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發現戰國時期全新星象系統

2020-11-25 大眾網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拾)書影。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趙旭)《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20日在京發布。此次發布的成果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包括《四告》全卷(共4篇)、《四時》《司歲》《行稱》《病方》,均為前所未見的佚文,其中《四時》提供了戰國時期全新的星象系統。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介紹,《四告》是「清華簡」整理團隊自《尹誥》《說命》《攝命》等篇之後,又一次整理髮布的書類文獻。《四告》全卷有五十支竹簡,共4篇,分別是周公旦、周公之子伯禽、周穆王滿、召伯虎的告辭。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書影。 新華社發

  據介紹,《四時》與《司歲》連續編號,抄寫在同一卷。其中,《四時》詳細列舉每月一、四、七、十、十四、十七、二十、二十四、二十七日的星象和雲、雨、風等物候,其星象術語、運行變化自成體系,與文獻相關記載頗有不同,為公眾提供了戰國時期全新的星象系統。《司歲》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

  此外,《行稱》與《病方》抄寫在同一卷。據了解,《行稱》是目前所知首篇專述一月內政事宜忌的先秦時令類文獻。《病方》記錄了三種病方,前兩種屬酒劑,末一種為湯劑,是迄今所見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類文獻。

  據悉,2008年,近2500枚珍貴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自2011年第一輯成果發布以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推出「清華簡」整理報告,目前已順利出版十輯。

