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2021-01-08 中國經濟網

自2008年以來,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被陸續整理出版,已發行十輯。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相比,其顯著特點是多為經史類文獻。其中有的篇章至今還保留在《尚書》《逸周書》中,有的散佚兩千年後橫空出世,有的長期蟄居地下而不為人知。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

去偽存真 考而後信

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告誡人們對傳世文獻要善於鑑別真偽,不可盲從。《漢書·藝文志》所提到的《文子》《伊尹說》《力牧》《風后》等書,班固即以「依託」言之。這種託名古人立說的風氣,在戰國秦漢時期頗為盛行,其後仍有所見。最有名的是東晉梅賾獻於朝廷的偽《古文尚書》,在唐代還被作為官方認可的經學讀本,堂而皇之流傳千年。歷經宋元明清學者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揭穿其中晚書二十五篇作為偽書的真面目。

一段時間以來,有的論者從地下出土的簡帛佚籍得到啟示,於是援此例彼,大膽為梅本古文《尚書》翻案,主張當作可信的史料來使用。所作相關研究論證疏闊,卻不惜臧否前賢,一時相演成風。直至清華簡中發現與梅本相異的真古文《尚書》,局面始得改觀。

清華簡《尹誥》《說命》即是戰國時期流傳於世的古文《尚書》,與梅本所見全然不同。《尹誥》又稱《鹹有一德》,它本是《尚書》中的一篇,秦火之後一度失傳,西漢中期重出孔壁,為逸《書》十六篇之一,至西晉永嘉之亂再度散佚。從《書序》《殷本紀》所列《鹹有一德》次第看,本篇為伊尹誥湯之文,與清華簡《尹誥》的內容若合符契,構成二者同為一篇文獻的二重證據,說明今傳孔傳本《尚書》以《鹹有一德》為伊尹誥太甲之書必為偽作。而清華簡《說命》即先秦文獻多次引用過的古本《說命》,與今本《說命》從形式到內容都存在著本質差異。由此人們看到先秦時期古文《尚書》的原貌,使前人關於偽《古文尚書》的意見得到確鑿證明。這是出土文獻在古書辨偽上取得的重大成果。

鑑別古書真偽,評估史料價值,是古史研究的先決條件。清華簡作為戰國中期即已流傳的出土文獻,同樣需要進行可信性研究。出土文獻要真正成為研究上古文明的珍貴史料,由表及裡、去偽存真、考而後信的探索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清華簡《耆夜》《保訓》形式上為歷史敘事,實際並不具有史書性質。不少人把它們視為王室檔案一類的西周文獻,以前者為記錄武王戡黎之文,後者為周文王遺言,應該是有問題的。細加考析可知,《耆夜》並非史官的即時記錄,亦非由王室檔案整理出的作品,而是戰國時期楚地士人虛擬的一篇詩教之文。《保訓》的情況與《耆夜》相類,也是戰國前期假借文王名義的託古言事之作。運用它們探索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的生長機理是有價值的,但要用於研究虞夏商周歷史則未必適宜。

集萃徵史 別有進境

上古史研究可資利用的第一手材料是非常稀缺的。商周以前自不必說,即使發現了商周時期的大量甲骨金文,也因內容單一難以適應重建古史的需要。至於《尚書》《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其中第一手史料也是鳳毛麟角。非常幸運的是,清華簡的發現充實了這方面的資料,有利於推動上古史研究的深入。如《厚父》《皇門》《祭公》《芮良夫毖》諸篇,其著作年代與所記史事年代基本同步,或源自西周王室檔案,或為時人所撰,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儘管它們在流傳過程中,不免發生文字訛誤,或有後世加工,但大體保持了初始成篇的面貌。據以集萃徵史,別有進境。

