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14:18
來源:解放網-新聞晚報
原標題 [別騙孩子「撿來的」,用「愛」回答]
晚報 何雯亞 現場圖片
晚報記者 錢鈺 肖波 報導
繼「你幸福嗎」的街頭採訪之後,央視再推出「我從哪裡來」的調查,得到各種神回復引發家長熱議。儘管如今大多數家長試圖如實回答這一問題,但又最怕孩子刨根究底陷入尷尬。針對調查折射出國人性教育的缺失,記者採訪獲悉,目前,本市學校教育正在填補這一空白,幼兒園中班課程已涉及 「我從哪裡來」,小學也通過卡通版的精子遊泳比賽來形象解答這一疑問。
調查
七成網友被父母告知是「撿來的」
近日,央視推出「我從哪裡來」的調查,得到各種神回覆:「垃圾箱裡撿來的」、「被洪水衝來的」、「胳肢窩掉出來的」、「問你媽去」。被調查對象年齡涵蓋1940年到1990年出生的人。記者採訪近200人中,竟有85%的人被父母告知是撿來的。
一位90後外來務工人員的回答令網友捧腹不止,「床底下翻出來的。 」還有一位大學生稱父母告訴她是從垃圾堆撿來的。對此,她很傷心,父母便安慰她說小孩子都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她就納悶:「垃圾堆裡怎麼會有那麼多小孩。 」
新浪微博也為此發起投票,已吸引近兩萬名網友參與,結果顯示,近70%的網友被父母告知是 「撿來的」,7%的網友是從石頭、胳肢窩等稀奇古怪的地方蹦出來或掉出來的,2%的網友是「別人送的」,還有1%的網友在詢問這一問題時被粗暴地回答「問你爸(媽)去」。只有不到16%的網友被告知是「從媽媽肚子裡來的」。
對於父母該不該騙孩子,網友們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新浪微博進行的「你會如實回答孩子嗎」調查中,表示「會,要正視性教育」的網友高達93.7%以上。也有小部分網友表示「不會,難以開口,小孩子沒必要知道的太多,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
家長
試圖如實回答又怕刨根究底
昨天,記者採訪了十多位70後、80後媽媽。當孩子問及「我從哪裡來的」問題時,大多數媽媽都會回答是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 「我是剖腹產,還把刀疤給兒子看過,告訴他是從這裡出來的。」吳女士告訴記者,沒想到,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看到刀疤後大哭起來,他感到很愧疚,覺得自己做錯事讓媽媽受苦了,媽媽為此趕忙安慰和解釋了好一陣子。
有一次,吳女士上網看到一段國外性教育的視頻,用非常卡通的方式,形象地講述了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過程。她覺得很不錯,將這段視頻放給寶寶看,「我發現他根本看不懂,也不好奇,只是當作一段好玩的動畫片在看,看完後也沒有主動問過細節。」
70後媽媽金女士也同樣把自己剖腹產的疤痕給兒子看過,「至於細節,兒子沒有問,我覺得也沒必要主動告知,孩子問到哪一步就答到哪一步。 」
除了回答「從媽媽肚子裡出來」之外,鬱女士還告訴上幼兒園大班的女兒,寶寶是由媽媽身上一個細胞和爸爸的一個細胞結合而成。 「幸好她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否則我也黔驢技窮了。 」鬱女士說出許多家長們的心聲,對於性教育,儘管她們都試圖如實回答,但仍擔心孩子刨根究底,一旦追問細節,不少家長都會陷入尷尬。
李女士最近就碰到了這樣的尷尬,有一天,女兒在看《大耳朵圖圖》的動畫片,圖圖和小美討論孩子是從哪裡來的,壯壯得意地告訴他們,小孩子是商店裡買來的。 「媽媽,我也是買來的嗎? 」為了糾正這一錯誤觀念,李女士試圖給女兒一個既科學又形象的回答,她費盡唇舌進行解釋,「媽媽肚子裡有一間小房子,房子裡種了一顆種子,種子慢慢長大就變成了你。 」「可是,小房子裡的種子是從哪裡來的呢? 」「種子是怎麼進入小房子的呢? 」面對女兒一連串好奇的追問,李女士感覺招架不住,只好就此打住。
專家
家長沒把握回答就訴諸於愛
在市教科院普教所心理系主任沈之菲老師看來,這個問題越早正確回答越好,「其實,孩子越小對生理方面的細節並不好奇,也不關心,他們只是要證實父母是愛他們的,跟青春期的探索不一樣。 」沈老師表示,不過,畢竟家長的層次不一樣,如果家長認為自己能回答,可以將精卵結合的過程告訴孩子。如果家長沒有把握回答就訴諸於愛,這才是根本的。 「孩子問了先答愛最重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因為愛才有了你,包括單親家庭更要提到愛。至於具體怎麼來的,以後你長大讀書就知道了。這樣回答就可以。 」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分幼兒段、小學段和中學段,不同的階段回答版本也不同。 」徐晶認為,小孩在四五歲的階段,家長可以回答是爸爸的種子種在媽媽的土壤裡,長大後就成了你。到了大班或小學低年級階段,就可以形象告知孩子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過程。 「有一些國外兒童性教育的繪本,家長也可以借鑑,比如英國的《小威向前衝》、香港幼兒園的繪本等。 」
小學
用精子「遊泳比賽」形象解答
那麼,在上海的小學和幼兒園,老師們又是如何回答「我從哪裡來」的問題呢?從去年9月份開始,楊浦區18所小學在全市率先試點性別教育。由上理工附小和上海教育出版社合作編寫的本市首套中小學性別教育教材《男孩女孩》走進課堂。
一二年級的教材中,第二課用卡通插圖的方式回答「我從哪裡來」的疑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嗎?」「今天,老師給每位同學都準備了禮物請大家吃橘子。」在上理工附小一年級的性別教育課上,老師先讓孩子們觀察橘子核,從植物寶寶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上並茁壯成長,講到動物寶寶是如何孵化出生的,最後順勢拋出問題,「我們從哪裡來?」
