念碑
趙疃地雷戰遺址2019年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疃地雷戰遺址位於山東煙臺海陽市行村鎮北約5公裡的趙疃村,青島通往威海的S202道在村西通過,正南6公裡是黃海。
地雷戰遺存文物
遺址主要由全國民兵英雄趙守福、膠東民兵英雄趙同倫等30餘棟抗日英雄故居及信號山遺址、第一顆地雷爆炸遺址、月牙橋雷區、南街雷區、東河雷區、東西大街雷區、丈子山雷區、塔埠頂雷區、牌坊雷址、盆子山雷區、耮齒頂民兵指揮所、一百零五天反掃蕩遺址等12處戰鬥遺址組成。
地雷戰遺存文物
1942年-1945年,在中共海陽縣委、海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及八路軍膠東軍區的領導下,海陽民兵運用地雷與日、偽、頑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地雷戰。趙疃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取得的突出戰績而成為海陽地雷戰的代表。
★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
昌邑抗日殉國烈士祠大門、東西倒座及東西側門
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2019年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龍池鎮北白塔村東。1945年2月奠基,同年7月竣工。烈士祠坐北朝南,有正廳5間,東、西廂房各5間,大門1間並附帶戲樓,門上對聯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昌邑抗日殉國烈士祠正廳
整個祠堂採用傳統建築風格,布局嚴謹,建築精良,其磚雕堪稱一絕,是民國時期祠廟建築的代表。
昌邑抗日殉國烈士祠正廳內景
昌北根據地是膠東根據地通往山東分局、清河根據地的走廊,保證了膠東根據地和山東分局以及中共中央的緊密聯繫,在山東抗戰中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昌邑縣抗日殉國烈士祠是全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建國前建成的奉祀中共抗日烈士的專祠,也是昌濰地區抗戰歷史最具代表性的實物見證,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價值。
★新四軍軍部暨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舊址★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新四軍軍部暨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舊址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四軍軍部舊址,舊址位於臨沂市河東區政府駐地北6公裡的九曲街道前河灣村西部,新四軍最後一個軍部曾駐此,是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誕生地,陳毅、粟裕、張雲逸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戰鬥過。
陳毅舊居
新四軍軍部舊址是當地一個地主家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共有堂屋6間、東西廂房9間,總佔地面積為770平方米,均為硬山頂、灰瓦白牆。陳毅舊居位於新四軍軍部舊址西北200米,為北方普通民居,草頂土牆,共有房屋三間。張雲逸舊居位於陳毅舊居東南50米,為北方普通民居,草頂土牆,共有房屋三間。
館內設有復原室、史料展覽室,恢復了陳毅辦公室、軍部辦公室等場景,開設了四個專題展室,並且運用聲、光、電、工藝油畫、浮雕等現代手段,再現了沂蒙軍民浴血奮戰的艱苦鬥爭歷程,展現了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前河灣村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風採和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 萊蕪戰役指揮所舊址 ★
萊蕪戰役指揮所舊址在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萊蕪戰役指揮所舊址位於萊城辛莊鎮石灣子村。1947年2月,在萊蕪發生了著名的萊蕪戰役,被稱作解放戰爭初期第一役。
戰勤室展陳現狀
指揮所是1917年修建的四合院建築。其中北屋5間,是指揮所的中心部分,當年,陳毅、粟裕、譚震林就是在這裡緊張工作,調動著千軍萬馬,指揮萊蕪戰役取得了勝利。
作戰室展陳現狀
舊址內有影印的毛主席手書關於萊蕪戰役的兩次電報指示,萊蕪戰役的作戰方案,作戰地圖、三個命令,陳毅、粟裕、譚震林在戰役期間
的照片、作戰日記,以及當時的電話機、桌、椅、床案等辦公、生活用具。現在為陳列室。南屋、西屋各3間。西屋布置有萊蕪戰役參戰將領頭像及生平簡介。南展室採用實戰照片和文字簡介的展板形式,簡要地介紹了萊蕪戰役的經過。
★羊山戰鬥紀念地★
魯西南戰役紀念館
羊山戰鬥紀念地2019年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山戰鬥紀念地是金鄉縣1952年為紀念解放戰爭時期在羊山戰役中犧牲的烈士所建的烈士陵園,1997年更名為魯西南戰役紀念館,先後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國務院確定為全省、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內陳列著2000餘件珍貴的戰地照片、電文、書信等革命文物,其中有毛澤東主席給劉、鄧首長的親筆電文,劉伯承、鄧小平同志過黃河後的合影、挺進大別山途中的照片和參加過魯西南戰役的陳錫聯、李德生等五十餘位老將軍、老領導的親筆題詞,以及有關魯西南戰役的書籍、軍戰史、影集、錄音、錄像等歷史資料。
羊山戰鬥紀念地南鄰就是1947年羊山戰役的主戰場,這裡集中分布著保存相對完好的40處135間明清古建築。許多古民居彈痕累累,戰爭遺蹟十分明顯。
★馮玉祥墓★
馮玉祥墓
馮玉祥墓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玉祥墓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環山路大眾橋東側,建築佔地面積360平方米,保護範圍面積530平方米。
馮玉祥墓旁方亭
為了永久紀念馮玉祥將軍愛國一生的歷史功績,黨中央決定將他的骨灰安葬於泰山。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選址於大眾橋東側的東科學山修建陵墓,1952年破土動工。1953年10月,馮玉祥將軍的骨灰安放儀式,在他的陵墓前舉行。
馮玉祥「我」詩碑
「馮玉祥先生之墓」系郭沫若先生手書,墓前設石階66級,自上而下依次為20級、14級、14級、18級四段。寓馮氏弱冠從軍、清末軍旅、民國時期、抗日救國四個階段。墓的正面嵌馮玉祥側面銅浮雕頭像,並刻有馮玉祥詩《我》。墓左側有馮玉祥先生原配夫人劉德貞之墓。
(資料來源: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依盟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