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越南人是白眼狼」,因為中國不僅幫助越南搞革命,還幫助他們對抗法國和美國的入侵,甚至中國在困難時期都不忘對越南進行經濟援助。
幫了他們那麼多,到頭來越南人恩將仇報,不僅欺負周邊國家,還入侵我國邊境,最終淪為了一隻臭名昭著的白眼狼。
但是,越南人是不是天生就是白眼狼?如果不是,那麼越南人是怎樣變成白眼狼的呢?咱們今天就用最淺顯、最簡單易懂的語言,把整件事捋一捋,看看越南人是怎樣變成白眼狼的?這其中又告訴了我們什麼人生道理呢?
一開始的感激:鮮血凝固成的友誼
我們知道,清末中法戰爭之後,腐朽的清政府以不敗而敗,與法國籤訂了《中法新約》,越南自此淪為了法國殖民地。
二戰期間,法屬越南被日本佔領,在日本投降之後,法國人又回來了。法國人咋又回來了呢?
因為二戰之後的法國人認為,法國和越南在歷史上簽署的殖民地條約都是有效的,只不過是在二戰期間被德國和日本等國家打斷了,現在恢復了常態,條約應該繼續履行。所以,法國人在二戰之後,決定重返越南,試圖延續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而這個時候的越南,已經不是二戰之前的越南了。
這個時候,胡志明領導越南子弟對法國人奮起反抗,並且胡志明並不是孤軍作戰,而是有一個大哥哥和一個大姐姐在背後撐腰,大哥哥就是中國,大姐姐就是蘇聯。
那麼法國也有人在背後撐腰嗎?當然是有的,法國人的背後就是蘇聯的老對頭——美國,標榜「自由」、「民主」的美國為何會支持法國恢復殖民統治呢?其實事情是這樣的。
二戰後的法國人高喊:「我們要重返越南!恢復法蘭西的榮光!為恢復殖民地而戰!」
而美國人說:「Hello!我的法國朋友,你在打胡志明,我來幫你,你缺槍缺炮缺錢什麼的,我們美國人給你。」
法國人說:「我的美國朋友啊,我是在為維護殖民地而戰,你們美國人不是一向反對殖民統治的嗎?」
美國人說:「靠,我才不是為了幫你恢復殖民地,我是為了遏制蘇聯在東南亞的擴張。」
法國人說:「我管你是否支持我恢復殖民地,總之我和胡志明打仗,你援助我,我就要,你只管給,我就只管拿。」
於是我們看歷史,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法國人打胡志明,美國人援助法國人,在同一場戰爭,法國人和美國人在雖然在同一條船上,但是他們的目的其實並不一樣。
但是,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人不這樣想,因為從越南人的角度看來,美國人和法國人一樣,都是要阻止越南人獨立的惡棍。 所以,當時以胡志明為首的越南人,既恨法國人,也恨美國人。
剛才說了此時的越南並不是孤軍奮戰,在他背後有中國老大哥和蘇聯老大姐的撐腰,甚至中國還派遣了援越代表去越南當軍事顧問,開國大將陳賡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在1954年春夏之交,越南人和法國人打了一場「奠邊府戰役」。在這場戰役裡,越南人打敗了法國人,其實這場戰役就是陳賡、韋國清和武元甲共同指揮的,其中的陳賡和韋國清都是中國派過去的高級將領。
但是後來,越南人一直在文化和歷史等方面「去中國化」,所以在越南人拍攝的歷史題材電影《奠邊府》中,全劇都不見陳賡大將的影子,更沒有提中國援越抗法的事情。
當時中國在抗法援越中,不但派出高級將領直接指揮,而且還給越南送去糧食、武器、彈藥、各種後勤補給。甚至越南的高炮部隊,都是中國派過去的,換一身越南人民軍的服裝,其實都是中國兵。
所以,中國人幫助越南人打贏法國人的功勞非常大,當時說是「鮮血凝固成的友誼」,是一點都不誇張。
可以說沒有中國人的幫助,單憑胡志明是打不贏法國人的,大家讀一讀《陳賡日記》就知道越南人當時對中國人一開始還是挺感恩的。
畢竟越南人也是人,和我們一樣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都是有感恩之心的。
中越關係三個冰點:恩情變仇恨
那麼後來為什麼恩情變成了仇恨呢?關鍵就在於一件事——日內瓦會議,這件事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也是中越關係的第一個冰點。
法國人在奠邊府戰役中戰敗,也不想再打了,開始尋求和平撤出。於是在1954年夏天,中、蘇、美、法、英等國家在瑞士日內瓦開了一場會議討論越南問題。
這次會議上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各方同意以北緯17度線為界將越南分為兩半,北越實行社會主義,南越實行資本主義。
那麼中國也是與會方之一,為什麼不支持胡志明繼續打下去統一越南呢?而選擇了接受日內瓦會議的結果呢?其實中國是有苦衷的。
中國的第一個苦衷就是:打完奠邊府戰役之後,中國沒有辦法支持胡志明往南打了。因為中國當時既沒有制空權,也沒有制海權,由北往南打下去,戰線太長,而法國人在美國人的幫助下,很容易把越南人民軍攔腰截斷,因此從軍事上來說不能再打了。
中國的第二個苦衷是:當時是1954年,韓戰打完才一年,中國在國際上處處受包圍。因此,中國想藉助日內瓦會議的機會,釋放一個友好的姿態以換取國際關係的緩和。具體來講,是想打破一些封鎖和一些禁運,並且擴大在國際上的經貿往來。
所以基於這兩個苦衷,中國不得不同意將越南一分為二的結果。
那麼,胡志明和他的幕僚們又是否同意呢?
