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專家齊聚貴州關嶺:研討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

2021-01-19 多彩貴州網

  中國網安順6月29日電(記者馮秘)6月28日,由中共安順市委、安順市人民政府主辦,關嶺縣委、關嶺縣人民政府、安順市申報世界遺產辦公室、安順市旅遊發展委員會承辦的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國際論壇在貴州關嶺召開。

  論壇現場,來自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國的專家以及北京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國內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齊聚一堂,共同研討該縣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和化石群世界遺產申報。

研討會現場。喬啟明 攝

  研討會上,關嶺自治縣政協主席周建能在歡迎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的舉行旨在圍繞保護好、開發好關嶺古生物化石資源這一目標,建立更為寬廣、更高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他懇請與會專家出謀劃策,關嶺將把握此次機遇,匯 集各方智慧與力量,進一步做好古生物化石的保護開發工作。

  「這是一次推進貴州全域旅遊發展的盛會,是一次實現旅遊『井噴式』發展的盛會。關嶺山水、人文、古生物化石等旅遊資源豐富,如何將珍貴的旅遊資源綜合起來打造品牌值得深入探討和 實踐。他希望專家朋友們能綜合考量各方面資源,多提建議,助推關嶺、安順以及貴州全省的旅遊發展。」貴州省旅發委副主任汪文學說。

  研討會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Ryosuke Motani認為;在關嶺魚龍發現之前,科學界對魚龍的認識還比較模糊。英國的魚龍化石並不完整,德國雖然發現了完整的魚龍化石,但從魚龍如何蜥蜴形動物變成魚形動物,過度環節缺失。之後貴州盤縣的混魚龍填補了部分空白。然而混魚龍到真正的魚龍之間演變過程缺失,直到1999年,黔魚龍被發現被報導,尋找了近200年的魚龍過度類型在關嶺被找到,黔魚龍已經具有了所有的魚形動物特徵。

  同時,德國Muschelkalkmuseum殼灰巖博物博館長、博士Hans Hagdorn表示;關嶺的海百合有100到200條「胳膊」,再分成細枝,取食能力很強。通過關嶺的化石可以知道海百合從小到大的形態變化。關嶺海百合填補了海百合從隨木漂浮到浮遊的鏈條空白,關嶺的海百合化石又產生在亞熱帶、喀斯特地區,這就更具特殊意義。如果將關嶺古生物化石的獨特性與當地文化、美食結合起來,對於申報世界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德國專家Hans Hagdorn為關嶺申報世界遺產建言獻策。中國網馮佑令 攝

  期間,美國卡羅拉多大學博士Lon Abbott表示;從世界自然遺產評估專家角度而言,毫無疑問,關嶺的化石是很具有的價值的,他反應了地球歷史中重要的生命過程和地質過程。而如果關嶺以喀斯特地貌為主項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那難度會大一些,因此此前已經有相似項目入選。因此,建議申報時重點集中在化石群對於生命演變過程的意義,除此之外,在應該在申報文本中加入生 物多樣性、保護美學、自然、文化、喀斯特、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申報文本的寫作要抓住申報項目的特色,要有邏輯有主題,最好讓英語母語國家專家審閱文本以提高通過率。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館長、博士生導師江大勇表示;讓關嶺「龍」融入中國龍文化助力旅遊開發,對於旅遊產業而言,關嶺古生物化石群具有突出意義,如果其與中國的龍文化相結合可以開發出不少讓國人感興趣的旅遊產品。

  江大勇認為,關嶺「龍」的個頭並不比恐龍的小而且種類豐富、保存精美。其中在關嶺發現的體型最大的魚龍就是關嶺魚龍,還有名為黃果樹安順龍的海龍。全世界最早的龜發現在關嶺,關嶺還有像龜一樣的楯齒龍。關嶺的龍是獨一無二的,代表著在2.52億年之前生物圈在大絕滅之後生物圈在關嶺完全復甦,關嶺龍與北美和歐洲的龍有很近的親緣關係,這意味著關嶺處於生物演化的中間點。

