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現!朔州發現215座古代墓葬,年代初步確定為戰國至遼金時期

2020-11-15 環京津網

來源:山西晚報

11月17日,朔州市朔城區文物局向山西晚報全媒體獨家披露稱,朔州市文物工作站在該區窯子頭鄉後寨村西(恢河西岸)的朔州市殯儀館館址進行地下文物勘探時,發現該地域地下埋藏著215座古代墓葬,年代初步確定為戰國至遼金時期,時間跨度近1500多年。目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在對該墓葬群進行考古發掘。

11月17日,朔州市朔城區文物局郝志剛副局長帶領山西晚報記者走進了後寨古墓葬群。該墓群佔地125畝,北距朔州老城7公裡,南距新城遺址(梵王寺)10公裡。四周已經被鐵絲網圍起,有安保人員在四周巡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正在朔州市、朔城區文物局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對發現的古墓葬進行清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高振華告訴山西晚報記者,今年10月,經過前期的論證準備,並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進駐場地開始發掘工作,「到今天已經發掘墓葬20座,墓葬年代有戰國、西漢、東漢、北魏等。已經出土了為數不多的陶器、漆器等陪葬品。」

為什麼該地區會有如此密集、時間跨越如此之久的墓葬群?朔城區文物局郝志剛認為:「應該與戰國時期之新城、兩漢時期之樓煩縣、北齊時期朔州之遷治有直接的關係。從過去幾十年考古工作來看,朔城區西部地區的墓葬主要分布在馬邑墓群之倉房坪墓群、照十八莊墓群、廈閣墓群以及西南部之梵王寺等墓群。在該地區發現如此密集之墓葬較為罕見,所以,這一考古工作必將對豐富、完善朔城區的歷史文化工作、進一步研究朔城區古代民俗、深入研究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滲透與融合過程起到積極的作用。」