相關焦點

  • 「清華簡」發現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發布 共收錄竹簡五種八篇 其中包含三篇數術類文獻  「清華簡」發現太歲紀年最早記錄  本報訊(記者 雷嘉)清華大學昨天發布其收藏的戰國竹簡第十輯的最新整理報告。其中包含三篇數術類文獻,記載了星象、物候,以及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
  • 清華簡整理發現中國最早的乘法表和八卦圖 改寫數學史
    郭書春表示,經過研究,其認為中國傳統數學,首個高潮應發生在春秋韓國時期,而不是《九章算術》成書時的兩漢,但這個「推理」苦於沒有實證資料,「《算表》首次展現了戰國計算技術的原始文獻,為春秋戰國時期數學已經相當發達提供了直接證據」。
  • 「清華簡」證實: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傳世《尚書》與「清華簡」不符  在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簡」第一輯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收錄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共9篇簡文。
  • 「清華簡」發現最早記載太歲十二歲名文獻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馬海燕)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以下簡稱「清華簡」)20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一批研究成果。其中,《司歲》篇歷述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所值之辰及其吉兇佔斷,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太歲十二歲名的文獻。  本輯共收錄竹簡5種8篇,都是前所未見的佚文。
  • 清華簡:開啟古史研究新境界
    自2008年以來,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被陸續整理出版,已發行十輯。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相比,其顯著特點是多為經史類文獻。其中有的篇章至今還保留在《尚書》《逸周書》中,有的散佚兩千年後橫空出世,有的長期蟄居地下而不為人知。清華簡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古代文明探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出土文獻資料,開啟了古史研究的新境界。
  • 戰國時期的「大九九」計算工具——清華簡《算表》
    2008年,清華大學組織專家鑑定研究了一批戰國中晚期的竹簡,簡稱「清華簡」。這批簡中有一組形式特殊的簡,後研究出它是基於「大九九」運算的計算工具,後被命名為《算表》。它是先秦數學與計算技術發展的直接實物證據。研究發現,《算表》不僅可以用來進行乘法運算,還可能有除法和開平方的拓展功能。
  • 中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天文學體系。在星體坐標系的建立、陰陽曆法的建立、宇宙結構與演化理論的形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春秋時期,為了觀察和研究各種天體現象以及太陽、月亮和五星在天空中的運動,人們對天空現象(恆星)有了較為準確的劃分,即恆星的分布。
  • 「安大簡」首批研究成果公布:我們離真正的先秦歷史還有多遠
    「安大簡」首批研究成果公布:我們離真正的先秦歷史還有多遠至今我們仍不能不為之感到惋惜。當年秦朝的那把火,焚毀了先秦18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很多的經典,我們今天已經不能看到。郭店簡1993年10月18日至24日,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對郭店一號墓進行搶救性清理挖掘。其中在一號墓頭箱,出土了竹簡804枚。竹簡中包含多種古籍,其中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一種是儒、道共同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據考古人員的發現,這一古墓具有戰國中期偏晚的特點。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墓曾遭盜墓賊的「光臨」。但所幸被盜走的文物不多,而竹簡幾乎沒有遺失。
  • 「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的「文」「辰」等文字符號,可能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漢字(公元前2600—前2000年)。黃德寬教授認為,在夏代,漢字已經形成。殷商時期(公元前14—公元前12世紀)出現了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
  • 大發現!朔州發現215座古代墓葬,年代初步確定為戰國至遼金時期
    來源:山西晚報11月17日,朔州市朔城區文物局向山西晚報全媒體獨家披露稱,朔州市文物工作站在該區窯子頭鄉後寨村西(恢河西岸)的朔州市殯儀館館址進行地下文物勘探時,發現該地域地下埋藏著215座古代墓葬,年代初步確定為戰國至遼金時期,時間跨度近1500
  • 為何戰國時期,楚國不單獨設置「相位」?
    縱觀看戰國時期的將相制是當時普遍存在的制度和政治慣例,一般說來,可將戰國之相分為三類:一是作為君主統治工具的布衣知縣;二是作為舊傳統舊制度遺存的貴族之相;三是銜負外交使命的特殊之相;顯然在七國之內,均有著適應本國實際政治情況的「設相」標準,於此同時,還跟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有很強的關係,如秦、楚、齊國等。
  • 在《戰國的星空》中尋找中華文明的星象圖
    一部戰國史,縱看是歷史,橫看是哲學。而撐起這一切的,是人,是平凡的人,是偉大的人。墨翟、孫臏、商鞅、孟軻、莊周、屈原、藺相如、荊軻等等,命運彼此勾連的一個個人,微妙地影響著歷史的走向。墨家、兵家、法家、儒家、道家、縱橫家、雜家,諸子百家輪番登場,能量彼此傳遞,終於,在兩千兩百年前,點亮了戰國的星空。《戰國的星空》只是一幅星象圖,它是星空的映照。
  • 五行學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古人對五行學說的應用太牛了
    一切盡在五行中,是在戰國時期達到鼎盛了,還是……——一位奇門遁甲研習者運用五行學說,對文明與文化關係的闡述我們為什麼會研究奇門遁甲?奇門遁甲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系統之上?他最主要的根基是什麼?進入戰國時期後,五行說開始膨脹起來了。為什麼會膨脹?一定是理解他的人多了。比如現在的奇門遁甲為什麼沒有被傳播,因為懂這個的人太少了,只有一小撮人懂,他沒有廣泛傳播的基礎,大部分人都只是道聽途說。戰國初期陰陽五行首先廣泛應用在五行分類上,並逐漸跟陰陽思想融合起來。五行就是五物的類分,將所有事物內涵之間的相生相剋進行了歸類。
  • 戰國時期的墨子,就已經發現了物質的最小單位,中華文明成果輝煌
    在中華民族5000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許多熠熠生輝的科學家,他們的發明和發現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化學史上我們的炎黃子孫也是成果輝煌,業績閃爍,給5000年的文明史添光增彩。墨子——原子的提出墨子(生卒年不詳),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
  • 「北大簡」再推10種古書
    2009年「北大簡」的回歸,被學界公認為繼馬王堆漢墓帛書後發現的又一重大文化寶藏。3346枚竹簡,包含17種抄寫於西漢中期的古書,這些古書或是亡逸已久,或是獨具特色,它們保存了漢代貴族閱讀典籍的原始面貌,對認識和研究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有著難以估量的重要價值。
  • 民國時期四公子與戰國時期四公子
    素有民國時期「天津青幫幫主」之稱,民國總統袁世凱的次子,長兄袁克定。號稱「南有黃金榮、杜月笙,北有津北幫主袁寒雲」。田文,即孟嘗君。又稱文子、薛文、薛公。食客數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齊湣王時,任齊相,採取遠交近攻策略,聯合韓、魏攻楚、燕。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田甲叛亂事出奔魏,任魏相,發兵聯合燕、趙攻齊。魏無忌,即信陵君。
  • 戰國時期五字刀幣
    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制,廢貝、刀、布等幣。其後,王莽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刀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像刀而得名。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過去餘嘉錫先生在《古書通例》中對此做過很系統、也很深入的論述;李零先生的《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結合出土發現的實物資料,對這一問題做有更加深入、也更為具體的闡釋。我在《澎湃新聞》刊布初稿的《生死秦始皇》那部小書裡,結合北京大學收藏的西漢竹書《趙正書》,也在一些側面嘗試著做了若干新的論證。
  • "清華簡"三大考古發現:"筮法"、"別卦"和"算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後簡稱清華簡)的整理報告從2010年第一輯開始,現在已進行到第四輯,以後還會陸續出版13至15輯。  第一輯到第三輯裡,我們已經公布了清華簡的一些內容。第一輯主要是《尚書》、《逸周書》的文獻如《尹誥》、《金滕》、《保訓》以及和楚國歷史有關的《楚居》。第二輯發表了一篇從周初到戰國前期的史書——《系年》。
  • 溪窯筆記——本溪發現戰國陰陽魚太極圖玉符牌考釋
    中國最成熟最早的漢字源於殷商的甲骨文,繼而演變為商周的金文、大篆,春秋戰國的小篆,漢代的隸書、草書,魏晉的楷書、行書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統一了貨幣、車軌和度量衡的同時,也統一了文字。春秋戰國時期,因諸侯割據,漢字異形嚴重,有的同一漢字異形演變達百種以上。象百福圖、百壽圖的漢字演變一樣,各自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