  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一角。中國網馮佑令 攝

  據了解,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埋藏的古生物化石形成於距今2億2千萬年前的海灣是我國珍奇三疊紀古生物化石寶庫,主要包括魚龍、海龍、鰭龍、木盾齒龍等海生爬行動物,也有千姿白態的海百合和菊石、雙殼、牙形石、鸚鵡螺、腕足及陸地生長的異地保存的古植物化石。關嶺三疊紀古生物化石,特別是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數量之巨大、種類之眾多、保存之精美、形態之奇特為全球同期地層所罕見,堪稱世界一流。

相關焦點

  •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西南部的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新鋪鄉境內。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埋藏的化石形成於距今兩億兩千萬年前的海灣環境,主要化石包括:海生爬行動物、海百合等以及古植物化石。化石種類豐富、多樣、完美。
  • 關嶺:石頭裡的貴州記憶
    幾億年後,在貴州的三大區域,發現了不同時期的大量海生恐龍化石。 其中,關嶺化石群有「兩億年前的絕滅谷地,古生物化石的聯合王國」之稱,該化石群形成於距今約2.3億年前三疊紀早期的海灣環境,大量古生物化石在這裡沉睡。透過魚龍、海龍、楯齒龍、海百合、菊石、牙形石、鸚鵡螺等化石,我們能略微描繪出史前貴州的模樣。
  • 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保護的「劫」與「難」
    2006年,湖北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的專家汪嘯風、陳孝紅經過考證發現,新鋪鎮地下蘊藏著2.2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海生爬行動物和海百合化石群,魚龍、海龍、海百合、鸚鵡螺等各類化石保存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形態精美,為全球同期地層所罕見。專家認為,關嶺海生動物大約在水深約200—500米的海洋中生活。
  • 《旅遊地學新視野》之六|聖潔之花:海百合古生物化石
    我對海百合的深入了解是在2003年承擔了《貴州關嶺國家地質公園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任務,對關嶺一帶進行了深入調研之後,才知道這種化石的科研價值及意義。關嶺地區在晚三疊紀為海灣環境,並逐漸由淺海陸棚向局限盆地演化。
  • 大山裡的化石修復專家
    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內的魚龍化石。經過化石修復專家李剛近一個小時的修復,一塊貴州關嶺海百合化石就展現在大家面前。 據專家考證,位於貴州省關嶺縣新鋪鎮的古生物化石群形成於距今2.2億年前(晚三疊世)的海灣環境,主要化石門類包括魚龍、海龍、海百合、菊石、鸚鵡螺等化石,是種類眾多、保存完好、規模龐大的化石群。
  • 貴州地方文史名家講壇|範同壽:海百合的訴說
    海百合身上富集的種種信息,讓今天的貴州人依稀領悟到了腳下這片土地許多想看從未看到、想聽從未聽到、想感覺從未感覺到的東西。海百合是向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處於過渡分水嶺的一種無脊椎動物,屬棘皮動物類。一般認為,生物的演化線索是:從無脊椎動物演化為脊椎動物,而脊椎動物又從最原始的魚類到兩棲類,再到爬行類。之後,爬行類並行產生兩個進化途徑,一部分發展為鳥類,另一部分演化後邁入哺乳動物的行列。
  • 關嶺新鋪人用雕刻刀闖出致富路 仿製「貴州龍」(圖)
    金黔在線訊近日,在2006「開磷杯」多彩貴州「兩賽一會」現場,一位青年選手在一塊石板上雕琢的作品引起了許多參觀者的極大興趣。  這位青年選手名叫餘家貴,來自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所在地新鋪鄉。此次能工巧匠大賽中,他參賽的項目是在一塊被當地人稱為「板石」的石板上雕琢仿幻龍和海百合化石。  記者採訪時,他的作品已經完成,正準備向大賽組委會提交作品。
  • 趾鳳:全域旅遊發展方興未艾
    融媒體訊 進入趾鳳鄉境內,綠樹掩映下的全域導向標牌映入眼帘,古寨山靜、靈秀趾鳳八個大字古色古香,旅遊導向圖串聯起一個個景點,全景展示著近幾年發展旅遊的系列成果。  近幾年來,趾鳳鄉大力實施生態立鄉、旅遊興鄉戰略,堅定不移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步一個腳印,連點成線,積小勝為大勝,全域旅遊發展成果豐碩。
  • 「天眼早新聞 9月22日」全省文化和旅遊工作推進會召開;貴州發文...
    2020年貴州省最美鄉村教師評選結果出爐記者獲悉,2020年貴州省最美鄉村教師評選活動,經貴州各地各校推薦、專家評審,廳黨組會審議同意,共推薦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白水鎮把路小學梁定細等10名教師個人和貴陽市南明小學「組團式」幫扶從江縣大歹小學支教隊1個教師團隊為2020年度最美鄉村教師,現將推薦結果予以公示。點擊這裡查看詳情★符合條件者可申請!