郝志剛副局長介紹,春秋時,朔城區是北狄、戎聚集地,後為古樓煩國所轄。戰國時期,趙國擊破樓煩,於公元前447年在今朔城區西南部設置新城,是為朔州地區最早建制之城池,故址即今天的梵王寺遺址。兩漢期間,朝廷又在此設立了「樓煩縣」,就是因為其時此地尚有樓煩族後人在此生活。北齊天保6年(公元555年),文宣帝高洋將「朔州」治所由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遷至新城,北齊天保8年(公元557年),北齊又於秦漢馬邑城故址重筑州城,並將朔州治所再次由新城遷至此地,更名為「朔州」,設立行軍道臺。其時朔州州城面積4平方公裡,州城每邊長2000米。「由此可見,自趙國設置新城開始至遼金時期,時間漫漫。凡此1500多年,雖然政權輪番更迭,各民族輪流登臺,但在今天的考古發掘現場至新城遺址間的廣袤地區裡,政治紛爭、軍事抗爭、生產勞作、繁衍生息活動從沒有間斷,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民族混雜於此,不離不棄,因而才在距今已2500年漫長年代留下了如此密集如此眾多的古墓葬。」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校園內發現95座古代墓葬,已發掘完成16座
    清華大學:校園內發現95座古代墓葬,已發掘完成16座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2019-05-31 19:36 來源:澎湃新聞
  • 重慶考古近70年來最大發現 冬筍壩遺址現「古代百科全書式集群墓葬」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譚鈺欣重慶考古在今年冬天獲得大突破!來自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消息,重慶冬筍壩遺址新發掘出28座巴文化墓葬,這是繼20世紀50年代對冬筍壩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後,時隔近70年後,首次對冬筍壩遺址開展科學系統考古和研究工作。
  • 黃陂張黃家灣新發現32座新石器時代墓葬
    市文物考古所供圖武漢晚報訊(記者萬建輝)考古人員在位於黃陂區橫店街張黃家灣東北部與漢十高速交會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群,在1000平方米範圍內已確定墓葬32座。19日下午,記者隨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來到發掘現場。現場已挖掘出數十個10到20釐米深不等的探方,部分探方上蓋有黑色薄膜。因近日下雨,不少探方積水。
  • 浙江衢州現高規格土墩墓群 初步判斷年代為3000年前西周時期 或與...
    考古專家和學者在孟姜村墓葬考察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衢江區完成了對多座大型土墩墓群的考古發掘工作,初步判斷這些古墓的年代為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此次發掘的3座土墩墓雖然已經受到破壞,但都屬於人字形木結構墓室,營造方式各具特點,初步判斷這些古墓的年代為西周時期,屬於當時這一區域等級較高甚至是最高等級的墓葬,對研究西周時期越地的墓葬制度、器用制度等有著重要意義。
  • 西安發現4座北周墓葬 墓主曾任「西安市長」(圖)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記者 文豔昨日,記者從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獲悉,該院兩年時間在長安區韋曲街道辦附近先後發現了4座北周墓葬。考古發現,這個家族墓的墓主張猥為戰國時「三世相韓」的後裔,曾當過長安城的地方官,相當於現在的「西安市長」。
  • 考古專家在吉林發現新石器時代「百米大宅」
    新華社長春2月7日電(記者劉碩)考古專家近日公布了吉林長山遺址近兩年的發掘成果,在遺址內共發現20餘座房址和大量墓葬、灰溝等遺蹟,其中一座房址的面積達到近百平方米。專家表示,同時發現如此大量且面積較大的房址,將有助於更好地揭示古代東遼河流域的歷史面貌。  長山遺址位於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小城子鎮長山村。
  • 墓葬研究工作坊︱秦漢墓葬的墓主判定;高句麗墓葬研究的反思
    認為其是以長沙發掘、洛陽中州路和燒溝漢墓的發掘及《洛陽中州路》《洛陽燒溝漢墓》的相繼出版為代表的秦漢墓葬科學發掘和資料整理;以漢長安城遺址為代表的城址、聚落、手工業遺址的主動性發掘與資料整理;以1960年蘇秉琦先生《戰國秦漢考古》印行為代表的秦漢考古學科理論框架的搭建與歷史時期考古研究方法的形成與發展為標誌,三者互為表裡,共同促成了秦漢考古與秦漢墓葬研究學科體系的形成。
  • 葉家山發掘: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諸侯國國君墓葬
    據介紹,葉家山墓地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共揭露出74座墓葬,6座馬坑。其中,大型墓2座(墓口長度在5米以上),分別為2011年發現而未清理的M28和新發現的M111。M111墓室長13、寬10米,M28長7.4、寬6.2米。中型墓11座(墓口長度在3~4.9米之間)、小型墓61座(墓口長度在0.5~2.9米之間)。
  • 重大考古發現!黃埔發現100多座先秦墓
    100多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13日,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發掘現場,向媒體發布了黃埔沙嶺遺址考古的最新發現。一系列紮實的發現證明,距今4000年前後這裡就有先民居住生活!2017年8—12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工程範圍內的沙嶺遺址西區展開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8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越人墓葬67座,出土文物100餘件套。
  • 重大考古發現!​黃埔發現100多座先秦墓
    2017年8—12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工程範圍內的沙嶺遺址西區展開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28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越人墓葬67座,出土文物100餘件套。
  • 瀋陽考古發現38座清代古墓出土文物460餘件
    新華社瀋陽7月24日電(記者趙洪南)精緻小巧的銀鎏金龍紋耳環,直徑不足1.5釐米,卻雕刻著活靈活現的龍頭;顫巍巍的鎏金銀花簪,簪頭搖曳著銀蓮花、銀荷葉、銀桃心……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日在瀋陽發現清代墓葬38座,出土金、銀、銀鎏金、銅鎏金、琉璃等各類文物460餘件。瀋陽水家村清代墓群位於瀋陽市渾南區東湖街道水家村東。
  • 新疆木壘考古意外發現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圖)
    亞心網記者 記者 馬永平 霍延磊 攝  亞心網訊(記者 馬永平 霍延磊)近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對坐落在距木壘縣城約14公裡的照壁山鄉河壩沿子村六十餘座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挖掘。考古人員在墓葬中共挖掘出73件春秋戰國、漢、唐等朝代的文物,同時,還在該古墓群所在地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處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遺址,將此地人類活動時間比史料記載推前了近千年。
  • 100多座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現身廣州黃埔沙嶺
    出土文物百餘件,隨葬品數量較少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王惠介紹,目前部分文物已搬至文保實驗室,待化學加工後再進行清理和修復。據統計,該考古發掘面積共約16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早商墓葬1座、灰坑41處、柱洞86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墓葬37座、溝3條;宋代墓葬1座、溝2條;明清時期墓葬15座,出土文物百餘件。
  • 平遙古城東城牆外發現一組東周和金代墓葬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3日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考古工作者近期在平遙古城東城牆外的平遙縣會展、演藝中心項目建設工地成功發掘出一組東周和金代古墓葬。這是迄今在平遙古城附近發掘的年代較早的地下文物遺存,為實證平遙2000餘年建制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 農民撿磚頭牽出兩座漢墓 首次發現帶字漢磚(圖)
    起身回家途中,在路北側一條小路上他又發現了眾多這樣的磚頭。昨天,記者從膠州市博物館了解到,這些磚頭應該是造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而且兩處古磚發現地的地下,應該有兩處漢代墓葬。因帶有文字的古磚在當地是首次發現,說明兩處漢代墓葬不是普通人家所建。  古磚上刻有「大吉」  據姜先生介紹,前天上午,他和家人一起來到村子西南邊的農田收小麥。
  • 中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中國古代天文學在春秋戰國時期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天文學體系。在星體坐標系的建立、陰陽曆法的建立、宇宙結構與演化理論的形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春秋時期,為了觀察和研究各種天體現象以及太陽、月亮和五星在天空中的運動,人們對天空現象(恆星)有了較為準確的劃分,即恆星的分布。
  • 廣州建汽車產業園挖出100多座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
    廣州建汽車產業園挖出100多座西周至春秋時期墓葬) 記者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廣州考古又雙叒叕有新發現!
  • 陳徐瑋:「古代東亞的都城與墓葬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平城京與藤原京一樣,在京師周圍設有葬地,但因為平城京作為宮都長達70年,所以在奈良時代後半,將葬地擴展至大倭之鄰國河內等地。藤原京至平城京時期,上層貴族的埋葬特徵是夫婦雙方埋葬在不同的郡,也有分離更遠的情況。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山東大學欒豐實教授在發布會現場對5項2019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進行了點評。他認為,5項新發現獎的資料各具特色,價值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某些方面的空白:日照蘇家村遺址是一處龍山時期的環壕聚落,可能是以兩城鎮遺址為中心的區域政治集團的次級區域中心,該次發掘則是從區域社會結構層次上對次級中心聚落的首次詳細揭露,將會大大深化對區域社會的認識。
  • 6000多座古墓都窩在成都這個踏踏
    文旅君帶你慢慢深入5年挖掘 6000座古墓震驚世人時間回溯到2015年。新川創新科技園開始建設之初,按照慣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進駐園區進行例行勘探,沒想到卻發現了古代墓葬遺蹟。歷時5年的發掘,考古隊員在園區內發現了6000多座古代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