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西晚報
11月17日,朔州市朔城區文物局向山西晚報全媒體獨家披露稱,朔州市文物工作站在該區窯子頭鄉後寨村西(恢河西岸)的朔州市殯儀館館址進行地下文物勘探時,發現該地域地下埋藏著215座古代墓葬,年代初步確定為戰國至遼金時期,時間跨度近1500多年。目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在對該墓葬群進行考古發掘。
11月17日,朔州市朔城區文物局郝志剛副局長帶領山西晚報記者走進了後寨古墓葬群。該墓群佔地125畝,北距朔州老城7公裡,南距新城遺址(梵王寺)10公裡。四周已經被鐵絲網圍起,有安保人員在四周巡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正在朔州市、朔城區文物局工作人員的配合下,對發現的古墓葬進行清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高振華告訴山西晚報記者,今年10月,經過前期的論證準備,並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所進駐場地開始發掘工作,「到今天已經發掘墓葬20座,墓葬年代有戰國、西漢、東漢、北魏等。已經出土了為數不多的陶器、漆器等陪葬品。」
為什麼該地區會有如此密集、時間跨越如此之久的墓葬群?朔城區文物局郝志剛認為:「應該與戰國時期之新城、兩漢時期之樓煩縣、北齊時期朔州之遷治有直接的關係。從過去幾十年考古工作來看,朔城區西部地區的墓葬主要分布在馬邑墓群之倉房坪墓群、照十八莊墓群、廈閣墓群以及西南部之梵王寺等墓群。在該地區發現如此密集之墓葬較為罕見,所以,這一考古工作必將對豐富、完善朔城區的歷史文化工作、進一步研究朔城區古代民俗、深入研究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的滲透與融合過程起到積極的作用。」
郝志剛副局長介紹,春秋時,朔城區是北狄、戎聚集地,後為古樓煩國所轄。戰國時期,趙國擊破樓煩,於公元前447年在今朔城區西南部設置新城,是為朔州地區最早建制之城池,故址即今天的梵王寺遺址。兩漢期間,朝廷又在此設立了「樓煩縣」,就是因為其時此地尚有樓煩族後人在此生活。北齊天保6年(公元555年),文宣帝高洋將「朔州」治所由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遷至新城,北齊天保8年(公元557年),北齊又於秦漢馬邑城故址重筑州城,並將朔州治所再次由新城遷至此地,更名為「朔州」,設立行軍道臺。其時朔州州城面積4平方公裡,州城每邊長2000米。「由此可見,自趙國設置新城開始至遼金時期,時間漫漫。凡此1500多年,雖然政權輪番更迭,各民族輪流登臺,但在今天的考古發掘現場至新城遺址間的廣袤地區裡,政治紛爭、軍事抗爭、生產勞作、繁衍生息活動從沒有間斷,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民族混雜於此,不離不棄,因而才在距今已2500年漫長年代留下了如此密集如此眾多的古墓葬。」