清華簡《祭公》《皇門》見存於今本《逸周書》中,但《逸周書》錯訛甚多,已非原貌。如簡本記載祭公身染沉痾,穆王前往探視,躬身問政。當朝三公畢[~符號~]、井利、毛班亦被召見,聆受誡勉。「畢[~符號~]、井利、毛班」本為三公人名,傳世本卻誤作「畢桓於黎民般」,致使後世訓釋離題萬裡,真義難明。循此考察可知,三公非指太師、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馬、司空,乃朝中執政大臣的通稱,且不以三人為限,主要由卿士寮、太史寮有關部門的主官組成,或三四人,或五六人,通常有一人為首席執政大臣,總攬百揆。在王權羽翼下的三公合議制行使中央政府職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執政色彩和優化行政決策的進步作用。又如,清華簡《皇門》是一篇以西周原始檔案為藍本,在春秋時期略有加工潤色的歷史文獻。簡文所見西周門朝制度不是傳統上認為的三朝五門,而是三朝三門。

清華簡中的《厚父》《芮良夫毖》是兩篇不曾傳世的西周文獻。《厚父》所記周武王與厚父君臣間的對話,不僅代表了周人對國家起源的認知,也反映了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萌動。過去不少學者認為民本思想是戰國時期才有的政治理念,然《厚父》提出「民心惟本」,表明這種思想以及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即已產生,適與《尚書》周初諸誥明德重民思想相印合。《芮良夫毖》是一篇譏刺時政的政治詩,反映了西周晚期的政治危機和厲王革典的實質,表明周厲王的所作所為已嚴重突破了國家倫理的基本底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虐之君,而不是一位需要恢復名譽的有作為的改革家。

稽古鉤沉 撥雲見日

由於上古史研究第一手材料的匱乏,致使晚出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二手材料也常常被廣泛利用。此類文獻的製作年代與其紀事年代存在巨大的時間差,基本上是後人寫作的東西。其形成過程相當複雜,至少有三種可能性,一是依照舊文整理成篇,二是根據傳說敷衍成章,三是編織情節杜撰成文。多數情況是真贗雜糅,神話與傳說並存,傳說與史實交織,極難分辨與取捨。因此,需要通過利用多學科研究手段,嚴密審查材料,發掘史實素地,稽古鉤沉,求真致用,以期撥雲見日,文明重光。

清華簡中也有此類晚出文獻,深入研究可以突破舊的知識盲區,形成新的歷史認知。如清華簡《尹至》《尹誥》等篇是有關商湯名相伊尹的記述,它們未必都是商代文字,但對考索伊尹有關史跡不失為重要資料。研究發現,伊尹並非姒姓的有莘氏人,亦非庖人出身的媵奴,而是因遭洪災投靠有莘氏的子姓伊氏之長。他促成了殷氏、莘氏、伊氏戰略同盟的建立,為滅夏興殷大業作出了傑出貢獻。清華簡《程寤》敘述太姒做夢、文王佔夢、太子發受誡等內容,當是數百年後戰國時期的作品。篇中涉及所謂文王受命,既非受殷王嗣立之命,亦非受封西伯之命,而是受皇天上帝之命以取代殷人對天下的統治。文王受命、稱王、改元三位一體,奏響了東進伐商的序曲。

清華簡《金縢》系近年出土的重要經學文獻之一。與今本《尚書·金縢》相較,不僅內容大致相合,而且有些異文對解決有關歷史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金縢》大體作於春秋中世,然非偽書,所載武王在位三年、周公居東即東徵的史實真實可信。清華簡《楚居》是戰國中期楚人自己撰作的一篇重要文獻。篇中記述楚先、楚君的居邑及其遷徙,遠較傳世文獻為詳。就其所述戰國時期楚人居邑狀況來說,《楚居》不失為當時人的作品,但涉及楚人的族源地問題,它實際上也成了傳說資料。結合多重文獻詳加考察,可以發現楚人源起中原,待周初熊繹之時,南遷丹水之陽,立國江漢,終成真正代表羋姓楚族的南方大國。