胡志明當然不同意,因為胡志明認為當時中國作為越南的大哥不應該半途妥協,而應該一鼓作氣,繼續幫助越南由北向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到西貢去,然後統一全越南。
後來,中國的代表找了胡志明做他的思想工作,跟他做了詳細的解釋,胡志明也就勉強接受了。
但是胡志明的幕僚們卻意見很大,比如說武元甲、范文同、黎筍、文進勇之類的這些越南大員都是非常不滿的,對中國意見很大,都說中國在日內瓦會議上「出賣」了越南。
可是既然他們認為中國「出賣」了他們,為什麼在日內瓦會議之後和中國的關係仍然保持良好,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其中有幾個原因。
第一、法國人走了之後,美國人為了扶植南越吳廷琰的傀儡政權又殺了進來,而胡志明為了繼續爭取中國的援助,暫時把所有的不滿都深埋於心底。所以胡志明表面上仍然保持對中國友好,直到死都沒有和中國翻臉。
第二、胡志明在越南所有的領導人裡面算是修養最好的一個,而且本身又和中國革命先輩保持著很深厚的個人友誼。所以,北緯17度線導致越南分兩半這件事,胡志明相對能夠較好地理解和接受。
到了1971年,中越關係又迎來了第二個冰點: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也在第二年開始洽談建交的問題。
這件事對越南人刺激也很大,從越南人的眼中看來,他們認為中國大哥再一次「出賣」了他們。
並且在此之前的1969年胡志明已經病逝, 他的部下武元甲、范文同、黎筍、文進勇這些人開始接管越南,中越關係就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但是在1975年越南人趕走美國人之前,這個時候越南仍然需要中國的幫助,所以暫時沒有和中國翻臉,一旦趕走了美國人之後,事情就迅速發生了變化。
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在越南戰爭結束的第二年後,中國開始逐步減少對越南的援助。
因為當時,中國老一輩和胡志明有交情的革命家基本上都已經去世了,越南方面的胡志明也已經病逝,人亡必然政息,或多或少這是必然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國認為美國人都打跑了,你越南應該自力更生,不要總是來北京找我要這要那的,而且當時中國也是百廢待興,經濟也是非常的困難。
第三個原因就是越南在打贏美國之後,認為自己的軍事實力已經是僅次於蘇聯和美國的世界第三,野心不斷膨脹,開始了欺負周邊國家,中國自然看不慣這種霸道的行為。
基於種種原因導致在1976年之後,中國對越南的援助開始逐步減少了,這也成為了中越關係的第三個冰點。
而習慣了中國援助的越南人心裏面自然很不爽,於是他們就認為中國這個大哥「變了」,以前不但在日內瓦會議「背叛」了我越南小弟,還要和我的敵人交朋友,現在你也不再援助我了,忍心看著我窮、忍心看著我挨餓,真是狠心啊!
這樣一想,仇恨就產生了。
升米恩,鬥米仇
本來中國就不欠越南的,當年幫助他打敗法國人,他得寸進尺,認為你應該繼續幫助他統一越南,你不幫,他就怨恨你。
後來打美國也一樣,中國給越南送錢、送槍、送糧食、送物資,打完了美國人後就不送了。於是越南人覺得大哥「變了」,認為感情受到了傷害,由感恩變成了仇恨。
真是古語說得好,「升米恩,鬥米仇」。意思就是你給窮人一升米,夠他一家吃飽一頓飯,窮人非常感激你。但是如果你給窮人一鬥米,夠他全家吃一個禮拜,這樣就慣壞他了,以後他就認為你幫助他是應該的,所以你必須繼續幫下去,哪天你不幫了,於是對方就馬上怨恨你。
這就是所謂的「升米恩,鬥米仇」, 而且這不單單是越南人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的人性問題,任何民族都是這樣的,任何人都是這樣的,你要麼不幫他,要幫你就要永遠幫、一直幫。如果哪一天你不幫了,或者幫得不夠,他就開始怨恨你,人性就是這樣。
所以說,我們從越南和中國的歷史恩怨中,可以感悟到許多人生的大道理。
你要不要幫助親戚朋友這是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幫,那麼你和親戚朋友的關係就會很冷淡,大家都認為你這個人啊!一毛不拔、見死不救、沒人情味,於是都不跟你來往。
可是你要幫吧,那麼幫一次就會有下次,以後他就養成了慣性,一有困難就找你,而且是每個人都來找你,你就必須不斷地幫下去。哪一天你突然不幫了,你的親戚朋友們還會怨恨你。
所以,無論你幫還是不幫,翻臉都是遲早的事。
這也正是人類社會富人的一個普遍困境,就是你一旦有錢了,人人都來找你借錢,你不借就是「禽獸不如」,你借那就得永遠借下去。未來一旦有一次不借了,對方就會怨恨你。
這好像是一個無解的悖論,怎麼破這個局呢?做法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一開始就不借,你不和我來往。第二種就是只借一次,並且提前聲明,我只借給你這一次,再也沒有下一次。
這樣,也許就能避免對方像越南人一樣,最終淪為一隻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