原來孩子都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而成,接下去,老師們像講故事一樣,配以卡通插圖,將這一過程娓娓道來。「住在媽媽身體裡的卵子形狀圓圓的,像個荷包蛋。精子形狀像蝌蚪,頭尖尖,尾巴長長,住在爸爸的身體裡。每個小精子都是遊泳健將,遊泳比賽日子到了,它們沿著規定路線朝終點奮力遊去。冠軍誕生了,精子得到的獎品就是一個美麗的卵子。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它們成為一顆愛的種子,在媽媽的身體裡慢慢長大……」
「通過故事,我們會告訴孩子,每個寶寶來到世界上都是生命的奇蹟,引導他們珍惜生命。 」毛劍玲老師說,這堂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孩子們讀爸爸媽媽課前寫的一封信。信中描述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內心的感動,並告訴孩子們,他們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信中還寫滿了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和祝福。「絕大多數的孩子看完這封信後,都感動地流下了眼淚。」毛老師說,這是一堂充滿愛和感動的課,性別教育並不是重點回答生理知識問題,更多的還是愛的教育。除了生理外,性別教育還涉及心理、倫理,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能使學生珍愛生命、學會感恩。
回答更多的是傳遞愛意
記者翻開《男孩女孩》性別教育家庭版後看到,在講述「我從哪裡來」這一章時,粉色的插圖傳遞濃濃的愛意。書中寫到,「我是由愛的種子成長而來,當媽媽的肚子裡孕育著『愛情的結晶』時,爸爸做了他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如幫媽媽穿鞋。大約九個月後,家裡增添新成員,爸爸媽媽心甘情願地把愛分給了我們。 」這一章節中還設置了名為「媽媽,我愛你」的特別活動,讓孩子體驗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如把十本圖畫書放入書包,背在胸前,上上下下爬10層樓梯;把雞蛋裝進塑膠袋裡,往塑膠袋吹氣紮緊袋口,把裝有雞蛋的塑膠袋放進衣服口袋裡,體會媽媽對寶寶的愛。
「我們希望藉此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因為愛才生下了你,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爸爸對媽媽和肚子裡的寶寶呵護備至,表達生命是愛的奇蹟。 」上理工附小副校長徐晶說,性別教育更多的是給孩子價值觀的引導,讓他們了解生命的珍貴,生命是由愛而來,傳遞出一份濃濃親情和愛意。
據老師們介紹,當初想到開設這門課,也是發現有些學生家庭中性別教育是缺失或不當的。「學校開展性別教育的做法也填補這塊空白。」毛劍玲老師說,現在信息傳遞如此發達,孩子也不再相信自己是 「從垃圾箱裡撿來」、「從胳肢窩裡蹦出來」等說法,若通過不良網站等途徑獲取不當的知識,反而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幼兒園
中班課程涉及「我從哪裡來」
記者採訪發現,滬上幼兒園並不把性教育作為專門的主題放到日常教學活動中,但從小班開始,就有包括《我是男孩/女孩》、《我的身體》、《我從哪裡來》、《我的爸爸》等性別教育和生命教育課。曾經困擾無數中國人的「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在二期課改幼兒園課程的配套教材的中班課程裡,有專門的章節和活動設計。 《我從哪裡來》的教育主題一般在中班上學期展開,不少幼兒園會將其放在三八節前,教育目標為讓孩子初步了解自己的出生過程,知道「生命來之不易」,激發孩子對生命的珍愛之情,培養感恩意識。
很多幼兒園都會有女老師懷孕,課堂上,老師會問:「你們看到隔壁班的某老師懷孕後有什麼變化呀?」孩子們就七嘴八舌地回答,「上樓不方便」「肚子變大了」「紙頭掉在地上很難撿起來」……老師引導孩子們認識到懷孕是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激發孩子們體諒媽媽的情感。
幼兒園更適合性別教育因勢利導
兒童心理學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桑標接受採訪時說,也許「我從哪裡來」讓父母們覺得難以啟齒,甚至擔心為什麼孩子會關心起「性」這個話題,但其實,3-6歲的幼兒處在一個對客觀世界充滿了好奇、探索的階段。他們奇怪樹葉為什麼會落下來,貓為什麼能從很高的地方跳下而不受傷,他們會問天為什麼是藍的,人為什麼要吃東西,而「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對他們而言是令其好奇的無數問題中很正常的一個。
事實上,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時,父母沒有必要驚慌,但也沒有必要把整個生育過程講述地過於詳細。因為3-6歲孩子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父母只要簡潔明了地回答孩子,讓他們得到知識的滿足即可。
另外,是否有必要主動向孩子提起這個話題?桑標教授表示,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提出,家長也沒有必要生硬而主動地來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當孩子問「為什麼我要蹲著小便,他要站著小便」時,說明孩子觀察到了男孩女孩的不同,並期待得到解答,那這種情況下父母不妨抓住性別教育的良好契機。學齡前的孩子需要接受性別教育,但性教育則需要觀察契機,因勢利導,而不必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