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關注的地理公眾號
地質年代
就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距今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巖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
地層系統
地殼是由一層一層的巖石構成的。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巖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巖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是「宇」,分為隱生宇(現已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和顯生宇。
地質年代
地質,即地殼的成分和結構。根據生物的發展和地層形成的順序,按地殼的發展歷史劃分的若干自然階段,叫做地質年代。「宙」、「代」、「紀」、「世」分指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級是宙,分為隱生宙(現已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和顯生宙。
一、太古宇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一、太古宙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一個宙。約開始於40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球表面很不穩定,地殼變化很劇烈,形成最古的陸地基礎,巖石主要是片麻巖,成分很複雜,沉積巖中沒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類和低等藻類存在,但因經過多次地殼變動和巖漿活動,可靠的化石記錄不多。舊稱太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二、元古宇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二個宇。元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元古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和元古宇)。
二、元古宙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二個宙。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繼續發生強烈變化,某些部分比較穩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巖石出現。藻類和菌類開始繁盛,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出現。地層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舊稱元古代,原屬隱生宙(隱生宙現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宙和元古宙)。
三、顯生宇
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三個宇。顯生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顯生宇可分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三、顯生宙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個宙。顯生宙可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1、古生界
顯生宇的第一個界。古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疊系。
1、古生代
顯生宙的第一個代。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在這個時期裡生物界開始繁盛。動物以海生的無脊椎動物為主,脊椎動物有魚和兩棲動物出現。植物有蕨類和石松等,松柏也在這個時期出現。因此時的動物群顯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1)、寒武系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寒武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1)、寒武紀
古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5.7億年前,結束於5.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陸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沒。生物群以無脊椎動物尤其是三葉蟲、低等腕足類為主,植物中紅藻、綠藻等開始繁盛。寒武是英國威爾斯的拉丁語名稱,這個紀的地層首先在那裡發現。
(2)、奧陶系
古生界的第二個系。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2)、奧陶紀
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5.1億年前,結束於4.38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巖石由石灰巖和頁巖構成。生物群以三葉蟲、筆石、腕足類為主,出現板足鯗類,也有珊瑚。藻類繁盛。奧陶紀由英國威爾斯北部古代的奧陶族而得名。
(3)、志留系
古生界的第一個系。志留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3)、志留紀
古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4.38億年前,結束於4.1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相當穩定,但末期有強烈的造山運動。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繁榮,三葉蟲和筆石仍繁盛,無頜類發育,到晚期出現原始魚類,末期出現原始陸生植物裸蕨。志留紀由古代住在英國威爾斯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4)、泥盆系
古生界的第四個系。泥盆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4)、泥盆紀