清華簡是一次驚人發現,資料尚在陸續整理公布之中。它是一座富礦,值得學者付出艱辛,深入開掘,以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作者:杜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清華簡與古史尋證」負責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西周史》」首席專家、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清華簡」證實: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清華簡」解密  一套深藍色、超規格、線裝六開本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近日正式出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將這部珍貴歷史著作命名為《系年》。《系年》共有138支竹簡,字跡清晰,保存較好,只有個別殘損之處。全篇共分為23章,概要記述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
  • 清華簡整理發現中國最早的乘法表和八卦圖 改寫數學史
    其中,八經卦的卦名、數字卦的形式等與傳統上所認為的商代《易經》的《歸藏》一致,但是否說明該簡就有可能是《歸藏》,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李學勤指出,《筮法》還有將八卦分置八方的卦位圖。「我反正是沒有見過比這更早的卦位圖了。」
  • 「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卷有五十支竹簡,共4篇,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 新華社發  據介紹,《四時》與《司歲》連續編號,抄寫在同一卷。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20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  本輯共收錄竹簡5種8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
  • 「安大簡」首批研究成果公布:我們離真正的先秦歷史還有多遠
    「安大簡」首批研究成果公布:我們離真正的先秦歷史還有多遠至今我們仍不能不為之感到惋惜。當年秦朝的那把火,焚毀了先秦18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很多的經典,我們今天已經不能看到。上博簡1994年春,戰國楚竹書出現於香港文物市場。由關注戰國竹簡文字編撰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光裕偶然發現,隨後他馬上將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同時電傳了一些摹本圖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館決定斥資購回。這為第一批竹簡,殘簡、完簡1200餘枚。第二批竹簡很快又在1994年秋冬之際,在香港再度出現。
  • 「清華簡」發現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發布 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 其中包含三篇數術類文獻  「清華簡」發現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本報訊(記者 雷嘉)清華大學昨天發布其收藏的戰國竹簡第十輯的最新整理報告。其中包含三篇數術類文獻,記載了星象、物候,以及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
  • 當今清華,北大研究《周易》有哪些值得看的書?
    第一本書是北大朱伯崑教授的《易學基礎教程》朱伯崑教授算是上世紀90年代國內易學研究的旗幟性人物,他的四卷本《易學哲學史》可謂是易學史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這部著作算是學易之前的一本《易學》技能手冊,裡面告訴了你周易陰陽轉化關係,爻位變化關係的各種方法、原理等等,讀完本書,再讀《周易》算是入了門道,算是《周易》思想方法論入門。
  • 民國年間,名動天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都是誰?
    1911年4月,清政府設立留美預備學校,因校址是在幾處清代皇家園林遺址上的「清華園」,而得名清華學堂,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 清華水與木 最憶是一亭 | 張建民清華土水學院2019畢業典禮演講
    清華水與木 最憶是一亭 | 張建民清華土水學院2019畢業典禮演講來源:「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暨建設管理系」 微信公眾號 張建民 2019-7-05今天,我們在此舉行莊嚴而隆重的畢業典禮,歡送2019屆我院全體畢業生踏上人生新的徵程。在此我代表全院師生員工,向已圓滿完成學業的198名本科生、132名碩士生和87名博士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辛勤培育你們的父母親友們和悉心指導你們的老師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在即將離開母校、揚帆啟航之際,同學們最依依不捨的可能是與你們朝夕相處的校園-美麗的清華園。
