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安順6月29日電(記者馮秘)6月28日,由中共安順市委、安順市人民政府主辦,關嶺縣委、關嶺縣人民政府、安順市申報世界遺產辦公室、安順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承辦的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國際論壇在貴州關嶺召開。
論壇現場,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的專家以及北京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國內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齊聚一堂,共同研討該縣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和化石群世界遺產申報。
研討會現場。喬啟明 攝
研討會上,關嶺自治縣政協主席周建能在歡迎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的舉行旨在圍繞保護好、開發好關嶺古生物化石資源這一目標,建立更為寬廣、更高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他懇請與會專家出謀劃策,關嶺將把握此次機遇,匯 集各方智慧與力量,進一步做好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工作。
「這是一次推進貴州全域旅遊發展的盛會,是一次實現旅遊『井噴式』發展的盛會。關嶺山水、人文、古生物化石等旅遊資源豐富,如何將珍貴的旅遊資源綜合起來打造品牌值得深入探討和 實踐。他希望專家朋友們能綜合考量各方面資源,多提建議,助推關嶺、安順以及貴州全省的旅遊發展。」貴州省旅發委副主任汪文學說。
研討會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Ryosuke Motani認為;在關嶺魚龍發現之前,科學界對魚龍的認識還比較模糊。英國的魚龍化石並不完整,德國雖然發現了完整的魚龍化石,但從魚龍如何蜥蜴形動物變成魚形動物,過度環節缺失。之後貴州盤縣的混魚龍填補了部分空白。然而混魚龍到真正的魚龍之間演變過程缺失,直到1999年,黔魚龍被發現被報導,尋找了近200年的魚龍過度類型在關嶺被找到,黔魚龍已經具有了所有的魚形動物特徵。
同時,德國Muschelkalkmuseum殼灰巖博物博館長、博士Hans Hagdorn表示;關嶺的海百合有100到200條「胳膊」,再分成細枝,取食能力很強。通過關嶺的化石可以知道海百合從小到大的形態變化。關嶺海百合填補了海百合從隨木漂浮到浮遊的鏈條空白,關嶺的海百合化石又產生在亞熱帶、喀斯特地區,這就更具特殊意義。如果將關嶺古生物化石的獨特性與當地文化、美食結合起來,對於申報世界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德國專家Hans Hagdorn為關嶺申報世界遺產建言獻策。中國網馮佑令 攝
期間,美國卡羅拉多大學博士Lon Abbott表示;從世界自然遺產評估專家角度而言,毫無疑問,關嶺的化石是很具有的價值的,他反應了地球歷史中重要的生命過程和地質過程。而如果關嶺以喀斯特地貌為主項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那難度會大一些,因此此前已經有相似項目入選。因此,建議申報時重點集中在化石群對於生命演變過程的意義,除此之外,在應該在申報文本中加入生 物多樣性、保護美學、自然、文化、喀斯特、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申報文本的寫作要抓住申報項目的特色,要有邏輯有主題,最好讓英語母語國家專家審閱文本以提高通過率。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博士生導師江大勇表示;讓關嶺「龍」融入中國龍文化助力旅遊開發,對於旅遊產業而言,關嶺古生物化石群具有突出意義,如果其與中國的龍文化相結合可以開發出不少讓國人感興趣的旅遊產品。
江大勇認為,關嶺「龍」的個頭並不比恐龍的小而且種類豐富、保存精美。其中在關嶺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魚龍就是關嶺魚龍,還有名為黃果樹安順龍的海龍。全世界最早的龜發現在關嶺,關嶺還有像龜一樣的楯齒龍。關嶺的龍是獨一無二的,代表著在2.52億年之前生物圈在大絕滅之後生物圈在關嶺完全復甦,關嶺龍與北美和歐洲的龍有很近的親緣關係,這意味著關嶺處於生物演化的中間點。
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一角。中國網馮佑令 攝
據了解,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埋藏的古生物化石形成於距今2億2千萬年前的海灣是我國珍奇三疊紀古生物化石寶庫,主要包括魚龍、海龍、鰭龍、木盾齒龍等海生爬行動物,也有千姿白態的海百合和菊石、雙殼、牙形石、鸚鵡螺、腕足及陸地生長的異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關嶺三疊紀古生物化石,特別是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數量之巨大、種類之眾多、保存之精美、形態之奇特為全球同期地層所罕見,堪稱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