古生代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億年前,結束於3.55億年前。這個時期的初期各處海水退去,積聚後層沉積物。後期海水又淹沒陸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機物質的沉積物,因此巖石多為砂巖、頁巖等。生物群中腕足類和珊瑚發育,除原始菊蟲外,昆蟲和原始兩棲類也有發現,魚類發展,蕨類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現。泥盆紀由英國的泥盆郡而得名。
(5)、石炭系
古生界的第五個系。石炭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5)、石炭紀
古生代的第五個紀,約開始於3.55億年前,結束於2.9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氣候溫暖而溼潤,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經炭化和變質而形成煤層,故名。巖石多為石灰巖、頁巖、砂巖等。動物中出現了兩棲類,植物中出現了羊齒植物和松柏。
(6)、二疊系
古生界的第六個系。二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6)、二疊紀
古生代的第六個紀,即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2.9億年前,結束於2.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殼發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德國,本紀地層二分性明顯,故名。動物中的菊石類、原始爬蟲動物,植物中的松柏、蘇鐵等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
2、中生界
顯生宇的第二個界。中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
2、中生代
顯生宙的第二個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這時期的主要動物是爬行動物,恐龍繁盛,哺乳類和鳥類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主要是菊石類和箭石類。植物主要是銀杏、蘇鐵和松柏。
(1)、三疊系
中生界的第一個系。三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1)、三疊紀
中生代的第一個紀,約開始於2.5億年前,結束於2.0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地質構造變化比較小,巖石多為砂巖、石灰巖等。因本紀的地層最初在德國劃分時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動物多為頭足類、甲殼類、魚類、兩棲類、爬行動物。植物主要是蘇鐵、松柏、銀杏、木賊和蕨類。
(2)、侏羅系
中生界的第二個系。侏羅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2)、侏羅紀
中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2.05億年前,結束於1.35億年前。在這個時期裡,有造山運動和劇烈的火山活動。由法國、瑞士邊境的侏羅山而得名。爬行動物非常發達,出現了巨大的恐龍、空中飛龍和始祖鳥,植物中蘇鐵、銀杏最繁盛。
(3)、白堊系
中生界的第三個系。白堊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
(3)、白堊紀
中生代的第三個紀,約開始於1.35億年前,結束於6 500萬年前。因歐洲西部本紀的地層主要為白堊巖而得名。這個時期裡,造山運動非常劇烈,我國許多山脈都在這時形成。動物中以恐龍為最盛,但在末期逐漸滅絕。魚類和鳥類很發達,哺乳動物開始出現。被子植物出現。植物中顯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現了熱帶植物和闊葉樹。
3、新生界
顯生宇的第三個界。新生代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分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3、新生代
顯生宙的第三個代。分為古近紀(老第三紀)、新近紀(新第三紀)和第四紀。約從6 500萬年前至今。在這個時期地殼有強烈的造山運動,中生代的爬行動物絕跡,哺乳動物繁盛,生物達到高度發展階段,和現代接近。後期有人類出現。
(1)、古近系
新生界的第一個系。古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1)、古近紀
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舊稱老第三紀、早第三紀)。約開始於6 500萬年前,結束於2 30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除陸地生活的以外,還有空中飛的蝙蝠、水裡遊的鯨類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紀可分為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古新統、始新統和漸新統。
(2)、新近系
新生界的第二個系。新近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可分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2)、新近紀
新生代的第二個紀(舊稱新第三紀、晚第三紀)。約開始於2 300萬年前,結束於160萬年前。在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繼續發展,形體漸趨變大,一些古老類型滅絕,高等植物與現代區別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較多見。新近紀可分為中新世和上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中新統和上新統。
(3)、第四系
新生界的第三個系。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地層系統。它是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系,也是地層系統的最後一個系。可分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3)、第四紀