  • 「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2018年11月28日晚,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德寬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了不起的漢字》的主題演講,帶領觀眾回顧了漢字在構形、書寫效率以及是否要拼音化上所經歷的三次「生死」危機,並回答了漢字繁簡之爭等熱點問題。他同時在現場透露,現在只要認對一個甲骨文,可獎勵10萬元,鼓勵大家投身古文字研究。
  • 新高考元年青島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48人被清華北大錄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2020年,山東迎來新高考,高校自主招生取消,開始實施強基計劃……在一系列高考招生變革中,青島卻在多項高考數據創下新高。有48人被清華北大錄取,本科率高達82.99%,在名校強基計劃表現搶眼……本期周刊,為您盤點青島今年的高考成績單。
  • 以詩傳心訴忠義 《半世界之旅》金闕慵歸活動今日開啟
    今日「金闕慵歸」活動開啟,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在鄭霄大將軍看來,身為臨宸國」第一武將「,身上的責任不僅僅是守護國家百姓,更有傳承文化的責任。於是他每天都會抽大量的時間研究詩詞,甚至還會與文官相互探討。由鄭大將軍口中所吟詩詞,又會有怎樣的」妙趣「?相信當你和他交流過後一定會開啟」詩詞界「新世界的大門吧!
  • 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研究方向,清華教授劉嘉任首席科學家
    新京報訊(記者 蘇季)8月2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布「人工智慧的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和候選人名單,清華大學教授劉嘉擔任首席科學家。根據「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學者候選人名單,5位智源研究員(PI)候選人由來自北大、清華、中科院等單位的傑出中青年學者擔任,他們分別為北京大學教授陳良怡、北京大學教授方方、北京大學教授吳思、清華大學研究員宋森和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餘山。據了解,六位學者中學科背景為認知神經科學的有2 人,系統神經科學 1 人,計算神經科學 3 人。
  • 清華女學霸,為研究哲學出家為尼,25年後卻有了26個孩子
    上名牌大學,無疑是能完成這個目標的捷徑,清華和北大是我國最好的大學,大學畢業後,一定能有一份好的工作,一個好的未來,然而,卻有人在大學畢業後,完全放棄了這些,選擇出家為僧。清華女學霸畢業後,卻出家為尼1995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智宏法師,沒有選擇同大多數清華學子一樣,找一個自己喜歡的高薪工作,而是選擇來到了秦嶺,出家為尼。
  • 清華經管學院校友金融協會捐贈「春風基金」助力清華科研抗疫 |...
    清華經管學院校友金融協會捐贈「春風基金」助力清華科研抗疫 | 直擊雲院慶 2020-05-03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四屆清華科技園畢業生招聘會 12.1
    威速(V2)科技擁有多項核心技術專利,其核心技術骨幹是一批來自清華、北大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優秀人才,通過長期的技術研究開發,已成為中國最優秀的網絡多媒體軟體及解決方案提供者。公司由留美博士與清華大學畢業生攜手創辦,與清華科技園及其企業聯盟,藉助國外的先進管理思想和經驗,以及留美學者在國外已建立的市場基礎,承包國外軟體開發和硬體設計的研究和開發,並為國外高科技企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提供從人員到技術的全套服務。
  • ...他是杭二中第一個通過語言競賽進清華的 現在研究方向是天體物理
    初入數理大類時,他確認了天體物理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未來,我將繼續從事天體物理的研究,為拓展人類的知識邊界作出自己的貢獻」,是他結束答辯前立下的目標。 在大二時,作為唯一的低年級本科生,陳逸賢勇敢地選擇了天文系研究生的專題研討課程。這門對高年級博士生都充滿挑戰的課程,卻被他從容地適應下來,做出了水平在全班數一數二的「磁轉動不穩定性」調研與綜述報告。
  • 流年清歡,素心如簡.
    生活的最高境界不是堅守平淡而是以一顆平和淺淡的心安然輕放每一寸光陰陽光下打盹細雨中漫步夜燈下讀書或枕著幽窗入夢流年清歡素心如簡點擊圖片閱讀主編:小璞    微信:china_1000責編:簡月    微信:mini99chan投稿、合作請加微信:133 3919 9811
  • 分數之最簡分數
    ③最簡分數又叫既約分數、不可約分數。它可理解成已經約分過的分數,也就是分子和分母是互質數的分數。 小學數學:分子、分母是互質數的分數,叫作最簡分數。按照字面定義,即若(a,b)=1,那麼a/b是最簡分數,如1/2,3/4,5/2,7/1等真分數和假分數都叫作最簡分數。實際上,最簡分數的應用範圍僅針對真分數而言。
  • 民國中山的清華緣
    ■民國中山的清華畢業生  清華大學始建於1911年,原名清華學堂,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再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遷往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回遷清華園址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