  • 推動生態文旅深度融合 打造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四川省政協「推動...
    「川西北黃河流域作為黃河上遊生態屏障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區域,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對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保護具有重要作用。」近日,四川省政協召開「推動川西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對口協商會,第一個搶到話筒的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沈光明開門見山。
  • 貴州發現4億年前最兇猛海洋生物化石,橫剖面如太極圖,僅中國有
    貴州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一個擁有著古老歷史的省份,其中新時期時期的聞名於舊石器時期的聞名貴州都可以說是全國的代表之一,如今可能我們很多朋友都還記得曾經貴州出產的海百合化石群。在貴州這個神秘的大地上,究竟還隱藏著多少秘密,或許還要我們很多代人去細細探索。
  • 世界旅遊聯盟減貧案例②|黔東南州雷山縣: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助推...
    會上發布了近三年全球101個旅遊減貧案例,其中9個與貴州相關,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 黔東南州雷山縣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助推民族村寨脫貧 雷山縣是一個自然生態資源大縣、民族文化資源大縣、旅遊資源大縣。西江千戶苗寨 來源於網絡 近年來,雷山縣大打旅遊牌,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助推民族村寨脫貧。 全域化布局,讓鄉村旅遊成為脫貧攻堅支柱產業。
  • 南京溧水:激活山水「內生力」,全域旅遊呈現「健康」底色
    源水得名、因水而興的溧水,自然稟賦優越,除了秦淮河水系和石臼湖水系執手相牽,還有無想山國家森林公園鑲嵌其中,全域水鄉風情、田園風光、山地風貌、文化風韻在此交相輝映。近年來,溧水精準把握全域旅遊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坐標定位,立足健康要素和產業優勢,通過全景式打造、全季節體驗、全產業發展、全社會參與、全方位服務、全區域管理,全力打造「山水境、花果園、鄉愁地、文藝谷」的健康旅遊目的地。
  • 天文科普旅遊帶 旅遊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
    日前,貴州省印發《關於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旅遊產業化建設多彩貴州旅遊強省的意見》,要求統籌推動旅遊產業化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推進多彩貴州旅遊強省建設。按照規劃,貴州將以文旅融合為根本,以產業鏈思維做產業,創新「12345」產業鏈推進模式,推動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 吳麗雲:全域旅遊需要體育注入新內涵
    全域旅遊,正成為旅遊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詞,自2015年8月原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提出後,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量的時間。10月27日,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吳麗雲在2018中國(阿克蘇)體育旅遊國際發展峰會的主題演講中分享了全域旅遊的源起和發展,並結合實際給出了全域旅遊時代新疆體育旅遊發展的四條建議。一個多小時的分享緊湊而有趣,給與會代表們提供了很多新思想、新案例。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調研視察時明確提出,「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
  • 專家研討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國內研究民俗文化、氣象、農業、考古、飲食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時間制度——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與發展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交流。2017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中國民俗學會共同成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