新生代的第三個紀,即新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地質年代分期的最後一個紀。約開始於160萬年前,直到今天。在這個時期裡,曾發生多次冰川作用,地殼與動植物等已經具有現代的樣子,初期開始出現人類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紀可分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對應的地層稱為更新統(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附:第四紀名稱來歷。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 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系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
地理地質現象,其外在形態神奇獨特,但究乎原理,其實並不是很特別。
堪察加火山的透鏡雲
堪察加火山不僅因其火山而聞名,而且因其上方的透鏡雲而聞名。
透鏡雲形成在氣浪的波峰或兩層空氣之間。這些雲的一個典型特徵是,無論風多強,它們都不會移動。流過地球表面的空氣流動在障礙物周圍流動,同時形成氣流。飛碟一樣的頭層完美貼合山峰,簡直是強迫症的福音!
芬蘭拉普蘭的樹
這不是來自幻想或童話故事的奇怪生物,而是覆蓋著冰雪的巨大樹木。冬季氣溫在-40至-15攝氏度之間時會出現這樣的異常現象。
希臘Melissani石窟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所居住的洞穴,令人驚訝的藍色湖水,像一塊碧綠的翡翠。
彩虹山
地理FM補充:在南美洲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奧桑加特山海拔5200米處,有一座布滿了綠松石、薰衣草、慄色和金色巖石的山峰,被人們稱作「彩虹山」。彩虹山其實是一塊沉積巖,它經過百萬年擠壓、沉澱,在板塊運動的時候形成山峰。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因為地處大陸板塊邊緣,安第斯山脈本就極其複雜,它經歷了板塊撕裂,火山爆發,海洋乾涸等各種威力強大的地質變化,顏色則是因為年代不同,沉積在巖石上的物質有所不同。
富含鐵的巖層因為氧化作用顯示為紅色和褐色,鐵的硫化物帶來了明亮的黃色,其他沉積物因為微量元素的構成和濃度產生了多種顏色變化,最終形成了如今的模樣。
彩虹山的地質構造及地貌景觀的形成過程:褶皺(背斜)。當地早期為沉積環境,長時期堆積了較厚的不同顏色的砂巖;後受內力作用擠壓形成褶皺並抬升為山地;後受外力作用剝蝕出露地表。
中國的彩虹山位於甘肅張掖南臺村
這座山位於中國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由數百萬年的砂巖和其他礦物的混合物組成。
阿塔卡馬沙漠
這景觀位於智利沙漠,當下雨時,巖石的顏色發生變質,形成了最美麗的奇蹟之一。不幸的是,這裡不經常下雨。
布萊斯峽谷
坐標美國,在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的精靈煙囪可以達到45米以上,並且隨著高度增加,不同巖石的沉澱形成了豐富多變的色彩。
分裂蘋果巖
位於紐西蘭阿貝爾塔斯曼國家公園的水域中,一塊地質作用形成的不太完美的巖石,從正中裂開。看上去宛如「孫悟空的媽媽」。
摩拉基巨石
這些巖石在紐西蘭被發現,是波浪作用的結果,數百萬年來,在海底下,粘土和粉砂被方解石膠結。
地理帝曰這些大漂石是方解石凝結物,形成於六千五百萬年前。帶電粒子周圍的鈣和碳酸鹽慢慢結晶,而形成了大漂石,其形成過程如珍珠要經歷四百萬年。而含有大漂石的軟泥巖大約一千五百萬年前從海底升起。
海浪、風、雨將它們一個一個挖掘了出來。
臺灣仙女煙囪(野柳)
丹屯山與大海的相遇,在數千年後形成了這個傳奇的所在。野柳在萬裡市附近形成了一條1700米的步行道,被稱為野柳。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趙松齡作者確認野柳微地貌屬於低海拔冰川成因。成群的圓形窪坑,就是大陸上常見的冰臼。野柳冰臼群的發現,表明中國臺灣北部和中國大陸一樣,最後冰期時期,曾發育低海拔冰川,留下了廣為分布的古冰川活動遺蹟。
格雷梅煙囪
這個星球上最著名的童話煙囪地區之一。格雷梅是一個國家公園,保持著土耳其最著名的風景。
蕪菁巖
位於密西根州、休倫湖中,日積月累的水流作用形成了驚豔的蕪菁巖。
魔鬼塔
位於懷俄明州東北部,比起任何一座摩天大樓,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馬爾地夫的Vaadhoo島
似乎成千上萬的恆星在水中反射出來,但它其實是一種具有生物發光能力的浮遊植物(生物發光)。
玻利維亞烏尤尼鹽沼
著名的「天空之境」,位於安第斯山脈。每年約有25,000噸的鹽從這裡被提取出來。
每年夏季(雨季12月至次年1月),它被雨水注滿,形成一個淺湖,而每年冬季(旱季7月至10月),湖水則乾涸,留下一層以鹽為主的礦物質硬殼,中部達6米厚。
人們可以駕車駛過湖面。尤其是在雨後,湖面像鏡子一樣,反射著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麗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天空之鏡」。
Bisti Badlands
位於新墨西哥州西南部,由鬆軟的凝灰巖和玄武巖覆蓋的圓錐石柱,構成了一個類似另一個星球的荒涼之境。
彩虹河
五種顏色的河流流經哥倫比亞Serrania de la Macarena國家公園。它長100公裡,寬20米。許多人認為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河流。在雨季和枯水期之間的短時間內,苔蘚和藻類開花,呈現出驚人的色彩。
貝加爾湖
俄羅斯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淡水湖。在冬季,它會結冰,但水很清澈,能見度可達冰面以下130米。三月,霜和太陽引起裂縫,這形成了綠松石冰。
飛噴泉
美國內華達州的私人農場上,一百年前因為人工意外,將一口井挖入了熱水儲水池,從而形成了這一奇觀。
Skaftafell國家公園
冰島上的美麗冰洞,閃爍著藍色的光芒。置身其中仿佛來到了宇宙之中。但是這樣的洞穴的形成與季節有關,因此如要參觀儘量選擇冬天。
達洛爾的溫泉
衣索比亞達洛爾火山活動所導致的鹽分沉澱層,構成了神奇的地貌。像是一個收集氯化亞鐵和氫氧化鐵的調色板。
巨人堤道
坐標北愛爾蘭,這個獨特的地點是由4萬年前的火山爆發形成的。
馬查多湖
位於加拿大,這個湖有高濃度的硫酸鎂,鈣和鈉。
Lake Natron
該湖位於肯亞附近的坦尚尼亞乾燥的北部地區,蒸發率很高,因為它的深度不到3米。湖中的嗜鹽微生物(嗜鹽細胞)增殖,以及一些藍藻,使湖水呈現出深紅色和橙色。
Peninente
penitentes是在高海拔處發現的垂直積雪。它們的大小從幾釐米到五米或十六英尺不等。在西班牙語中,他們的名字是nieves penitentes(西班牙語為「懺悔形雪」)。得名原因是雪的形狀與跪著懺悔的人類似。
冷凍泡沫
最常見的位於加拿大亞伯達省亞伯拉罕湖。這些自然奇觀是由高度易燃的瓦斯甲烷製成的。儲存在湖底的有機物開始解凍,微生物分解,釋放出甲烷。甲烷不溶於水,而是形成上升至表面的氣泡。在夏天,甲烷氣泡只是浮出水面而流入大氣。然而,當湖泊在冬季凍結時,氣泡會陷入水面。
火山風暴
這種罕見的現象發生在風暴和火山噴發同時發生時,火山表面受到雷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